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博會首開健康直播節目:科創與科普,一名醫生如何修煉兩種“內功”
在第七屆“健康上海演播廳”內,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帶來了以《科創科普兩翼齊飛,點燃醫療創新引擎》為主題的直播演講。 主辦方 供圖
在美國,每年大約有120萬人被診斷為腫瘤,其中約60萬人出現骨轉移,大部分發生在脊柱。在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脊柱腫瘤的病人數更加龐大。同時,由于脊柱腫瘤位置特殊,脊柱惡性腫瘤的全切手術風險極高。
腫瘤細胞為何容易轉移到骨骼,尤其是脊柱?轉移性骨腫瘤有哪些癥狀?目前有哪些前沿治療方式?解答這些疑惑時,作為外科醫生,如何確保醫學科普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作為進博會首個大型健康直播節目,“健康上海演播廳”在第七屆進博會上開播,帶來全方位的健康科普內容。該演播廳由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指導,上海報業集團海上名醫主辦,旨在圍繞醫療健康的創新融合和大眾的健康需求,共話健康未來。
在11月7日的“健康上海演播廳”中,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候任主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帶來了以《科創科普兩翼齊飛,點燃醫療創新引擎》為主題的直播演講。
開創國際首個脊柱腫瘤整塊切除學習班,向全國推廣該技術
過去,脊柱轉移性腫瘤曾被視為終末期腫瘤,手術風險高,姑息治療往往是唯一選擇,患者不得不在癱瘓和劇痛中度過余生。董健帶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團隊,探索通過手術整塊切除腫瘤累及的椎體,不僅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也顯著提高了生活質量。
2007年,董健團隊開創了國際上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脊柱腫瘤整塊切除的學習班,吸引了2000多名全國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前來學習,使全脊椎腫瘤整塊切除術得以在全國推廣。
在“健康上海演播廳”中,董健特別提醒腫瘤患者,尤其是曾進行過手術者,應注意自身體征的變化,以便早期發現脊柱腫瘤的征象。例如,腰腿疼痛、麻木、下肢力量變弱等癥狀,可能是腫瘤侵犯脊柱并壓迫神經所致。如果出現類似癥狀,應盡早就醫排查脊柱轉移的可能。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會有脊柱局部變形或能摸到腫塊,這通常是腫瘤已經嚴重破壞骨質,導致椎體脆弱,隨時可能發生骨折并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出現癱瘓等癥狀。因此,早期診治至關重要。
一些嚴重患者因突發癱瘓被送往醫院。這類患者通常是由于腫瘤已嚴重破壞脊柱骨質,受到外力或普通動作(如彎腰、咳嗽等)就可能導致脊柱骨折并壓迫脊髓,使患者出現截癱。對于這些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決定預后的關鍵。
董健指出,部分脊柱轉移腫瘤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癥狀,需通過定期的放射科和核醫學檢查及早發現體內的“定時炸彈”。如果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并結合手術和放化療的綜合治療,脊柱轉移性腫瘤的治療效果往往更理想。
董健提醒,脊柱轉移腫瘤畢竟是一種少見病癥,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等疾病導致的腰腿痛更為常見,這些疾病的腰腿痛通常不會像脊柱轉移瘤一樣劇烈,因此大多數腰腿痛患者無需過度擔憂。
出書、拍微電影,成立國內首家醫學科普研究所
作為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的首批成員、上海市健康科普專家庫骨科學科召集人,董健主編了14本科普書籍,總主編18本,包括《骨健康必聽必看》系列、《醫學科普基礎與實踐》等。他還拍攝了30條科普視頻、2部微電影,撰寫科普文章500余篇。2014年,董健因腰突癥防治科普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國內因科普獲得如此高榮譽的第一人。
為了幫助腫瘤轉移到脊柱的患者保持生活信心,董健拍攝了微電影《脊柱上的“拆彈兵”》,傳遞科學的診治理念。此后,他又帶領團隊拍攝續集《脊柱上的“拆彈專家”》,讓大眾了解醫生團隊如何為患者制定最佳醫療方案。
2017年,董健牽頭在中山醫院聯合成立國內首個中國醫學傳播智庫;2018年,他又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醫學科普研究所——復旦大學醫學科普研究所,推動科普納入醫院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價中。
“醫療工作繁忙,我只能擠出時間搞科普。”董健進一步說道,“科普不僅面向百姓,也推動政策出臺,這是科普的更深層次意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