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米粉地圖:哪里的米粉最好“嗦”?
一提起好吃的米粉,很多地方的朋友都會冒出頭來。且不說已然形成地方名片的桂林米粉、常德米粉、綿陽米粉、新疆炒米粉……在廣西、湖南、貴州、江西多地,甚至一些北方城市,也都有代代傳承來的米粉吃法,那么這些米粉里面,誰的流傳最久,又是哪家最受歡迎?
尋根:國人飲食智慧
米粉流傳廣,首先得益于它現(xiàn)世早。
相傳3000多年前,我國西北地區(qū)的先民就曾用米制作出一種條狀食物。據(jù)《齊民要術(shù)》記載,此類食物名為“亂積”,意思是一大鍋條狀物堆積在一起看起來很凌亂。但可想而知,這種“粉條”的口感,必然不如小麥面粉做成的面條,待小麥種植普及后,此類吃法就從西北地區(qū)慢慢消失。
在人口遷移過程中,這一烹飪技術(shù)被帶往江南一帶,江南先民們改用當(dāng)?shù)氐拇竺讈碇谱髅追郏瑫r改進了工藝。做法是用上等精致的白米磨粉后,用蜜和水調(diào)至稀稠適中,灌入底部鉆有孔的竹勺中,看粉漿能不能通過勺孔流出,若不能,再加蜜和水調(diào)和,直到流出來成細(xì)線,入鍋中以膏油煮熟,這一番“精細(xì)化操作”使米粉的質(zhì)量和口感都有很大提升,而做出的米粉則被叫作“粲(càn)”,在古代漢語中,“粲”有優(yōu)質(zhì)大米之意。
據(jù)說后來,秦始皇派屠睢率軍平定嶺南百越之地,嶺南即如今的廣東、廣西、海南一帶,以及湖南、江西等部分地區(qū)。在當(dāng)時,大批北方士兵對南方水土不服,又因為南嶺阻隔,糧草運輸困難,軍中士氣一度低迷。北方兵士愛吃面食,而嶺南地區(qū)盛產(chǎn)大米,軍中伙夫想到先民用小米制作米線的辦法,就也想拿大米來試試。于是,伙夫根據(jù)西北饹面的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干水后揉成粉團。他們把粉團蒸得半成熟,拿到臼里杵舂一陣,榨出粉條,最后丟到開水鍋里煮熟。大米通過濾漿和舂榨,口感非常勁道。
米粉制作成功后,兵士們吃飯就有了“嗦面”的感覺,但水土不服的問題依然存在。于是,軍中郎中尋訪當(dāng)?shù)厍笕∷幏剑幸焕限r(nóng)推薦了羅漢果、草果、茴香、花椒、陳皮、檳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葉、甘草、沙姜、八角等草藥,郎中將其采集熬成藥湯讓將士們服用,水土不服很快得到緩解。一次,由于施工緊張,一人將藥湯與米線混合在一起,三口兩口就扒完了。沒想到味道還不錯。很快,這一方法就在軍中擴散開來,成為如今一些地區(qū)米粉所用鹵水的雛形。
歷朝歷代,米粉也被叫出了各種名稱:如秦漢時期的“糒(bèi)”,現(xiàn)代漢語把“糒”解釋為干飯。唐宋時期改進工藝后為便攜出門而形象化地稱為“米纜”。到了元朝,米粉叫“米糷(làn)”,而至于明清,米粉又被叫作“米線”,從名稱也可以想見制作工藝的進一步提高。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黃佐的《泰泉鄉(xiāng)禮》在桂林刊印,其中收錄有“米粉”二字。
發(fā)展:中國米粉地圖
「廣西」
從歷史傳承來看,不難得出桂林米粉在米粉界得天獨厚的“霸主”地位。
米粉本身淡而無味,桂林米粉得以風(fēng)行全國,最為關(guān)鍵的當(dāng)屬一勺鹵水。桂林米粉的鹵水,一般情況下都是用十多種香料坐鍋,加入新鮮牛骨、豬骨、牛肉、下水,還有花雕酒、甘草、冰糖等配料,配以武火文火熬制,整個過程需要十多個小時,可見用心。
吃桂林米粉,還講究一個“拌”字,拌和米粉是一門功夫,對于拌粉,老桂林人的操作都很順溜。桂林人常說:“拌粉一分鐘,吃粉三十秒。”拌和之后,溫度適合入口,味道調(diào)拌均勻,入口才更美味。一般喜歡濃郁的人,都會干撈;口味清淡的人,可以加湯。
