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協作與創新:從寶馬看跨國企業如何助力中國循環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的鏈條究竟是如何搭建的?很容易檢索到這一類案例:通過技術創新、金融支持并配合機制設計等,資源利用閉環(Closed Loop)得以連接。不過,這些明確的成果往往難以模仿。
因為,起到更關鍵作用的,是背后微觀的人和動力機制,即形成協作的過程。它們可能偏向于瑣碎,因此不足于外人道。比如:閉環中的關鍵環節究竟如何連接,如何隨著外界因素變化而動態調整,利益相關方如何共同參與化解困難,乃至這類工作如何在系統中推廣。
現實中,相應過程決定了循環經濟鏈條的韌性。如果抱有長期主義的視角,考慮到未來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強和市場格局的變動,就會越發意識到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能夠描述這些更為細致和深層次的因素,即循環經濟鏈條上的人員如何協力共進。尤其是,在跨國行動的鏈條上,有更多創新的潛力,也有更多要面對的障礙和難題。
2024年9月,寶馬沈陽生產基地,這里是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從此前“永續之道:跨國的循環行動”征集到的案例中,我們注意到寶馬在中國推進的循環實踐。從循環經濟先行者德國而來的這家豪華車企,1994年設立中國辦事處、2003年在華合資建廠并持續投入,在價值鏈上構建了諸多循環閉環,如今正在迎接電力化轉型的挑戰,其間持續推進包括動力電池閉環回收在內的循環。那么,人們如何采取想法和行動去促成這些循環,面對種種變動的壓力,鏈條上的各方又如何反應,其間有哪些因素在發生作用?
2024年9月,我們來到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北京總部等地探訪,并拜訪了相應價值鏈上的參與者,嘗試回答上述問題,并總結相應要點,希望能為更多主體構建循環經濟閉環的過程提供參照和啟發。
以動力電池閉環回收為例:提早布局,多層次的開拓與連接
有關寶馬退役動力電池的循環鏈條,是我們最感興趣的。早在2017年,國家尚未出臺相關辦法時,寶馬中國已前瞻性推進動力電池閉環回收工作,并以市場化為原則,令參與方都能獲利,如今已能實現100%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國產與進口的寶馬在中國銷售的新能源汽車,其退役電池都納入這一閉環,并盡量在回收前最大化利用退役電池剩余價值。這一相對成熟的閉環范例,也成為同行業的參照對象。
這一循環究竟是如何搭建的?寶馬新能源業務管理高級經理胡曉嵩介紹,這背后是意識使然。汽車生產所涉及的材料、能源等,寶馬都會考慮如何將其納入循環經濟;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作為價值最高、對環境影響最大的零部件,動力電池自然需要被重點考量。追溯起來,寶馬2013年推之諾電動車時已有回收概念,2017年搭建自研的電池溯源管理系統,已在電池回收領域布局。
2024年9月,寶馬新能源業務管理高級經理胡曉嵩。 權義 圖
關鍵還是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機會。2019年是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的一年。在國家出臺規定之前已搭建溯源系統的寶馬中國,抓住這一契機,與工信部首批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上的五家企業之一華友循環、有良好合作基礎的電芯提供商寧德時代等,推進對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監控。
對企業而言,循環經濟鏈條的經濟性最為重要。由于絕大部分動力蓄電池尚未退役,企業的合作機制尚有待建立,國家層面政策的具體執行,與地方新能源市場準入補貼緊密相關。而相比之下,寶馬搭建的閉環,不僅滿足國家基本要求,數據與國家平臺對接,還更多考慮業務模式的經濟性。2022年4月,這一平臺將中遠海運的物流服務納入,實現了退役動力電池閉環回收的全產業鏈聯動。鎳、鈷、鋰等核心原料會高比例提煉,全數返回電芯供應商和寶馬在中國的電池生產體系,用于新電池的生產制造。
