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索沃,到底是不是主權國家?
在如今的世界政治舞臺上,除主權國家外,還有一些未獲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政權。
在相對發達的歐洲大陸,也有這樣獲得“有限承認”的政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索沃。
宗教、民族構成復雜的巴爾干半島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科索沃就位于巴爾干半島西部內陸,面積1.1萬平方公里。
▲科索沃的位置
冷戰結束后,科索沃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于2008年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雖然科索沃未能加入聯合國,但卻獲得了西方國家的普遍支持。
98個聯合國成員國承認其“獨立”地位,而塞爾維亞則堅持科索沃是本國的一個自治省。
國際社會在科索沃問題上觀點分裂,有的西方人把它稱為“歐洲最年輕的國家”。
那么,科索沃究竟是不是獨立國家?南斯拉夫解體后,科索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獨立”的?
▲科索沃“首都”
一、故鄉與搖籃
如今的巴爾干半島民族構成復雜,主要分為南部斯拉夫人、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等。
▲巴爾干半島西部的三大主要民族
公元前33世紀,希臘文明誕生在巴爾干最南端,居住在希臘人北方的伊利里亞人(阿爾巴尼亞人祖先)也被希臘文明的曙光照耀。
如今在巴爾干分布最廣的南部斯拉夫人,則是在6世紀末因民族大遷徙來到此地。
▲民族大遷徙
南部斯拉夫人進入巴爾干時,當地正被鼎盛期的拜占庭帝國所統治,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臣服于拜占庭并皈依東正教,小部分臣服于西歐的天主教國家。
9世紀后南部斯拉夫人分化成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克羅地亞(信仰天主教)等民族。
▲斯拉夫人分布
塞爾維亞人分布在巴爾干半島西部內陸,公元780年,塞爾維亞公國成立。為防范臨近的保加利亞人入侵,塞爾維亞選擇臣服于拜占庭帝國以求獲得保護。
進入12世紀,拜占庭國力衰落,塞爾維亞脫離拜占庭控制。13世紀,塞爾維亞從拜占庭手中奪走了科索沃地區。
塞爾維亞人還南下擴張,征服了居住在巴爾干西部沿海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獲得了出海口。
▲自立門戶的塞爾維亞
廣布的山地限制了巴爾干各地的溝通,但阿爾巴尼亞人也借此保住了民族特色,沒有被斯拉夫人同化。
▲巴爾干地形圖
1346年,塞爾維亞國王斯蒂芬·杜尚建立塞爾維亞帝國,與拜占庭皇帝分庭抗禮,帝國的首都位于今科索沃境內的普里茲倫。
▲14世紀的塞爾維亞
作為東正教世界的一部分,塞爾維亞帝國全境原屬于君士坦丁普世牧首管轄(駐地位于拜占庭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為擺脫拜占庭的影響,杜尚建立了獨立于君士坦丁堡的新牧首,駐地位于科索沃的佩奇。在塞爾維亞的民族記憶中,科索沃是承載塞爾維亞民族榮耀的地方。
公元1355年,杜尚皇帝去世。由于繼任者的無能,帝國很快陷入分裂。與此同時,一個更為兇悍的敵人-奧斯曼帝國正在東方悄然崛起。
▲崛起的奧斯曼
二、“變味”的科索沃
14世紀上半葉,奧斯曼帝國開始向巴爾干擴張,保加利亞人、希臘人相繼被征服。此時半島上能打的僅剩塞爾維亞人。
科索沃是巴爾干南部的交通中心,更是塞爾維亞的核心。
1389年6月,10萬奧斯曼大軍與塞爾維亞人為主的聯軍在科索沃展開對決。奧斯曼帝國贏得了最終勝利,曾見證塞爾維亞輝煌的科索沃,如今卻奏響了民族淪亡的悲歌。
▲奧斯曼征服巴爾干
至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吞并了整個巴爾干。作為伊斯蘭教國家,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及其他征服地區向非穆斯林居民征收高昂的賦稅,而穆斯林則免于征稅,借此吸引異教徒皈依伊斯蘭教。
