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油罐藝術日,以展覽和表演呈現年輕藝術圖景
11月是上海的藝術周,是全球藝術的上海時間。11月6日,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推出“油罐藝術日”活動,為公眾呈現三個展覽:群展“80后的圖景——代際的跨越”,英國繪畫藝術家個展“伊西·伍德:我今天吃什么”和美國雕塑家個展“帕特里夏·艾爾斯:未得回應的遺跡”。藝術日當天,油罐藝術中心還呈現藝術家童文敏的現場行為表演,即興合作社的音樂表演等。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80后的圖景——代際的跨越”是一個關于出生在198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群展,集中了生活在中國的35位藝術家的作品。主辦方表示,該群展雖然冠以“80后”的名義,卻是一個與我們當下生活迫切相關的文化敘事,一方面,呈現了全球化條件下,當下中國社會與全球化情境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在復雜與多元的敘事表象之下,喚起我們對于未來的勇氣。
油罐藝術中心,“80后的圖景——代際的跨越”展覽現場
油罐藝術中心,“80后的圖景——代際的跨越”展覽現場
在展覽的一層,觀眾可以看到不少關于個人身份以及形象的作品,包括夏禹的《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關小的雕塑,李明關于身體的影像等,以此編織出當下普遍的社會情緒。
而在二層展廳的作品,則是講述了當下如送外賣、自拍、電子時代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并以此討論了社會的未來。其中,藝術家何翔宇呈現了一系列香煙、咖啡、能量飲料等日常品,而藝術家馬秋莎的《海上窗》延續了她2023年開始的項目“琉璃廠東街52號”。她將收集于世界各地拍賣場、線上平臺以及古董店里的瓷器、明信片、鏡子等雜貨,都匯聚于一個移動的櫥窗內,而在被腐蝕的鏡面上隱約可以看到藝術家本人的肖像。
李明《縫跟縫有關的些記憶》
馬秋莎《海上窗》
油罐藝術中心的第二個展覽是英國藝術家伊西·伍德(Issy Wood)的個展“我今天吃什么”,在空曠的展廳中,以一字排開的展陳方式,呈現藝術家的小尺幅作品,揭示伍德的創作方式和內心世界。
伊西·伍德避開了傳統的素描和草稿,而是通過每日創作這些更為私密的小幅作品進行練習。每一幅小畫都是藝術家生活和思想的片段,仿佛是她的日記、互聯網搜索記錄,甚至是她日常飲食的縮影,如她向公眾呈現了平時吃的雞蛋、三明治、水果、麥片等。在她看來,這些小作品承載著更加個人化的情感與思考。
伊西·伍德個展“我今天吃什么”展覽現場
伊西·伍德作品
另外,第三個展覽是美國雕塑家帕特里夏·艾爾斯的“未得回應的遺跡”。帕特里夏·艾爾斯來自紐約,她曾經學的是時裝設計,后來因為不希望創作受到身體的限制而轉行做雕塑家。其雕塑作品所用到的材料包括有膏油、橡膠、圣餐酒、蠟、油漆、油墨、染料、鞋靴拋光劑、木材等,這是被藝術家本人稱之為“垃圾”的東西。制作完成后,她用屠夫鉤把雕塑吊掛起來。艾爾斯所說,材料代表了她想要表達的東西。“據說膏油可以 ‘驅鬼’。它既是一種象征性行為,也是一種文化習俗。圣酒代表救贖。垃圾則與污染有關。我的雕塑作品被捆綁、比例扭曲,骯臟又隱含著暴力,蘊含的是受壓迫的身體所產生的外顯的心理影響。”
帕特里夏·艾爾斯個展現場
帕特里夏·艾爾斯作品
此次展覽也是艾爾斯第一次在中國展出自己的作品,對于油罐的空間和自己作品的對比與呼應,她說,“把我的抽象雕塑作品放置在一個廢棄金屬圓柱形油罐中,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我的作品——我的雕塑作品畸形、脆弱的形態與堅硬、工業化、結實的油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藝術日當天,油罐藝術中心還呈現藝術家童文敏的現場行為表演,以及即興合作社的音樂表演以及酒會派對。其中,藝術家童文敏進行的行為表演《山水-河流》,以自己的身體呼應山水、河流。童文敏說,“這是一個通過現場溝通交流的藝術方式。觀眾和我都是這個場域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童文敏《山水-河流》
即興合作社在油罐
而“即興合作社”由安雨和APF聯合策劃發起,已在上海和阿那亞舉行了七場演出。此次結合油罐藝術日的契機,即興合作社將與藝術家比爾·奧維拉的作品融合,在油罐藝術空間內打破藝術作品與表演之間的界限。此外,油罐藝術中心還藝術日現場與荔枝FM共同打造“油罐X荔枝電臺直播間”,邀請現場的眾多藝術家、策展人與現場嘉賓一起,聊聊藝術、城市、時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