正因各類佐料和吃法的不同,桂林米粉也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比如有原汁原味的原湯米粉,配料豐富的冒熱米粉,經(jīng)濟爽口的醋水米粉,熱辣鮮香的紅油米粉……在桂林,游人逛了秀麗山水,再吃一碗桂林米粉,飽享眼嘴之福,實是生活中的美事。
不過,“米粉文化”在廣西,可不僅桂林一家獨秀。
老友粉是南寧本地特有的米粉,特點是湯濃料足,配料不僅有瘦肉和豬肝,還有番茄。老友粉味道酸辣,開胃過癮,酸味來自番茄和酸筍,辣味來自于辣椒和胡椒粉。除了酸筍,老友粉里面還加入豆豉,因此吃來總有一股“臭味”。亦香亦臭的老友粉已經(jīng)成為南寧的標(biāo)志性特色小吃。
全州的地理位置靠近湖南,因此全州人的吃辣能力在廣西人中比較強,他們的米粉也和湖南的口味相似。細(xì)粉、紅油、筒骨黃豆湯,是全州紅油米粉不可或缺的三個元素。全州人愛吃的紅油米粉,一定是鮮榨紅油米粉,紅油香辣,米粉香軟,吃了讓人大呼過癮。
百色卷筒粉是從越南傳入,又在廣西被發(fā)揚光大。卷筒粉用米磨成漿,鋪在竹托盤上蒸制成米皮,接著用抹上花生油的專用竹刀從蒸籠布上取出,再包裹各種當(dāng)季的食材餡料制作而成。越南卷筒粉的米皮和腸粉不同,前者較后者米香更濃郁,口感更糯軟,餡料更豐富,配上廣西特有的黃皮醬味道也更獨特。
到了北海,由于地域靠海,海鮮元素也被融入米粉當(dāng)中。海鮮米粉的湯底是用各種海鮮熬制所得,鮮香無比,粉上還鋪滿了各種當(dāng)季的海鮮。
有一句話說:“聞到豬腳粉,神仙也打滾。”到欽州不僅要看海豚,還必須要吃上一口當(dāng)?shù)氐奶厣i腳粉。豬腳經(jīng)過炸制,再放入鍋中加各種香料一起燉煮,煮至軟爛,香氣四溢。食用時,一碗豬腳原湯粉加一塊油得發(fā)亮的豬腳,配一小碟的辣椒醬,不愧是“神仙也打滾”。
玉林生料粉的煮制通常用小鍋獨灶,生料中包括豬肝、粉腸、瘦肉等。小鍋中先放入骨頭湯,燒開后放入生料,快速調(diào)味后放入粉,煮熟生料后,在湯碗中放入碎蔥和熟油,起鍋倒入碗中即可食用。這種粉的味道鮮美,肉質(zhì)原汁原味,粉味和肉鮮合二為一,吃來軟爛入味,滿嘴留香。
此外,還有如今引起全國人民追捧的螺螄粉。柳州螺螄粉配料特別豐富,除主料米粉外,還有酸筍、油果、酸豆角、腐竹、木耳、黃花菜以及花生等。其中,“臭味源頭”的柳州酸筍主要是選取肉質(zhì)豐富的大頭甜筍,然后加入山泉水用大瓦缸腌制半個月左右而成。至于螺螄粉的味道,相信看到這三個字的朋友嘴邊已經(jīng)有內(nèi)味兒了。
「湖南」
信息的四通八達,人員的各地流動,決定了地方性文化不會恒久固守一地,而是能夠四散開來去往各地,并在當(dāng)?shù)厣l(fā)芽。
歷史上,湖南常德因比鄰洞庭湖,經(jīng)常會遇到水患。洪水到來時,民眾會往高處遷移,去堤岸、高崗上臨時搭棚棲身,這時候,平時曬干備用的米粉就成為充饑的主食。因此據(jù)當(dāng)?shù)厝丝甲C,常德米粉自東晉時就已出現(xiàn)。清同治十三年(1874),人稱“馬軍門”的云南臨安(現(xiàn)建水縣)回族軍人馬如龍,奉旨調(diào)任湖南提督駐守常德。他與眾士卒落籍常德時,引進了云南過橋米線的制作設(shè)備,從此圓細(xì)的米粉在常德能批量生產(chǎn),并按回族人的習(xí)慣用牛肉烹調(diào)制成牛肉米粉。
民國初年,常德人吃牛肉米粉已成習(xí)慣。到了20世紀(jì)30、40年代,水星樓下的水星巷內(nèi)有一樊姓回族人將自己牛肉食品店中剩下的碎牛肉、碎牛筋和原汁牛肉湯汁,作為米粉的澆頭,賣給搭棚賣米粉的攤販。這種用土缽子盛著的牛肉米粉,被稱為“缽缽粉”,至今沿襲。而常德米粉讓人“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名號,也成為當(dāng)?shù)氐囊坏勒信啤?/p>