自視為東正教世界柱石的塞爾維亞人不肯就范,且科索沃在被奧斯曼征服過程中慘遭兵燹,大量塞爾維亞人離開了世代居住的科索沃,前往中歐的匈牙利、奧地利。
▲歐洲宗教地圖
鄰近的阿爾巴尼亞人歷史上先后被希臘、羅馬、拜占庭、塞爾維亞統治。信仰在多神教、天主教、東正教間變化。對他們而言,選擇哪種宗教更像是對統治者的妥協,缺乏必要的忠誠。
阿爾巴尼亞土地貧瘠、經濟落后,皈依伊斯蘭教能讓阿族獲得奧斯曼帝國的認可,為民族發展贏得出路。大量阿爾巴尼亞人加入奧斯曼軍隊,在奧斯曼統治的5個世紀中,25名阿爾巴尼亞人成為帝國的宰相。
▲奧斯曼軍隊中的阿爾巴尼亞人
奧斯曼帝國將伊斯蘭化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填補因塞爾維亞人遷徙而造成的人口空白,科索沃逐漸“阿爾巴尼亞化”。
征服巴爾干后,奧斯曼帝國以此為基地多次入侵中歐。1683年,奧斯曼大軍在維也納城下戰敗,帝國國勢開始滑落。
內部的權力爭斗和國家機器的腐朽讓奧斯曼帝國的發展停滯。到18世紀末,曾讓歐洲震顫的奧斯曼帝國反倒淪為歐洲列強的獵物。
▲帝國領土日益萎縮
為了控制黑海,俄國急需將巴爾干納入勢力范圍,俄國利用巴爾干斯拉夫人的東正教信仰和斯拉夫主義,挑戰奧斯曼在黑海和巴爾干的地位。
奧地利為了向巴爾干擴張,也鼓動巴爾干各民族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
1821年,希臘人打響了巴爾干民族獨立的第一槍。在英法等國支持下,奧斯曼帝國在1832年承認希臘獨立。塞爾維亞等民族也掀起起義,迫使奧斯曼帝國給予更多自治權。
▲1840年的巴爾干半島
1877年,俄國發動第10次俄土戰爭,大舉入侵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難以招架,被迫承認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地的獨立,但被塞爾維亞視為民族搖籃的科索沃仍被奧斯曼帝國統治。
▲科索沃仍在奧斯曼帝國手中
到1900年,阿族已占科索沃人口的60%,余下40%由土耳其人、塞爾維亞人等民族共同構成。但塞族不會因為當地民族構成改變而放棄科索沃。
到20世紀初,盡管巴爾干半島出現了許多新獨立的斯拉夫國家,但半島的大片領土仍掌握在奧斯曼帝國手中。
為了奪取土地,1913年,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希臘、黑山組成同盟對奧斯曼帝國宣戰。
奧斯曼軍隊無力抵抗,塞爾維亞占領了科索沃,計劃向西占領阿爾巴尼亞地區,獲得出海口并實現“大塞爾維亞”計劃。
▲戰爭后的領土變化
奧匈帝國(1867年由奧地利帝國改組而來)不想讓塞爾維亞做大,因為從宗教上來說,奧匈帝國信奉天主教,塞爾維亞信奉東正教;從民族感情上來說,塞爾維亞更親近于同屬斯拉夫國家的俄國,而俄奧在巴爾干是競爭關系。
在奧匈帝國調停下,塞爾維亞得到了科索沃,但阿爾巴尼亞獨立建國,塞爾維亞擁有出海口的計劃破滅。
阿爾巴尼亞獨立了,可阿族聚居的科索沃被塞爾維亞吞并,這讓阿民族主義者很是不滿。
▲20世紀初阿爾巴尼亞族分布(棕色)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在外交訛詐塞爾維亞政府無果后,奧匈帝國出兵入侵塞爾維亞,一戰爆發。
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最終讓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塞爾維亞趁機控制了奧匈帝國境內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斯拉夫人聚居區,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國。
塞爾維亞人在這個國家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民族主義思潮帶動下,少數族裔遭受打壓。居住在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因為伊斯蘭教信仰而遭受壓迫。
