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人爭做“衣冠禽獸”
上禮拜寫古代雙十一“剁手”,最后一段兒說了個詞兒,叫“無尖不商”。
說的是財神爺趙公明早年間賣米糧的時候,特意把斗和升盛滿后再添上一些,讓米糧冒出尖兒來,讓利給顧客,當個“尖商”。但是,這個詞兒后來傳著傳著就變味兒了,成了“無奸不商”,從褒義變成了貶義。
清乾隆 仿木紋釉描金詩文斗杯一對
觀復博物館藏
不得不感嘆,成語,這塊老祖宗給咱留下來語言瑰寶,形式精煉獨特,并且還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關鍵是,它還與時俱進,隨時代的變遷而變意思。
反正,真要生活在古代,有些詞兒人家說了夸你,你可能還真以為人家在罵街。
比如,衣冠禽獸。
穿越回古代,冷不丁聽有人跟你來一句:“年兄,如今您已衣冠禽獸……”什么感想?氣不氣?還真別生氣,大部分人奮斗一輩子也衣冠禽獸不了。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古代服飾上的一種特殊裝飾品——補子。
補子的概念大概可追溯至唐代武則天統治時期。
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獅子,左右衛飾以對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對豹,左右鷹揚衛飾以對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石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
——《舊唐書·輿服志》
再加上原有的品色規制,通過服飾的顏色、質地、樣式以及佩戴的腰帶飾物數量來鞏固等級制度,加固皇權統治。
自明代起,一種獨特的以補做圖,綴于胸前背后的官服出現,是為補服。
明朝初立時,明太祖朱元璋延續了唐代的品色規制,又吸收了繡袍的寓意,對各級官員的官服紋樣進行了明確規定,以不同的動物形象來象征官階地位。
據《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xián),六品鷺(lù)鷥(sī),七品鸂(xī)鶒(chì),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xiè)豸(zhì)。
《大明會典》卷六十一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 申時行等奉敕重修
明萬歷十五年內府刊本
所以,“衣冠禽獸”的最初意義不難理解了吧?文官官服上的紋樣都是飛鳥,為“禽”,武官官服上的紋樣都是走獸,為“獸”,文禽武獸,合起來就是“禽獸”,說你“衣冠禽獸”其實是在夸你當官兒升職了。
文官花樣(依次為一品至九品)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武官花樣(依次為一品至九)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大明會典》卷六十一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 申時行等奉敕重修
明萬歷十五年內府刊本
然而,明晚期,隨著吏治的日趨黑暗,當朝官員貪污腐敗,魚肉百姓,于是,“衣冠禽獸”就逐漸變了味兒,其貶損之意在明清小說中常有體現。
廉使道:“縉紳中有此,不但衣冠中禽獸,乃禽獸中豺狼也。石按臺早知此事,密訪已久,如何輕貸得?”
——明·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卷之四·青樓市探人蹤 紅花場假鬼鬧》
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清·李汝珍《鏡花緣》
那么,話說回來,官員服飾上的所繡的禽與獸究竟意義何在?
其實,這些禽獸象征了儒家所倡導的“五?!敝拢喝柿x禮智信,也就是封建社會時期的道德規范。
比如四品文官的云雁紋,云雁自古被視為“五常俱全”的靈物,雁陣當中,凡有老弱病殘之輩無法憑借自己的能力捕食為生,此時,壯年大雁不會棄之不顧,反而會為其養老送終,此為仁;另外,雌雁雄雁相配,從一而終,如若其中一只亡故,剩下的孤雁至死不會再找別的伴侶,此為義;天空中飛翔的雁陣依長幼之序排列,陣頭由老雁引領,壯雁飛得再快,也不會趕超老雁,稱作“雁序”。所以,四品官員補服綴云雁紋,寓意忠貞仁愛,恭謙有序。
《大明會典》卷六十一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 申時行等奉敕重修
明萬歷十五年內府刊本
在天空中翱翔的灰雁
圖片來源:Pixabay
比如五品文官的白鷴紋,白鷴展翅,象征拋棄塵穢,迎新納福。并且,白鷴還是一種忠誠的“義鳥”,傳說宋少帝趙昺在崖山時,有人送他一只白鷴,宋少帝精心照顧,將其喂養在舟中,后來,少帝投海殉國,白鷴在籠中悲鳴奮躍,與鳥籠一同墜入海中。這種“義”其實是古代君王對臣子有忠君之心希冀的具象化表現。
《大明會典》卷六十一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 申時行等奉敕重修
明萬歷十五年內府刊本
雄性白鷴
圖片來源:Pexels
再比如武官的虎紋,《說文》中有云:“虎,山獸之君”,《風俗通義》中注:“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⒆怨乓詠砭褪前佾F之首,威武勇猛,有王者智慧。古代天子的兵權象征為“虎符”,天子和諸侯的大門上要畫老虎,稱為“虎門”,所以,武官補服綴虎紋,寓意其如虎一樣威武勇猛,仁愛正義。
《大明會典》卷六十一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 申時行等奉敕重修
明萬歷十五年內府刊本
圖片來源:Pexels
行,衣冠禽獸這個事兒咱們今天就此告一段落,這古代官服上的文禽武獸能說道的事兒可太多了,本篇只是皮毛,您要是感興趣,之后細講。
還得提醒一句,如今可別拿“衣冠禽獸”這個詞兒去夸人哈。
最后,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說說那些古代和如今意義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成語和句子,咱一塊兒討論討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