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說晉朝是一個缺乏天命的朝代?
近日,作家沈剛的歷史新著《晉朝的死結》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這是一部完整的兩晉政治史讀物,以“死結”為線索,清晰地梳理了晉朝150多年的歷史,涵蓋關鍵時間點、人物和事件。但它并不只是局限于人物與事件的演繹,而是深入歷史肌理,注重分析隱藏在表象背后的原因、聯系和規律,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深化認知。書中的視角不僅限于晉朝,還擴展至東漢、三國、南北朝乃至隋唐,揭示了古代王朝在天命與強權間的掙扎。
在上海書城舉行的《晉朝的死結》新書發布會上,作者沈剛與《澎湃新聞·上海書評》執行主編鄭詩亮進行對談,對于晉朝的歷史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為什么說晉朝是一個缺乏天命的朝代?
? 沈剛
關于死結,我的定義是,統治者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與現實政治實際操作的結構性矛盾。兩晉一百五十五年,在不同的階段,死結表現為不同的形態。但是,我們重點還是要研究死結是怎么形成的。
回到東漢末年的社會思潮、社會背景。一方面,儒家思想還是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儒家的天命觀與漢室享有天命、漢室為正統的理念融為一體,這個是當時士大夫階層普遍的思維;另一方面,政治現實層面,就是軍閥武力割據。這樣的話,實力至上、勝者為王的血腥政治邏輯,與天下士人“心存漢室”的價值觀念之間,就形成了結構性的對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充分利用了漢室正統的價值思潮,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統一了北方,等到他走上權力的巔峰,暴露出代漢的意圖,問題就來了,與他合作的部分知識分子就和他分道揚鑣,特別是他重用的中書令荀彧憂憤而死。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五十年不到,司馬氏又取代曹魏建立晉朝,東漢獻帝朝廷、曹魏政權和司馬氏集團,統治集團中的大臣、官僚士大夫具有高度的重合性,盡管迫于暴力的威脅,絕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妥協,但是,這并不等于他們內心認可新生的政權。魏晉立國一開場就籠罩在不合法的陰影中。
所以,正是由于這個死結的存在,大家就覺得曹魏、司馬氏得國不正,統治不合法,或者說,大家覺得晉朝的開國沒有天命。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進行探討。
第一個層面,漢室的天命為什么這么強大?
中國古代王朝的政治制度歷來有周制、秦制之分。殷周換代,西周周代統治者反復論證,殷紂王是因為失德從而造成天命轉移,實際上作出承諾,就是承受天命的周室必須以德治理天下。所以,以德治為核心的天命觀,加上世襲貴族分封制,反映宗法等級的制度等等,這些構成了周制的基本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王權低落,諸子百家各種思潮興起。老莊道家祟尚避世、隱逸的生存方式,表達清靜無為、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儒家、法家思想中分別都包含著追求大一統的積極態度。其中孔孟儒學推崇德治和仁政,強調宗法倫理、合乎周禮的等級尊卑秩序,實際上就是要求恢復周制及周天子的權威。
問題在于,在諸侯征戰、追求霸權的大環境下,儒家克制私欲、恢復周禮的解決方案,并不能為諸侯建立大一統王權提供方法論上的實際助益,于是,迎合君王對內集權、對外擴張的法家學說乘勢而起。法家主張強化君主絕對的專制權威,實行郡縣制,制定各種嚴苛的法律,要求臣下與庶民無條件服從,通過賞罰控制臣民的行為,提倡農戰,把民眾改造為從事糧食生產、作戰殺敵的工具。
所謂商鞅秦國變法,搞得就是這一套。法家的思想,確實大為加強了專制國家的資源動員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秦始皇統一中國確實是法家路線的勝利。
但是,秦朝統一僅十五年即告覆亡,又證明法家思維的高壓、殘暴的統治,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刑罰嚴苛、橫征暴斂,輕視天命及合法性塑造,法家著述大多是為帝王獻策的統治術、權謀學,不可能成為凝聚君臣士民官方的價值。
到了劉邦創建漢王朝,歷史的鐘擺朝著以德治而享有天命的周制邏輯回歸。漢承秦制,漢朝保留了秦朝皇帝制度在內的體系、法律的前提下,一度采取了郡縣制、分封制并行的一國兩制模式,而且采用清靜無為的老莊政治倫理,與民生養生息,輕徭薄賦、特別是漢文帝劉桓對內不擾民、對外不挑畔,西漢政權在他手里通過了瓶頸期。
西漢武帝時期始,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經過君權天授的天命說包裝,實際上否定了秦朝的天命合法性,直接將漢朝塑造成夏商周三代之后,天下大一統王道秩序的繼承者。
盡管儒學中天命轉移的說法,意外地為王莽代漢立新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王莽的改革最終成為笑柄,本人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這就說明了王莽并不具備天命的合法性。而劉秀在群雄逐鹿中最后勝出,不僅向天下證明了他本人受命予天的合法性,更加證明了漢王朝的天命系統并未中斷和轉移。
考慮到夏商兩代可能分別延續了六百年以上,西周和東周共延續了八百年左右,經歷了王莽篡漢的曲折,漢王朝大一統政權成功復辟后,其實杜絕了任何人覬覦的可能性。在當時儒生士大天的認知里,劉氏家族君主專制的漢政權,將可能無限地固定下去。歷史仿佛是終結了。
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已經深入到東漢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相當于儒學為漢政權背書,和漢室的天命融為一體。儒生士大夫忠于儒家精神、忠于漢室和忠于皇帝三位一體,意識形態轉化為國家統一和穩定的巨大向心力。東漢章帝后,東漢皇帝大多數都是幼年即位,除了末代漢獻帝外,都很短壽沒有活過四十的。太后臨朝,外戚專權,后來又出現宦官專權等嚴重弊政,而漢室仍然存續百年以上,這是儒家意識形態發揮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緊接著第二個層面,晉朝的實際開創者是否享有天命?