這一閉環的經濟性是如何實現的?透明信息與及時交互,起到極大作用。寶馬新能源業務管理高級經理胡曉嵩介紹,寶馬的數字化溯源平臺,可以跟蹤相應動力電池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簡化回收路徑,確保物流高效運營。所有參與者,包括回收商、物流公司、4S店等,都可通過自身端口掌握數據情況并完成工作。
“不光是滿足編碼溯源、妥善處理等要求,更多涉及實體電池交接過程。比如,電芯中有哪些化學材料;電芯如何從寶馬工廠抵達4S店,又如何到物流公司,接著到華友循環;最終接收的電芯是什么型號,有哪些原材料,回收比例是多少;這些原材料如何回到寧德時代,做成新的電芯交還給寶馬。交接步驟繁多,需要非常高效、準確的IT平臺支持。”胡曉嵩介紹。
該平臺在運轉中不斷完善。據寶馬2023可持續發展報告,2023年期間,平臺共回收了1041噸電池再生材料,并重新加工成全新的電池組,成為2400輛BMW i3 eDrive 35L 的電池包,達到與全新電池相同的質量標準。另外,寶馬沈陽生產基地中的叉車、托盤車、儲能站等,也在梯次利用退役高壓動力電池。
寶馬經銷商可以方便地使用這一閉環回收系統,跟蹤電池情況。圖為北京易至寶技師正在使用高壓電池回收系統。 權義 圖
平臺升級過程中,會集納各種有利于循環的能力,進而激發和帶動更多創新。這是開放式創新的意義。比如,其中的電池健康狀態評估算法,由寶馬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另外,也考慮到循環中各類使用者的情況。比如,面對4S店的一線員工,為優化流程和提高效率,對應環節采用了諸多自動化工具。
在循環鏈條中創設更多閉環,還需連接更多主體,進一步克服障礙。從該閉環回收平臺的數據可知,其中一些動力電池還可進行梯次利用。而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最重要的是安全性。胡曉嵩介紹,技術驗證確保安全,才可大規模應用。比如,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內,叉車梯次利用退役動力電池,這項工作需要寶馬、叉車廠商和華友循環共同完成。另外,還需確保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項目的經濟性。比如,在電力資源緊張、依賴風力發電的地區,峰谷價差更為明顯,梯次利用電池作為儲能應用,經濟效益更為突出。寶馬也正在推進這一工作。
涉及能源體系,其間有更多屏障需要突破。胡曉嵩在實際調研中發現,很多客戶不了解政策變化,簽訂的是固定電價合同。項目推進過程中,需要幫助對方理解,相應的技術和政策,意味著怎樣的商業利益。
如前所述,循環鏈條涉及眾多參與者,搭建閉環回收平臺,意味著在產業鏈上進行協調,讓所有合作伙伴從中受益。隨著時間推進,還會有更多因素發生作用。
比如,電池技術本身正在發展,已從三元鋰電池,發展到磷酸鐵鋰電池,未來會有更多鈉電池、各類固態電池等。這會影響梯次利用儲能產品的應用場景和回收原材料的經濟性,再利用的過程需要能夠調整,不斷延展產業鏈功能,才能更好地適應相應變動。
運輸中的寶馬退役動力電池。
事實上,資源回收體系也面臨這類市場變動的挑戰。華友循環總經理鮑偉介紹,得益于技術優勢,華友循環能在回收再利用環節取得收益,實現綜合性價比最好的回收率。如今,在宏觀市場層面,資源回收的參與者更多,再生資源更為稀缺,回收渠道就更顯重要。
目前,寶馬這套動力電池閉環回收的平臺,仍能以精益和效率取勝。“需要把大家的技術能力、商業利益,以及理念上的認同感綁定在一起,讓產業鏈所有參與者都有經濟上的回報。”胡曉嵩總結到。考慮到當下“兩新”正在開展,中國新能源車未來幾年將迎來退役潮,這一平臺或有更大擴展潛力,通過更多渠道承接更多種類的動力電池。
對于跨國公司的循環經濟而言,知識管理和分享機制極其重要。寶馬中國的動力電池閉環回收,也得到寶馬集團海外市場的關注。盡管歐洲設定了未來投放市場的電池必須使用回收金屬的目標,但相應產業鏈能力仍待加強。對寶馬集團而言,中國是唯一實現動力電池閉環回收模式的市場。歐洲方面也希望理解和研究這一業務模式,把寶馬在中國的經驗帶到歐洲。
