- +1
自掏8個億,他拍出了今年最大的爛片
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年度第一奇片,終于出了。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教父》《現代啟示錄》等影片聞名于世。
如今已是85歲高齡的他,變賣多年苦心經營的酒莊,自掏上億美金,終于拍出這部醞釀了40年之久的史詩級巨作。
但,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票房血虧。
投資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億+),僅換來760萬美元的北美票房。
口碑也不容樂觀。
IMDb5.1,豆瓣5.0。
豆瓣評論區。
有人大罵「年度災難」、「撒滿金箔的sh」。
還有人公然碰瓷大導,說科波拉拍出了自己的《無極》。
什么情況?
一代電影巨匠,何至于此?
魚叔不信邪,今天偏要來看看——
《大都會》
Megalopolis
看這片的,都是沖科波拉來的。
畢竟,他可是名震影壇的電影大師。
24歲就嶄露頭角,撰寫劇本《巴頓將軍》,獲1970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代表作《教父》三部曲,以對家庭、權力和人性的探討。
重塑了現代電影的面貌,奠定了黑幫片這一類型。
不僅以其高度的藝術價值,拿下9座奧斯卡小金人,被載入電影教科書。
還讓一個黑幫家族的故事,成功超越了類型片局限,成為廣受喜愛的好萊塢經典。
緊隨之后的《現代啟示錄》,更是鞏固了他的影史地位。
1979年全球公映以來,在全球范圍內累計斬獲約1.049億美元的票房。
也憑借其震撼的視聽語言,深刻的主題和獨特的敘述方式,成為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大都會》這部電影,說是新作。
但其實已醞釀了40年之久,貫穿于他的創作生涯中。
1977年,他就萌生了電影想法。
90年代初,開始深入構思,收集素材,記錄靈感,最終決定拍攝一部設定在現代美國的羅馬史詩電影。
他在采訪中列出一大串啟發他創作的書單,其中甚至包括中國的《紅樓夢》。
他曾計劃在1990年代初拍攝。
但因財務壓力,不得不暫且擱置,轉向拍攝《驚情四百年》《造雨人》等被認為更有商業回報的作品。
2001年,科波拉嘗試再度啟動《大都會》。
聚集了一批頂級演員,包括尼古拉斯·凱奇、羅素·克勞、羅伯特·德羅尼、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等。
但「9·11」事件發生了。
因為影片設定的紐約場景和現實產生了戲劇性的重合,他暫停項目決定重新構思故事。
一直到2019年,在科波拉80歲生日前夕,他才終于宣布重啟這一項目。
也開始洽談演員,坊間還傳聞曾邀請章子怡被拒。
極致的追求也體現在電影制作上,他堅持搭建實景而不用虛擬的CGI,總預算超1億美元。
他為此賣掉了自己部分酒莊的股份。
他說,這是他一直以來最想拍的電影,是最能代表他個人風格的電影。
在他的設想中,這部電影是一部人人都會去看的電影,每年都要看一次的電影。
那么,回到電影,它到底講了什么呢?
故事發生在名為「新羅馬」的大都市。
主角是一名有理想主義情懷的建筑師,塞薩爾(亞當·德賴弗飾)。
擁有操控時間的能力,渴望建立一個更公正、開放的全新社會。
他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美加隆」,憑此獲得諾貝爾獎。
這種材料具有極大的致幻效果,能讓人仿佛置身超現實世界。
他想拆除這座城市,用美加隆重建一個可持續的烏托邦。
然而,他的愿景受到保守的市長(詹卡洛·埃斯波西托飾)的阻撓。
他認為這種激進、浮夸的城市規劃,只會帶來不可控的后果。
(炸雞叔)
市長的女兒朱莉婭(娜塔莉·伊曼紐爾 飾)則被夾在了這兩個男人的權力斗爭中。
朱莉婭愛上了塞薩爾,被他的宏偉藍圖吸引。
但,這又不被父親所接受。
此外,其他故事線上,塞薩爾的堂兄和他作為電視臺記者的新婚妻子,也在暗中謀劃著一場陰謀……
科波拉表示,《大都會》試圖反思:
我們當前的社會是否是唯一可能的現實。
還是我們可以構建出更好的社會結構?
