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帶著“I人”畢業生包車組團去求職
“對不起,我們只要E人。”
“‘E人’天生offer收割機,‘I人’求職又如何開掛?”
在求職季,社交平臺上常流行這樣的調侃。
“I人”、“E人”是當代年輕人根據風靡社交網絡的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類型測試給自己貼的標簽。其中,MBTI人格類型的第一個字母I和E分別代表內傾(Introversion)和外傾(Extraversion)。根據測試,內傾的人較為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內心情感、思想,外傾的人傾向于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外在的人、物、環境等。在網絡流行文化中,“E人”往往被描述為熱衷于社交,并能從社交中汲取能量;“I人”則往往不熱衷于社交、偏愛安靜獨處。
包車組團求職:意外克服學生的面試焦慮
在求職季,用人單位會組織各種各樣的面試來考察求職者的能力,而這,也在社交平臺上被調侃為“I人地獄”,“I人”年輕人在網上互相分享、自嘲自己在求職面試中真實的心境和遇到的挫折:“終于拿到了一家心儀公司的面試機會,可想到面試時要做自我介紹,就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腦海里一片空白,站在面試官面前緊張得說不出話來”“群面真是‘I人’地獄啊,看著其他人侃侃而談,我在角落根本沒機會插上話,被Pass掉一次都不想參加面試了”“有時想自己一定可以的,有時又覺得自己太菜配不上,最后就是逃避面試”……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的輔導員張衛洪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觀察到了這一現象。“很多學生都說自己是‘I人’,有的甚至希望‘能不社交就不社交’。有些高校老師還告訴我,平時在微信上聊天很積極的一個學生,進了辦公室面對老師卻說不出話來。”張衛洪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 在現實中不聲不響的學生,在求職季要和企業單位的人事交流,往往會加倍焦慮,很難邁出第一步。
去年12月,張衛洪看到嘉興有一個招聘會,想鼓勵學生去現場投簡歷,奈何路程遙遠,就包了一輛大巴車帶著學生集體去求職。出乎意料,這樣的形式不僅解決了學生求職出行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求職積極性,還讓不少“I人”大學生緩解了面試焦慮。“‘I’人呼朋喚友,與室友、同學一起去面試,讓他們在一種平和、積極的氛圍里更坦然地面試,也能更積極地準備并去抓住就業機會。”張衛洪說。
11月11日下午,“求職大巴”準備出發。澎湃新聞記者 楊佳吟 圖
這樣的包車組團面試,杭電自動化學院至今已組織幾十次。11月11日下午,輔導員張衛洪和葉玥都包了一輛大巴,帶著學院46名25屆應屆本科畢業生,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昆泰磁懸浮技術有限公司集體求職。“這一車同學,來自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科學與技術、測控等不同專業,我估計有80%都是‘I人’。”張衛洪笑著說。
澎湃新聞記者跟隨他們,全程旁觀這次“I人”大學生求職記。
“I人”求職記:征服“I人地獄”有跡可循
在公司副總經理、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和已入職的學長學姐為同學們介紹完公司發展歷程、主要業務和福利待遇后,46名同學分別進入幾個等候間,陸續進入面試環節。
同學們在傾聽招聘公司負責人講解公司情況。澎湃新聞記者 楊佳吟 圖
“緊張不緊張?”在面試間隙,張衛洪笑著問正在等候的同學。他們大多在安靜地準備面試,或是小聲交流。早些面試的同學從面試間出來后,有人面露難色,坦言自己有些慌張,也有人感覺良好,會與等候的同學聊聊天、分享經驗。
醫學信息工程的徐同學面試完,感覺自己的表現“整體還可以”,也覺得面試的崗位和自己的專業很匹配。他表示,自己雖然是“I人”,平時喜歡獨自學習一些新知識、看看網課,偏愛獨處勝于社交,但在社交場合也不會怯場。“高中的時候很‘I’,上了大學,學習壓力減輕了,想著要多交一些朋友,就加入了學院團委和一些社團,但當時我在社交場合也不會主動地表達,整個大一都是社團‘小透明’。”徐同學告訴澎湃新聞,當時自己覺得學院團委的工作挺有意思,想爭取留任,大一下半學期開始積極參加活動,在會議上也不斷地表達自己、輸出觀點,最后成功留任。在本科期間,徐同學會主動參加一些比賽、活動,感到自己的社交圈比高中時期大了不少,社交能力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然而,在初次面對求職面試時,徐同學仍然會有些緊張。“第一場正式的秋招面試,我一個人去一家公司應聘,當時我緊張不安,不知道面試官會問什么問題,面試時表現得有些拘謹。”徐同學說,自己最怕的還是群面,尤其是“無領導小組討論”,這種面試形式最能體現“E人”和“I人”的區別。“求職者們坐在一起思考一個話題,‘E人’一般會特別積極、主動、勇敢地表達他們的觀點,但像我這樣的‘I人’就會有顧慮,會想一想自己的答案是否完善、邏輯是否清晰、語言表達是否順暢,有時候可能會顯得自己不太積極、有點被動,也沒法很清晰地表達好自己的觀點,讓別人能快速理解我的意思。”