以往大部分時候,中國汽車行業要從海外市場吸取經驗;而在新能源產業方面,中國市場對世界有明顯的指標意義。胡曉嵩介紹,德國的業務部門看到這一平臺的進展,意識到歐洲需要相應產業鏈的能力,隨即展開討論,為何中國可以有這些能力,能否把這些能力帶到歐洲。“尤其感興趣的是,IT層面如何實現各種物質的追蹤,如何高效科學地管理數據流。”或許,中國數字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養成了平臺經濟的思維,有利于完善的溯源,能夠更好地支持循環經濟的閉環運作。
有韌性的循環經濟系統,離不開技術創新的交互。在底層動力電池技術方面,寶馬中國也得到了海外其他地方的支持。胡曉嵩提到,為實現電池最大的壽命價值,需要理解原材料的結構,進而完善拆解工藝。寶馬位于德國慕尼黑北部的回收和拆解中心(RDZ)的整車回收工作,是重要參考之一。另外,海外團隊的項目進展和經驗總結,是未來中國團隊的儲備。大家正在對德國已落地的儲能和梯次利用項目進行學習和理解。
動力之一:員工感到循環與自身密切相關
上述退役動力電池閉環回收的循環鏈條,涉及諸多環節。我們想了解,對具體的應用場景而言,搭建循環的動力在哪里,相互配合如何達成。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的沖壓車間,我們看到,裝有梯次利用電池的叉車正在工作。“如何為電池的梯次使用,創造更多使用場景,是我們要去推的。如何讓全產業鏈的增值部分實現,是一直要關注的。”華晨寶馬鐵西工廠廠長陳衛華博士說。
2024年9月,華晨寶馬鐵西工廠廠長陳衛華博士,背后是從開放辦公區經過的車身流水線。 周平浪 圖
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大家投身循環實踐的動力和信心,可能首先源于身邊感受到的環境變化。或許,西方更早經歷了工業化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產生了覺醒和反思,進而主動采用更嚴苛的方法,去促成循環經濟。而歐洲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生產,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這一過程的延續。
陳衛華博士回想起,2001年去美國寶馬工廠參觀時,他驚異于涂裝車間竟能不戴口罩,運用的涂料足夠清潔,還有回收材料的工廠——這些在當時的中國難以想象。他由此意識到社會責任的概念。從2003年到現在,隨著技術進步和努力推進循環,沈陽工廠的環境也在變好。近年來,陳衛華博士常聽德國同事說起,沈陽的天更藍了。由此,員工也自然有被鼓舞的感覺,更愿意在生產中多思考和行動。
循環經濟需要的是柔性供應體系。其中最難的部分,并非對技術的引入,而是信息透明和工人升級。哪怕從寶馬沈陽生產基地的觀感上,也能意識到循環的存在。這里沒有煙囪,廢氣會在內部進行循環。它還是綠色低碳公眾參與實踐基地。關鍵是信息透明可感。剛從噴涂車間出來的車身,從流水線上經過開放式的辦公區。澆灌廠區植被的是處理過的中水。在生產層面,透明也至關重要。員工進入中控室,通過能源管理系統,就能了解不同工藝流程實時的電力消耗,知曉耗電和浪費發生在哪里,進而思考如何降低能耗和避免浪費。
郭迎亮是沖壓車間的員工,有一個創新工作室。該創新工作室以技術分享為基礎,進行技術研究、技術轉化和技術創新。在車間各方參與下,該工作室提出并實施了諸多創新項目,包括模擬生產線狀態以提前排除故障的檢測箱,精準控制切割尺寸以減少鋼卷使用等。 周平浪 圖
循環經濟需要跨學科、跨部門才能實現,在信息透明基礎上,必須促進相互協作和支持。陳衛華博士介紹,每個車間中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會支持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提升,也鼓勵大家找到避免過度浪費的點子。以往每個創新工作室,會關注車間自身的工藝環節;而工廠在推進的工作,正是把創新放到更高的層面,建立跨工藝流程的廠級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樣更有利于系統性地推進循環,從沖壓車間到總裝,從供應商到客戶,讓各個層面的循環連接起來。