晉朝的開國皇帝是司馬炎,但實際的開創者是他的祖父司馬懿。對三國歷史熟悉的朋友,對于司馬懿都不陌生。特別是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作為諸葛亮的對立面而存在,所謂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羅貫中是褒諸葛亮、貶司馬懿,實際上司馬懿對于歷史進程的影響是超過諸葛亮的。
從《三國志》《晉書》等正史對于司馬懿的描寫,即可看出司馬氏代魏是不是享有天命。兩漢時代,所謂天人感應的讖緯文化盛行,特別是包裝在王朝開創者身上異象、異夢等等,都被認為是某種天命所歸的象征。
西漢的開創者劉邦。《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的母親是在夢中和神仙交合,然后懷孕生下劉邦。劉邦斬殺擋道的白蛇,又被說成是赤帝子斬殺白帝子;東漢的開創者到劉秀,西漢末年,有本叫《赤伏符》的圖讖預言書,上面有“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字句,被認為是劉秀當為天子的依據。古文經學大師劉歆,早年因避漢成帝劉欣的名諱而改名劉秀,曾經被以為,可能是讖語中的主角。劉歆參與反對王莽的密謀泄露,被迫自殺后,人們開始關注在河北自立門戶的劉秀。光武帝登基改元之時,祝文中特別提及這句讖語,以此證明他是真命天子。
那么,司馬懿出場又是個什么樣的情形呢?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首先是曹操覺察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然后曹操對太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所謂狼顧之相,就是說司馬懿看人像狼一樣,暗示他有不臣的政治野心,三馬同食一槽,更是隱喻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三人對于曹氏政權內部侵蝕。實際上,曹操講這個話時,司馬懿當時才三十出頭,司馬師、司馬昭尚為幼童或嬰兒,曹操怎么可能預見到四十年后發生的事?把司馬氏父子的行為安排在曹操的夢里,也許可以認為是一種天命,但這種天命的形象無疑是很不堪的。
司馬懿出生于東漢一個后起的經學世家。和曹丕、諸葛亮同屬三國世代中的第二代。司馬懿大概比曹操小二十歲左右,被曹操征召在他身邊工作,直到他去世,一共十二年。也就是說,魏晉兩朝的實際創始人,有同為十二年漢臣的共事關系。
這個十二年,是曹操和漢廷矛盾激化的十二年,孔融、崔琰和楊修等名士被殺,獻帝伏皇后、董貴妃等家族幾乎被滅族。司馬懿是曹操事業的實際繼承人,他在曹操身邊學到了戰爭和治國的經驗,另一方面,曹操殘忍殺戮反對者的做法,一定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司馬懿積極參與了曹丕代漢的勸進活動,又以大都督身份,指揮魏軍阻止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軍事行動,實際上終結了以諸葛亮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恢復漢室的政治實踐。
中國古代的皇權政治有個規律,就是當這個王朝的合法性或者說天命還沒有充分建立起來時,國家需要有經驗的年長的統治者維持穩定。偏偏曹操選擇曹丕一系的嫡系后代,一代比一代短命,到了第四代小皇帝曹芳即位,司馬懿的機會就來了。歷史的發展其實也充滿偶然性,當年如果曹操選擇曹植即位,曹植的長子早夭,次子曹植很長壽,一直活到三國歸晉后的公元288年,也許可以帶領曹魏政權走出瓶頸。
高平陵政變后,司馬懿把輔政大臣曹爽兄弟三人、以及依附曹爽的大批士族名士,包括何晏、鄧飏和桓范等人,全部夷滅三族,包括家族中已經出嫁的姐妹和女兒。洛陽刑場血流成河,天下名士減半,士林為之顫抖。
所以,司馬懿奠定晉朝立國的基礎,確實是充滿了暴力和血腥,問題在于,司馬懿作為儒是世家的代表,他還是要倡導儒家主流的意識形態治國的,很多歷史學者都認為,和曹魏政權相比,司馬氏更能代表儒生世家的的利益。
這就延伸出第三個層面,就是說當時的士族儒生的價值取向,他們對于司馬氏政權到底是個什么態度?