貧窮的科索沃注定無法成為歐洲舞臺的主角,隨著二戰爆發,科索沃乃至整個巴爾干又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戰爭之中。
▲一戰后的南斯拉夫王國(米黃色為新兼并領土)
三、非我族類
從1938年起,由于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納粹德國相繼吞并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
意大利不甘落后,為了在巴爾干半島建立橋頭堡,意軍在1939年吞并了阿爾巴尼亞。
▲意大利吞并阿爾巴尼亞
通過擴張,德意兩國成為南斯拉夫的鄰國。為防止南斯拉夫王國倒向同盟國,軸心國在1941年入侵了南斯拉夫。
戰敗的南斯拉夫被德意肢解,依據民族成分,阿爾巴尼亞族聚居的科索沃被并入意大利治下的阿爾巴尼亞,成為阿爾巴尼亞的“普里什蒂納省”。
▲意占時期阿爾巴尼亞的領土擴大(米黃色)與行政區劃(右圖)
被軸心國占領后,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地出現大量抵抗組織,兩地的游擊隊給德意軍隊造成巨大威脅。
南斯拉夫是巴爾干地區大國,當地游擊隊領導者鐵托協助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組建游擊隊,并給予武器支援。
▲南斯拉夫游擊隊
二戰后,阿南兩國都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但兩國的矛盾卻爆發出來。
科索沃是阿南兩國無法繞開的話題。在霍查看來,阿族是科索沃的主體民族。他在1946年首次出訪南斯拉夫時就向鐵托表示“應將科索沃歸還阿爾巴尼亞”。
▲霍查(左)與鐵托
鐵托認為科索沃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他指責科索沃阿族充當意大利法西斯的幫兇。鐵托還要求霍查提供軍隊,幫助南斯拉夫鎮壓科索沃阿族的起義。
科索沃爭端愈演愈烈,意識到自身無力對抗南斯拉夫,霍查倒向蘇聯。蘇聯借科索沃問題打壓南斯拉夫,這也成為日后蘇南交惡的原因之一。
▲冷戰期間,南斯拉夫并未加入蘇東陣營
作為多民族國家,南斯拉夫模仿蘇聯,全境劃為6個加盟共和國。南斯拉夫還試圖吞并阿爾巴尼亞,使其成為南斯拉夫的第7個加盟國。
阿爾巴尼亞對此反應激烈,指責南斯拉夫圖謀領土擴張。整個冷戰期間,阿南兩國關系始終不睦。
▲阿爾巴尼亞練兵備戰
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加盟共和國下轄的自治區,即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區。南斯拉夫境內的阿爾巴尼亞人對此難以接受。
到20世紀60年代,阿族是南斯拉夫的第4大民族,約占總人口的9%。在科索沃,阿族人口占比更是超過65%。
人口規模小于阿族的斯洛文尼亞族、馬其頓族、黑山族都擁有自己的共和國,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卻只是個自治區。
▲6個加盟共和國
塞、克等斯拉夫人占南斯拉夫人口的8成以上,南斯拉夫的民族政策也強調維護斯拉夫人的利益。
反觀南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1946至1966年,數萬阿族人遭到監禁,超過40萬阿族離開科索沃,遷往阿爾巴尼亞和土耳其等國。
直到60年代,為安撫境內阿族的情緒,南斯拉夫在新憲法中承認了科索沃阿族的自治權。科索沃-梅托希亞由自治區變為自治省,獲得了地方教育、文化發展的主導權。
▲南斯拉夫民族分布
塞爾維亞以“防范民族主義”為由,禁止阿族自由懸掛象征民族身份的山鷹旗幟,塞爾維亞語學校也在科索沃遍地開花。
阿族認為這嚴重損害了自身民族權益,要求脫離塞爾維亞,在南斯拉夫境內成立專屬于阿族的加盟共和國。
阿族體量較大,且信仰伊斯蘭教,在南斯拉夫這個斯拉夫人占主體的國家顯得格格不入。阿族加盟共和國沒能成立,甚至自治省名字中“梅托希亞”這個塞語地名都沒能取消。
▲山鷹旗幟
科索沃一直是南斯拉夫境內最落后的地區。為了支持當地發展,從1965年起,南斯拉夫對落后地區的扶持資金中,40%流向科索沃。
南斯拉夫的投入沒能取得應有的效果。1947年,科索沃的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約為南斯拉夫平均值的49.3%。