搭建循環的場景,需要考慮產線、時間等因素。具體到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方面,陳衛華博士介紹,如果僅是讓叉車的蓄電池使用綠電,意義重在減排;如果用太陽能加儲能電池,并用水制氫,再用氫動力驅動叉車,就形成了混合動力的閉環。但叉車需要一直在車間行駛,其運轉過程中少有可供充氫的時間,需要再動腦筋想辦法,考慮能否協同其他環節。由此,要提供場景促成閉環,相關負責人需一直留心思考,在發現可能性時,及時進行嘗試。
從生產經驗上看,諸多閉環搭建都需要等待時機。陳衛華博士介紹,關于水處理,過去以化學方法處理,利用藥劑進行平衡,現在則用反滲透膜和生化的方法。新的工藝投資較大,但有很好的整體收益。此類動議十幾年前就被提出,但因所需投資較大而未獲通過,之所以當下能夠得以推進,是因反滲透膜的成本迅速下降。另外,還需要調動更多方面的積極性。比如,涂裝車間曾經運用粉末噴涂,可回收漆霧等排放物。但當時沒有其他廠商跟進,這一回收再利用路徑難以推進,其后轉向溶劑型清漆,以其他路徑推進循環。總而言之,社會責任、降低成本和滿足客戶需求,最終需要合在一起,循環經濟正是面向這一點推進。
沖壓車間中的白板,這類展示可以鼓舞員工們的自豪感。 周平浪 圖
歸根結底,事在人為。面向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要讓員工實現成長和發展,才能及時回應鏈條上的變化。陳衛華博士介紹,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會結合最新技術進步,進行交流和相互學習。員工和管理層都得及時了解,環境方面需要怎樣的助力,進而考慮如何讓技術配合相應需求。同時,大家也要學習在生產中如何運用最新技術。比如,當下可運用人工智能,配合循環經濟或能耗控制等。一個例子是,控制閥門角度以保持溫度,以往運用電動閥門配合傳感器,現在用人工智能預測執行,可減少20%的多余能耗。
這類賦能體系在持續運轉。寶馬的CoC中心(Center of Competence,能力中心)等部門,會組織培訓,支持相應交流和創新。兼職技術內訓師等工作,也是在鼓勵員工相互學習,激發更多潛力與自豪感。沈陽幾個廠區之間,也會形成良性競爭。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對員工進行電氣化賦能,是更基礎的工作。寶馬2023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提到,寶馬不斷通過新的高壓作業認證培訓課程賦能員工。在電氣化技能方面,超過800名員工參加了2023年的高壓資格培訓,歷年來獲得認證的專業人員總數超過8000人。
推動循環經濟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需要讓大家真正愿意學習和分享。作為領先的汽車制造業企業,寶馬在中國為員工提供了一種“做榜樣”的語境。在信息透明和能力發展的環境之下,員工們能夠形成極強的自豪感,繼而愿意為循環付出更多思考和行動。
動力之二:價值鏈上的合作者愿意抓住循環先機
如今,在循環經濟的產業實踐中,供應鏈管理成為至關重要的工作。供應鏈上的參與者,看到因循環而創造價值的先例,就會更加認同并加入其中。在這方面,寶馬中國有諸多可供參考的經驗。
仍以寶馬動力電池閉環回收為例。胡曉嵩認為,中國在電池回收再利用領域領先,是由于市場規模足夠大,而且上下游產業鏈齊全。相比之下,歐洲不具備電池供應鏈的生產能力,沒有諸多能提供成熟回收技術的企業,也沒有如今中國這么大的市場規模。
回溯起來,中國當下之所以具備相應條件,正與過往跨國的循環行動緊密相關。2012年,中國動力電池的技術和生產標準尚屬空白,剛成立一年的寧德時代達成與寶馬的合作,為之諾電動車開發動力電池。在寶馬工程師的協力下,寧德時代實現技術攻關,建立工藝流程,電池的生產和檢測水平得以滿足嚴苛要求。2016年底,電池能量密度成為新能源乘用車相關產業政策的關鍵指標,主攻高能量密度體系的寧德時代獲得大量訂單。而后,動力電池的迅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序章。
這類對供應商的影響,在寶馬還有很多例子。“一方面是技術輸出,一方面是使其感受壓力。”陳衛華博士指出,作為站在技術前沿、有可持續發展的愿望的公司,寶馬首先影響的是供應商伙伴,進而影響相應行業。比如,過往寶馬在噴涂環節,實現了使用水性漆,從而助力了水性漆供應商業務的發展壯大,最后水性漆取代了溶劑型噴漆,向空氣中的排放也隨之減少。
2024年9月,沈陽生產基地中,使用梯次利用電池的叉車。