從官方的角度講,晉朝以儒學中的孝立國治天下,始于司馬師、司馬昭當政時期,但這并不是司馬氏統治者獨創。在儒家倫理之中,忠君與孝父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兩者邏輯上都是一致的。有時即使發生沖突,統治者大概也會主張先國后家的原則。到了曹操時期,這種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曹丕為魏王太子時,專門就忠孝關系提問過參加宴會的賓客。他說,皇帝、父親均有疾病,僅一粒藥丸先救皇帝還是父親?當時有個大臣叫邴原的,就堅決主張親重于君、以孝為先,曹丕也沒有為難他。這一方面說明了士人心中忠孝順序的改變,另一方面,當時曹氏父子尚未代漢,如果一味強調忠君的話,也只能便宜了傀儡皇帝。
司馬氏兄弟提倡以孝治國,其實他們遇到了難題與曹氏父子完全相同。在廢帝、弒君的歷史變局面前,司馬氏兄弟何以提倡忠君呢?晉武帝司馬炎繼續父親的做法,把凸顯孝道的名教作為國家的統治價值,但這個事的副作用就是,助長了士族先家后國、將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傾向,錢穆先生就說,晉朝士大夫的“國家觀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家庭;君臣觀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朋友”。
站在儒生士族的角度,司馬氏政權固然代表了他們的利益,無論是九品中正制、五等爵制,都給予了他們政治、經濟上種種特權,不過,對于價值理念有著自己堅持的士大夫來說,僅僅依靠實際的利益輸送,也難以改變他們內心固有的觀念。盡管迫于暴力壓迫,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于改朝換代不持異議,有些人還參與了勸進,但是被動地接受,和內心真正的認可還是有著很大差別。
曹操、曹丕父子強行篡漢,皇權就失去了天命的神秘性和正當性。司馬昭安排鐘會討伐蜀漢,攻下成都后,鐘會居然想擁兵自立。他是司馬昭最為信任心腹大臣,很多人想不通這一點。實際上,就是鐘會不再相信皇權需要天命,只相信赤裸裸的實力原則。既然曹氏、司馬氏可以,我鐘會為什么不行?司馬氏建立晉朝,很多大臣名士不一定同情曹魏亡國,但內心也無法認可晉室的天命。
這就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既然儒家學說中天命的觀念受到挑戰,那么儒學的神圣性在哪里?儒學還可信嗎?
實際上最初開啟儒學之外精神探索的,是一批曹魏政權的二代。包括后來被司馬氏所殺的何晏、鄧飏和夏侯玄等人。這個就是所謂的的“正始之音”。作為曹魏政權的子弟,他們不可能不擁護新生的政權,卻把精神追求的重點,轉向抽象、玄虛的形而上層面。這些人組成了一個清淡的小圈子,講究討論的形式和技巧,把老莊道家的玄虛奉為世界的本質。
高平陵政變后,士林氣氛相當緊張。一批名士以“任誕“的方式,發泄心中的痛苦和憤怒。大家知道,這就是“竹林七賢”,代表人物就是阮藉、嵇康等人。這些人瘋狂飲酒,服喪期間照喝,也不管禮教中男女有別,作出種種違背禮教約束的荒誕行為。而且公開否認禮教作為國家統治理論的行為,主張天人合一,蔑視禮法。為什么這些人會這樣呢?因為司馬氏父子篡位,本質就是一種毀棄儒家倫理的行為,但是,司馬氏偏偏還要高舉維護名教的大旗。所以,稽康、阮籍等人就采取這種反對禮教的行動進行反抗。
經過正始、竹林兩批名士推波助瀾,老莊玄學之風在士族、名士群眾充分發酵,然后反映到思想層面,就是脫儒入玄,然后主張君主無為而治,士大夫先家后國、孝而不忠。皇帝還存在,士大夫還存在,但是凝聚人心的那個思想儒學卻失去了教化的功能。這個就是魏晉得國不正,對于當時整個社會思想的根本性影響。
晉朝的死結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08
ISBN:9787559870193
目錄
緒 章 晉王朝何至于此?
第一章 司馬懿父子的代魏接力
系統的死結是怎樣形成的?
司馬懿:雙面人革命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兩手策略
當儒學遭遇玄學
第二章 晉武帝,儒家理想社會的布局
恢復周制的政治實踐
天下重現大一統
共治結構的平衡安排
第三章 大一統時代的終結
楊、賈外戚勢力出局
宗室諸王的混戰
統治集團外部的挑戰
宗室、士族大敗局
第四章 建康,共治的新起點
王馬共治與東周模式
皇權與當權士族的沖突
共治實踐的游戲規則
渡江名士的選擇
第五章 桓溫獨大的時代
恢復神州的價值付諸實踐
桓溫主導共治的開始
桓溫的兩難困局
江左名士:隱逸或出仕
第六章 苻堅與謝安的解決方案
混合秦周胡三制的前秦政權
謝安主導士族聯合專政
淝水之戰的勝負與天命所在
第七章 劉裕引領百年變局
武人勢力挑戰士族政治
晉室的實際統治是怎樣被終結的?
劉裕重建集權專制的統治
首開禪代殺害前朝君主的惡例
余論 歷史為何選擇北朝?后記 我寫晉朝那些事參考文獻附錄:晉大事年表
十六國一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