可以理解,這部電影貌似在探討頗有深度的主題。
然而,過于懸浮的表達、枯燥的故事,迎來了商業層面的大失敗。
一邊倒的差評,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也有少數影評人稱贊這部電影充滿了雄心壯志和藝術性。
但大部分普通觀眾都直呼看不懂。
敘事混亂、主題不清、節奏松散……
表面上看,它試圖探討烏托邦社會的建設和人類文明的救贖。
但大多情節更像是拼湊各種文化符號和象征元素,沒有形成一個連貫、讓人信服的故事。
涵蓋了權力、科學、藝術、哲學、歷史等諸多宏大話題,表達也過于抽象、晦澀,讓人抓不清主線。
很多時候,電影會用舞臺劇式的長鏡頭,和夸張的表演手法,來推動情節,顯得非常沉悶乏味。
比如,片中男主完整朗誦了《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毀滅」的經典臺詞。
但這些并沒有有效增強情感的表現,反而加劇了影片的疏離和拖沓感,讓故事更加難以進入。
視覺效果過度依賴舞臺劇風格的布景,追求極致科幻感,削弱了整體的真實感和沉浸感。
部分場景的設計,尤其是在描繪未來城市的部分,倒給人一種廉價和用力過猛的感覺。
故事、情感難以和觀眾產生連接,再先鋒、炫目的技巧也于事無補。
很多觀眾批評創作者過度自戀,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像陳凱歌的《無極》,姜文的《一步之遙》,實屬野心膨脹后的大翻車。
不過,這不是科波拉首次翻車,之前多次失敗已經為這次慘敗埋下了伏筆。
從《驚情四百年》之后,作品反響就普遍都不太好。
《棉花俱樂部》《造雨人》都未取得理想票房,讓電影公司虧損。
后來他逐漸被好萊塢冷落,吸引不到大投資,基本上處于二線狀態,偏向拍攝小眾、藝術性強的獨立電影。
他自掏腰包拍攝的《泰特羅》,美國本土票房僅51萬美元。
這次是科波拉的大手筆之作,還是沒有發行公司愿意承擔發行。
后來獅門負責發行,但費用還是科波拉自己掏的。
為什么沒人買賬了?
或許,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波拉的創作風格已經與當今的電影趨勢格格不入。
他堅持拍攝深沉、嚴肅的作者電影。
這類電影曾經在80年代前后廣受歡迎,既能打破票房紀錄,又能在評論界贏得高度評價。
然而,進入90年代及以后,電影市場逐漸轉向商業大片和快速消費文化,更注重娛樂性與觀眾的即時吸引力。
和科波拉同代的大導演,如斯皮爾伯格和雷德利·斯科特,盡管也面臨類似問題。
但他們通過靈活調整創作策略,開始嘗試一些符合當下市場需求的項目。
例如,《頭號玩家》展現了斯皮爾伯格對于當代數字文化的敏銳洞察。
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任務》則成功結合了硬核科幻與冒險故事。
這些作品不僅讓他們保持了創作活力,也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
科波拉卻始終與大眾需求保持距離,尤其隨著年事漸長,愈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女性主義思潮涌動的背景下,《教父》這類所謂「男人的圣經」本身就被重新審視。
后續曝出的性騷擾爭議,更進一步加劇了他的負面形象。
一則爆炸性新聞,稱導演科波拉「在拍攝現場強行親吻一些上身赤裸、衣著暴露的女演員」,借口則是「為幫助她們進入狀態」。
盡管制片人和副導演都迅速為導演辯護,澄清這只是為了營造拍攝氛圍,并無不良意圖,但并沒有改變負面的輿論聲。
此外還有工作人員曝出,科波拉在現場隨意散漫,近乎剝削的拍攝作風,都在今天的社會風氣下,讓他的聲譽遭遇了一定打擊。
就像老話說的,站得越高,摔得越慘。
作為70年代成就最高的美國導演,全球最受贊譽的頂級大導演,在當時票房、口碑、奧斯卡獎、戛納電影節全部通吃。
如今這般落幕,還挺令人唏噓的。
頗有點像內地90年代后期的謝晉。
作為赫赫有名的電影界泰斗,晚年卻陷入資金不足、無戲可拍的境地。
預備了不少電影,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問世。
為拍《鴉片戰爭》,抵押房產,到處游說,終于拿下1億投資。
結果虧損8000萬以上 (約現在3.2億人民幣),他自己只拿了幾萬元稿費。
當然,我們可以說,通往藝術的道路注定是孤獨、艱辛的。
而這些孤獨的創作者本身追求的也不是名利和鮮花,而是個人的藝術表達、創作本身的酣暢。
戛納電影節上,科波拉主動表示,拍攝這部電影更多是出于藝術創作的激情,而非經濟回報。
只是,有過一呼百應的高峰,如今跌落下來,我們旁人不免替他們可惜。
而科波拉的滑鐵盧,也給了我們一個更大的視野,讓我們看到國內外電影環境的不同。
競爭激烈的好萊塢市場,即便是有《教父》光環的電影巨匠,后續沒有好的作品,還是不被買賬。
早年吳宇森也是一樣,曾憑《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等影片聲名鵲起。
但在《風語者》《記憶裂痕》票房接連失利之后,就拿不到好萊塢的資源了。
這跟內娛完全不同。
缺乏像好萊塢那樣成熟的市場機制和強大的競爭壓力。
內娛明星、導演的商業價值更持久,哪怕他們的作品質量也在下滑。
缺乏嚴苛的篩選機制,很多經常拍爛片的明星和導演,仍然能有拍不完的戲。
很多昔日輝煌過的明星,還能一直吃老本、賣情懷。
固然,科波拉《大都會》的血虧,不會抹去他曾經的輝煌。
但慘烈的票房和口碑也證明了,即便是大師,若無法超越自我,終究會被時代淘汰。
當然,我們怕的不是失利,是沉醉于過去的輝煌停滯不前。
全文完。
原標題:《自掏8個億,他拍出了今年最大的爛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