到了1988年,這一數值反倒下降到27%。與南斯拉夫最富裕的斯洛文尼亞地區相比,二者的人均GDP差距從1948年的3.3倍,擴大到1991年的9.7倍。
▲南斯拉夫經濟布局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專項資金不顧及實際情況,盲目發展加工業,致使當地經濟結構失調。
其次,科索沃的阿族人口生育率極高,1953至1982年,當地阿族人口從53萬增長到123萬,占科索沃人口比重從65%上升到77.5%。人口的快速增長迅速稀釋了有限的經濟增長。
▲科索沃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科索沃的阿族人對經濟停滯十分不滿,南斯拉夫其他民族吐槽給落后地區輸血拖了發達地區的后腿,南斯拉夫各民族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鐵托是克羅地亞族(南斯拉夫第二大民族),他為了壓制塞爾維亞族實力的膨脹,給予其他民族更多權力,以形成制衡局面。
1982年鐵托去世,失去了這位政治強人的束縛,這種制衡關系迅速失控。大塞爾維亞主義復興,而其他少數民族則希望獲得獨立,民族問題再露鋒芒。
1981年,科索沃的阿族舉行示威,要求將科索沃升級為加盟共和國。雖然遭到塞爾維亞的壓制,但科索沃阿族人獨立的火焰已熊熊燃燒起來。
▲塞爾維亞人主張控制南斯拉夫的絕大部分(藍色)
四、“獨立”大道
上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在東歐劇變的浪潮下爆發內戰。為了爭奪邊境地帶的民族混居地區,1992至1995年,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民族大打出手。
▲慘烈的內戰
至1992年,南斯拉夫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4個相繼獨立,余下的塞爾維亞、黑山組建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科索沃仍屬南聯盟中的塞爾維亞共和國。
前南斯拉夫境內的獨立浪潮影響到了科索沃,當地阿族在1992年5月自行建立“科索沃共和國”,阿族政治家魯戈瓦當選“總統”。
此時前南境內戰火連天,國際社會并未關注科索沃的變化,除了阿爾巴尼亞以外,再無第二個國家承認“科索沃共和國”。
▲被譽為科索沃“國父”的魯戈瓦
阿爾巴尼亞國內激進分子試圖合并科索沃。奈何阿爾巴尼亞在東歐劇變中也發生政權更迭,讓本不厚實的家底雪上加霜,無力干預科索沃局勢。
科索沃希望通過非暴力的方式取得獨立,南斯拉夫內戰暫時沒有波及此地。
1995年南聯盟與西方國家簽署《代頓協議》,這標志著南斯拉夫內戰的結束,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波黑等前南加盟國劃定了邊界。
《代頓協議》規定“南聯盟國境不再發生新的改變”,這斷絕了科索沃獨立的可能性。1996年,科索沃阿族組建“科索沃解放軍”,試圖武力獨立。
▲手舉阿爾巴尼亞國旗的科索沃解放軍
塞爾維亞人成為南聯盟的絕對主導民族,塞族人絕不允許科索沃獨立。塞爾維亞派遣大量軍警進入科索沃,試圖控制當地局勢并消滅科索沃解放軍。就在前南斯拉夫境內其他地區戰火漸熄的同時,科索沃卻變得硝煙彌漫。
塞族軍警與科索沃解放軍的交火持續到1999年,科索沃的阿族和塞族平民遭到對方民族武裝的驅趕甚至是屠殺。
▲科索沃戰爭
自19世紀起,俄羅斯出于“斯拉夫民族情誼”和勢力擴張的需要,為塞爾維亞的獨立和發展提供了大量幫助。
南斯拉夫內戰期間,西方國家試圖肢解塞爾維亞人主導的南斯拉夫,俄羅斯雖然在蘇聯解體后國力虛弱,但也盡可能地支持塞爾維亞控制科索沃。
南聯盟在外交上親近俄羅斯,這讓西方國家感到不適。1999年2月6日,在美國和北約的壓力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舉行會談,討論美國提出的和平方案。
▲揮舞俄羅斯國旗的塞爾維亞人
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