在徐同學看來,“I人”并不一定在面試中怯場,而是更傾向于內心思考、組織好語言后再謹慎表達,“I人”和“E人”各自有各自的優勢。目前,他已經參加了七八家企業的面試,其中3家進入了終面環節,拿到了一個offer。隨著面試場次增多,他也不再那么緊張。“我覺得面試中自信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大大方方表達、展現自己就好,即使面試官問的問題答不上來,也不要露怯;其次是要提前為面試作準備,多了解公司背景,做一下崗位評估,也能讓自己更加胸有成竹。”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何以澤(化名)告訴澎湃新聞,這次他是陪室友一起來面試的,此前他也曾跟著學院包的大巴面試過一家央企,成功拿到了offer。何以澤坦言,自己在高中時忙于學業,幾乎是“非必要不社交”,是妥妥的“I人”。“ 我一直喜歡獨處,平時愛讀書、看動漫,上了大學以后,我有意識地想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包括在網上刷刷分享溝通和交流技巧的視頻,在現實中多加一些社團,多交一些朋友,其實我還是很‘I’,但是為了找工作,我不得不提升我的交流能力。”
和徐同學一樣,何以澤在第一次求職面試中也很緊張。“在面試前,由于不熟悉面試的流程,不知道要問什么,就很焦慮和緊張,在面試中,看到面試官的某個眼神,我就卡殼了,說得也不順暢。”
為了解決“卡殼”問題,何以澤想出了一個“笨”方法——準備并背誦可能被問到的問題的答案。“首先在網上找一些面試經驗,面試中的問題一種是對個人情況的提問,另一種是專業問題。前者可以通過提前列一些常見問題的答案來準備,比如自我介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成功或失敗的一件事等等。如果現場想來不及、表達也不順暢,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提前構想,面試中也不容易太緊張。”何以澤認為,自己身邊的一些“I人”同學往往因為不夠自信、害怕被拒絕而不敢邁出求職的第一步。“有時候要逼自己一把,找工作嘛,總要邁出第一步,多面幾次,多和hr聊幾次,就當刷經驗也好,而且面試主要還是看運氣和眼緣,放平心態很重要。‘I人’雖然內向,但如果交流時,你了解對方足夠多,也能有話聊,面試也是這樣,對公司和崗位的信息了解越詳細,準備越充分,面試也會更有把握。”
“I人”學院的求職方法論:教寫簡歷、模擬面試、組團求職
由于“I人”比例高,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的輔導員為了“I人”大學生求職煞費苦心。“首先,明確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社會求職需要外向性交流能力,我們就著力于提升學生的求職能力。”張衛洪表示,從今年9月開始,他和葉玥都就為學生準備了一系列求職培訓,包括如何寫簡歷,如何給用人單位發郵件、短信,并給學生分組模擬面試。“我們甚至在群里發了簡歷和自我介紹模板,然后給求職的學生都過了一遍簡歷,再讓大家分組模擬面試,互相拿著簡歷提問對方,模擬無領導小組討論等等。”
招聘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在介紹員工生活、薪資福利情況。澎湃新聞記者 楊佳吟 圖
此外,學院實行的包車組團求職也打消了不少“I人”大學生的顧慮。張衛洪告訴澎湃新聞,在求職季,用人單位一般會將招聘信息發給學校,或在學校開招聘會,由學生自主投簡歷并面試。但自動化學院會主動選擇一些學生投遞簡歷較多、專業匹配、薪資合適的用人單位,包車組織學生集體前往用人單位面試。“比如一家用人單位聯系我們說要招聘,我就會把公司的簡介、老師對它的評價發到學生群,讓感興趣、想要投簡歷的學生加入一個新群,新群里會有已經入職該單位的學長學姐進行答疑,分享面試的經驗,學生的緊張和顧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緩解。”張衛洪表示,此外,不少學生與自己熟悉的同學一起去面試,心態也會更好,在面試中發揮得越自然、出色,參與求職的積極性也更高。“不少很‘I’的同學最初是被室友拉出來面試的,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壯膽,而且出來面試一次后,他們可能還會面第二、第三、第四次。”張衛洪說,學院的多套求職“大法”也成效明顯,至今年6月,24屆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高達98%。
昆泰磁懸浮技術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屈碧蓮表示,公司會尊重每個求職者的性格特點。“想搞研發的同學如果相對內向一點,我們就會關注他能不能靜下心來做事,總體來講,我們傾向于選擇目標感強、會去追求挑戰、對自己成長有規劃的員工。”
針對有“面試困難癥”的“I人”大學生,屈碧蓮也給出了一些建議。“面試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面試官會通過提問,幫助你重新剖析自己,求職者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分析,比如:我的特長有哪些?我自己的劣勢有哪些?大學期間,我做了哪些項目,通過這些項目我收獲了什么?求職者要有自我認識和總結的能力,也要善于應變。”
屈碧蓮說,面試也看緣分和運氣,“有時候求職者和公司很匹配,大家恰好能聊到一起,就‘對上眼’了,錄取和拒絕都是很正常的,不必過于緊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