離常德較近的長沙,在1974年發(fā)掘出一座漢墓。據(jù)考古人員研究,這座墓中出土的西漢晚期器物大多是灶具,包括倉、井、磨、灶、鼎、釜、甑,另外有鐵刀和陶罐陶壺。據(jù)專家考證,這些灶具分別可以發(fā)揮儲米、引水、磨漿、生火、燒水、熬湯、蒸粉、切粉等功能,恰好是一套完備的米粉生產(chǎn)作坊。明朝時辣椒已經(jīng)在湖南推廣種植,也自然加入到米粉來開胃。清朝晚期,名噪一時的湘軍將領(lǐng)將蘇、浙、閩、粵的名廚囊括于長沙,精研食藝,始興湘菜系,在蘇派紅湯面基礎(chǔ)上開創(chuàng)長沙面條流派,調(diào)鮮碼味技藝獨樹一幟。由面及粉,長沙米粉出品體系逐漸定型。到了民國時期,長沙出現(xiàn)專業(yè)米粉店,湯鮮碼潤、原汁原味的滋味延續(xù)至今。
湖南人在為米粉熬湯這件事上,十分“耐得煩”。比如衡陽魚粉的魚湯,要用豬筒子骨加黃豆熬一夜,再加入清早現(xiàn)殺的魚,熬成濃稠黏嘴、鮮掉眉毛的乳白色魚湯。各地的米粉湯底不同,還有豬骨湯、牛骨湯、海帶湯、土雞湯、烏雞湯、魚湯、豬手湯、豬肚湯……甚至還有甲魚湯。
“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是貼在湖南人身上的標(biāo)簽,他們聰明、勤奮、好學(xué),有實干精神和闖勁兒,勇于攻克難關(guān),而這種精神也充分融入飯的味道,因此只要去往當(dāng)?shù)剜乱煌敕郏憔湍軐Ξ?dāng)?shù)厝说男愿窳私饬似甙朔帧?/p>
「新疆」
新疆的美食多多,烤包子、拌面、抓飯、烤羊肉、馕、椒麻雞……而讓許多游客最為難忘的,當(dāng)屬一碗別處少有的炒米粉。
新疆炒米粉的制作并不復(fù)雜,它采用貴州出產(chǎn)的小指尖寬度的粗粉,改良新疆傳統(tǒng)的炒面方法炒制。烹制時首先把米粉用開水浸軟,后經(jīng)過冷水一“拔”(目的是恢復(fù)筋道),接著就是根據(jù)自己的口味炒制菜肴。新疆的做法一般是牛肉或雞肉加上如芹菜、小白菜之類的鮮嫩蔬菜炒,其間放入辣醬,再待菜肴炒制到六至七成熟時,將米粉倒進,翻炒至肉熟透即可。
新疆炒米粉最大的特點是色澤紅亮,粉質(zhì)粘稠,這主要歸功于炒肉時專用的辣醬。炒米粉的醬料除紅辣子外,還會加入香料和中草藥來調(diào)味,所以吃起來有種很獨特的咸香感。待到炒制完成后,翠綠爽口的芹菜段,油亮入味的小白菜,薄軟噴香的雞肉片,還有一根根彈、韌、軟的米粉,被一鍋濃稠且紅辣的湯汁所包裹,端上桌來分外誘人。新疆炒米粉的分類也很簡單,依據(jù)配料有雞肉炒米粉、牛肉炒米粉、野蘑菇炒米粉、芹菜加泡菜炒米粉、小白菜炒米粉、素炒米粉等。
「貴州」
說到貴州的米粉,就不能不提羊肉粉。貴州當(dāng)?shù)氐难蛉夥垡话阋宰窳x羊肉粉和六盤水的水城羊肉粉為代表。其中,遵義羊肉粉口味起源于小鎮(zhèn)蝦子,水城羊肉粉起源于縣城金沙。吃羊肉粉講究原湯,貴州人說“不是原湯的羊肉粉就不叫羊肉粉,可以改名叫素粉”。原湯的制作一定要選用貴州特有的矮腳山羊,將純鮮羊肉和鮮羊骨放入鍋中慢火熬制,中途將煮好的鮮羊肉取出,用石板壓足5小時后切片,讓羊肉的纖維緊實。而羊骨則繼續(xù)經(jīng)由10多個小時的慢火熬制原湯,直到羊湯清而不濁,鮮而不腥。
吃羊肉粉以粗粉為佳,白玉般的米粉先用水浸泡去除酸味,然后用開水快速燙2秒,再放入羊肉原湯中燙熟,讓米粉吸入羊肉原湯的鮮香。燙熟后的米粉放入碗中,加入羊肉原湯,淋上一勺由羊肥肉熬制的羊油,再配上切好的羊肉片、酸蘿卜、油辣椒、糊辣椒、香菜等,這是遵義蝦子羊肉粉的吃法,帶著貴州的山野氣。
水城金沙羊肉粉的吃法,卻有幾分江南溫潤的氣息。金沙人喜歡在熬制羊肉原湯時加入母雞,母雞與羊肉的鮮各有不同,卻能充分融洽。金沙羊肉粉的配料也與遵義蝦子羊肉粉略有不同,除了切片羊肉、油辣椒、香菜外還要配酸菜,一碗鮮香酸辣的金沙羊肉粉,也就此具有讓人念念不忘的魔力。
此外,貴州最著名的米粉當(dāng)屬花溪米粉。雪白的粉、醬紅的牛肉、碧綠的香蔥和香菜、玉石白的酸菜、湯上還浮著幾滴香油,看顏色就讓人舒服。花溪米粉歷史悠久,聞名三湘。早在清光緒年間,花溪就有了生產(chǎn)米粉的作坊。