南聯盟和科索沃的阿族對方案都難以接受,阿族堅持要最終走向獨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裝,南聯盟則不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亦反對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
▲時任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是“大塞爾維亞主義”支持者
北約表示,該方案的80%內容不得更改,拒絕的一方將受到懲罰。最終阿族代表簽署了協議,但南聯盟拒絕簽字。
空襲期間,俄羅斯為了支持南聯盟,同時為了保住在巴爾干的政治利益,出動200名精銳空降兵奪占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的機場。俄軍一度與附近的7000名北約士兵形成對峙,但最終沒有引發沖突。
俄羅斯的支持無法幫助南聯盟對抗北約,南聯盟被迫同意塞族武裝撤出科索沃、當地交由維和部隊控制,南聯盟自此喪失了對科索沃的控制權。
▲駐扎在科索沃的北約部隊
對于科索沃的國際地位,在俄羅斯等國的努力下,聯合國在1999年通過第1244號決議,承認南聯盟對科索沃的主權。
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建立了完善的政權體系,南聯盟在2003年改組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
▲黑山是加盟共和國,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一個自治省
在聯合國的授意下,關于科索沃地位的談判在2005年啟動,由于各方分歧巨大,談判沒能取得結果。
2006年,黑山通過公投獨立,這刺激了科索沃地方政府,認為科索沃也擁有獨立的權力。
▲黑山獨立
塞爾維亞政府堅持認為,黑山是與塞爾維亞平級的兩個國家,黑山獨立無可厚非。但科索沃只是塞爾維亞的一個自治省,政治地位低于黑山。
隨著2007年二次談判的失敗,科索沃局勢再度緊張起來。
2008年2月14日,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科索沃的緊張局勢。俄羅斯等國力挺塞爾維亞,支持其對科索沃的主權聲索。這場會議不僅沒有幫助緩解科索沃局勢,反倒加劇了局勢惡化。
科索沃生怕俄羅斯等國在聯合國再搞出不利于己方的決議,索性在2008年2月17日宣布獨立。
美國等西方國家迅速承認科索沃“獨立”,但這公然違背了聯合國1244號決議精神,否認了塞爾維亞對科索沃的主權。
▲科索沃議會宣布“獨立”
在西方國家的“帶頭表率”下,截至2021年,在聯合國的193個成員國中,科索沃獲得其中98個國家的承認,并與其中的86個聯合國成員國“建交”。
作為踐踏聯大決議的結果,聯合國拒絕接納科索沃加入。塞爾維亞政府也展開外交公關,試圖減少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家數量。
“獨立”的科索沃實行議會制(類似于德國、印度等國),總理是國家的實際“當家人”,總統只是虛位元首。
當地仍是歐洲最貧窮的地方。截至2021年,科索沃GDP總量仍不足100億美元,人均GDP約4000多美元,僅塞爾維亞的一半水平。
阿爾巴尼亞的一部分政客意圖實現“阿科合并”,畢竟兩地的阿爾巴尼亞族都是一家人。但阿爾巴尼亞人均GDP也不過5000美元,幾乎全歐墊底。科索沃對“窮窮聯合”的熱情并不高。
▲手舉阿爾巴尼亞和美國國旗的科索沃民眾
科索沃問題是塞爾維亞的核心關切,但塞爾維亞無力改變科索沃現狀。為加入歐盟,塞爾維亞試圖緩解與科索沃的關系。
2017年,剛剛當選塞爾維亞總統的武契奇表示“塞爾維亞如果接受科索沃的現狀,就會一直被困在冷戰的格局中”。
在西方國家介入下,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頻繁接觸。雙方甚至在2018年計劃交換邊境領土。但塞爾維亞不肯在承認科索沃這個問題上松口。
▲被特朗普“召見”的武契奇
時至今日,科索沃,這片見證了塞爾維亞輝煌歷史的土地已鮮見塞爾維亞的痕跡。當地的阿爾巴尼亞族雖然“裂土稱王”,卻也不得不在貧窮的泥淖中前行。
▲科索沃“首都”
—(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科索沃,到底是不是主權國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