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報:師生“互鴿”,讓保研充滿博弈?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保研中高校和學生“互海”“互鴿”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這一現象指的是,學生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機會,會盡可能多地在夏令營、預推免中取得不同學校就讀研究生的機會(也即是offer),高校為保入學率和生源質量也會超量發offer,但最終學生只能選擇一個學校,導致資源的浪費。
當然,個別高校為了避免被“鴿”,推出了推免誠信名單,對于不誠信學生進行公示。這種方式雖然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但對改善高校“被鴿”的情況卻有限。與此同時,也有些學生整理出了常“鴿”人的高校名單,用以提醒后來的學生。
高校口頭發出的offer最終可能不作數,學生也在此過程中學會了“甜言蜜語”和“信誓旦旦”以保offer。一年一度的推免,卻成了高校和學生的“表演攻防戰”,實在令人唏噓。
考研學生在圖書館里看書復習。彭鵬 攝/光明圖片
推免,即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原本是為選拔優秀生源提供便利的一種方式。然而,近年來隨著推免規模的擴大,高校和學生之間出現了信任危機,導致“互鴿”和“互海”的情況十分普遍。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招收了超過114萬名碩士研究生,其中推免生約占12%至14%,人數已超過13萬。不僅推免生人數在增加,覆蓋范圍也逐漸擴展,甚至部分高校某些專業幾乎只招收推免生。
推免制度的擴張,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升學選擇的同時,也讓各高校面臨激烈的“搶人”現狀。學生為了尋求最優錄取選擇,普遍拿到多個offer后再決定最終去向;高校為了保障生源質量,采取超額發放offer的方式,以確保錄取率。這種雙向的“競優”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理性選擇,但也加劇了高校和學生之間的信任危機。
而在現實中,不少人都認為,學校被鴿,損失不大,而學生被鴿,最壞結果就是沒有學上。言下之意,還是鼓勵學生在保研中盡量多拿offer,多些備選。
考研的同學在復習備考。曹正平 攝/光明圖片
學生“不違約”的代價是“沒有學上”。“不對等的代價”也讓輿論一邊倒地“袒護”學生,這其實也點出了學生在高校推免中的弱勢地位。如果高校在招生、考核流程、行政效率上給學生帶來壓力和不確定性,學生就不會將該所院系作為首選,只會不斷獲得更多高校的機會,以求穩穩“上岸”。
需要看到的是,推免制度的推廣和擴展的確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但也的確存在系統上的漏洞。雖然教育部在政策層面賦予了“保研人”完全的自主報考權,但卻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高校擇優,學生也“這山望著那山高”,導致學生和高校在推免過程中頻繁違約,信任危機也成普遍現象,這當然是不利于推免制度的完善和有序運行。
針對當下由于制度漏洞帶來的信任危機,相關部門不妨采納專家的提議,將夏令營和預推免納入國家統一的推免制度管理體系,增強提前選拔的規范性和合法性,減少學校在提前選拔過程中人為操作的空間,減少雙方的不確定性。
說到底,無論是學生還是高校都應該更加重視誠信,唯有回歸推免制度的初衷,讓師生之間的選擇更加透明、公平,才能從根本上減輕雙方在互信困境中的焦慮和負擔,真正實現雙贏的良性循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