「四川」
似乎各地的米粉起源都有些歷史典故,四川的綿陽米粉則能跟三國掛上點鉤。相傳蜀主劉璋與剛?cè)氪ǖ膭湎鄷诟⒊牵ń袼拇ňd陽)東山之時,劉備早就聽說四川人擅長烹飪,提出想嘗一嘗當(dāng)?shù)孛朗场㈣氨阏f:
“聞此山中一人家,其婦善烹飪,祖?zhèn)饕源竺啄{,制成絲,輔以雞魚肉等自制作料,開水燙熟即食,湯鮮味美,百里名盛。”
于是,劉璋命令手下將這名主婦叫上山,做了這道奇妙的菜。還沒上桌,劉備及眾將就聞到一股香味,端上桌來,一會兒的工夫就吃了個精光。吃完飯,劉備頓時來了精神,手下眾將一個個也都神采奕奕。再看山下,水肥稻豐、牧笛聲聲。劉備禁不住撫掌感慨:“富哉,今日之樂乎,美味也!”
此外,綿陽米粉風(fēng)靡四川還歸功于在綿陽駐留最久的蜀漢宰相蔣公琰。此人不僅是軍事政治家,而且還是美食家。一日,他在綿州街頭游訪,品嘗到諸葛后裔開的店中的米粉后,建議將粉條由粗變細(xì),這樣更為入味。綿陽就此形成全國獨有的細(xì)米粉特色。
「江西」
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米粉,江西米粉十分低調(diào)。但是,全國出口米粉中的80%都來自江西,且歷史上也有關(guān)于江西米粉的不少詩文,比如南宋陳造的《旅館三適》中寫道:“粉之且縷之,一縷百尺韁。”
江西最出名的當(dāng)屬南昌拌粉,而除了拌粉,當(dāng)?shù)氐某捶邸垡餐瑯映霾省W畹氐赖陌璺弁荒艿讲宛^里吃,那里的拌粉往往是用鍋煮到爛熟,韌性不足,而街邊小推車?yán)镉缅伆璩鰜淼陌璺劭诟凶顬镼彈。一個小小的推車,上面擺滿各種調(diào)料,一鍋沸水,還有一個大盆專門用來拌粉。有著多年拌粉經(jīng)驗的阿姨們速度都很快,手法嫻熟老練,每種調(diào)料取一勺倒進大盆,加四五種調(diào)料不過兩三秒鐘的時間。
在當(dāng)?shù)兀恳患业甑某捶畚兜蓝疾槐M相同,有的鍋巴多,有的偏咸,有的偏辣,有的又咸又辣,叫人吃得酣暢淋漓,汗水直流。相較而言,湯粉則要清淡許多,切幾片肉幾根蔥煮個幾分鐘,一掀鍋,霧氣彌漫,香味濃郁。
循著國人鐘愛的米粉蹤跡在全國走了這么一遭,我們發(fā)現(xiàn)各地的米粉品相千差萬別,味道也不盡相同,但它們具有的共同點,就是——都!很!好!吃!
“好吃”二字背后,是超越了地域限制的美食共通感,是從歷史沉淀而來的生活質(zhì)感,是代代國人對凡塵煙火的詮釋,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不舍追求。
參考文獻:
1.莫杰主編:《廣西風(fēng)物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5-656頁。
2.王家旺,譚興勇,朱芳瓊:《桂林味道甲天下美食與土特產(chǎn)鑒賞》,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頁。
3.宗蓮籽:《米粉眾相說》,載《餐飲世界》,2019年第12期。
4.偌曦:《石榴小棧一碗故鄉(xiāng)粉的經(jīng)營文化》,載《餐飲世界》,2015年第12期。
5.沈佳才:《從桂林米粉看南北文化融合》,載《文史春秋》,2020年第6期。
6.曹先輝:《常德米粉:讓人“聞香下馬”》,載《文史博覽·文史》,2020年第9期。
7.《考古發(fā)現(xiàn):天下米粉始長沙》,載《文萃報·周五版》,2020年第31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
END
作者 | 樵欞?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吳雨倩 鐘詩藝(實習(xí))
校對 | 戈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