寶馬的動力電池閉環回收系統中,相應工作也以這一邏輯開展。比如,要讓梯次利用的退役動力電池,能夠用到寶馬沈陽生產基地的叉車上,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叉車廠家不熟悉動力電池,尤其是高壓對人身有潛在危險,對這一操作會更謹慎。借由寶馬搭建的閉環,能獲得相應技術支持,叉車廠家就會更愿意投入資金和精力,因為這對自身未來的競爭力也會很有助益。
作為鏈主企業,寶馬也會對供應商在循環經濟方面的努力做出鼓勵。比如,華晨寶馬在2023年舉辦了主題為“打造有韌性、高質量、可持續的供應鏈”的供應商大會,與供應商一起分享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就,頒發了“碳管理獎”和“循環經濟獎”兩個供應鏈可持續獎項。
寶馬經銷商門店,設置了符合國家標準的動力電池回收間。
在價值鏈條上,作為重要的回收和服務節點,汽車經銷商的潛力也不容忽視。目前動力電池退役潮尚未到來,但經銷商也意識到:“必須提前準備,如果等到客戶有需求,再開展這類工作,就會來不及。”截至2023年底,超過2/3寶馬經銷商已配備了動力電池回收間。在北京易至寶寶馬4S店可以看到,一線工作人員已能熟練操作閉環回收平臺,回收間及相應規范也已就緒。另外,更多退役動力電池的閉環,可能會在這一節點發生,比如條件具備的4S店,可以搭建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儲能設施。
動力之三:基于現實問題推進創新
讓更多利益相關方愿意共同搭建循環的鏈條,更為基礎的因素是,讓更多環節保持開放和暢通,尤其是與城市系統相互連接。以廠區作為試驗田,可延伸出更多循環,這既是員工解決工廠自身問題的方案,也是面向未來場景推進循環的嘗試。這類項目可進一步激發員工的自豪感,并撬動更多部門加入其中。
我們在鐵西工廠見到許多鉆井。2024年冬天,寶馬第六代電池動力總成工廠,會有一部分供暖來自這些地源熱泵。熱泵從鉆井里把地下將近3000米的熱量帶上來。這一工程只取熱不取水,對地下環境沒有污染和干擾,且可以無限循環補熱。另外,為保持自然系統平衡,還會在夏天輪休。這一項目每年能夠節約18000噸碳排放。
2024年9月,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動力總成工廠,地熱能項目正在籌備測試。10月開始,28口地熱井開鑿動工。
能在一座工廠做出這樣的城市級項目并不容易。“要敢想,敢說服別人,才能做這件事。”寶馬該項目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市場調研、與高校合作交流、內外部的論證,以及工程方面的系統決策,這一項目才能順利推進。過程中探索了很多方案,最終確定沈陽生產基地不同廠區的具體做法。
尤其是,項目在判斷投資收益時,和德國方面同步了計算方式,減一噸碳的成本,其劃算程度是靠前的。另外,該部門內部有一張不同減碳路徑的路線圖,每個項目會有投資收益的計算,路線是清晰的,而過程是柔性的。動態過程正是精益的保障。項目負責人也在思考,未來能否進行更多元的組合,比如用空氣源熱泵、光伏與地源熱泵搭配等。
看上去,這是一個解決工廠內部供熱的項目。同時,由于很多工藝需要在80攝氏度的條件下進行,而地源熱泵只能供熱到60攝氏度,大家還需要想其他辦法把溫差補足。但實際上,這為未來的取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用戶零散的村莊或郊區,不再需要搭建大片管網,這類地熱源泵就是解決方案。不僅能源本身可再生,還可以令設施更為精益。
2024年9月,寶馬沈陽生產基地鐵西工廠,這片廠區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有諸多閉環由此搭建。
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另一個與城市基礎設施緊密相關的循環項目,是節水與回用。目前沈陽寶馬鐵西工廠已達到100%廢水循環再生利用,涂裝的生產用水實現了零消耗。最新數據顯示,從2023年到2024年,工廠單臺水消耗又下降了36%。生產環節中產生的廢水,處理后還會回到系統中,在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使用循環水。這一過程中,市政系統的污水也會接入寶馬的廢水處理站,并得到處理。工廠與城市的這類協同工作還在進一步推進。
借鑒和思考
依據學者的說法,循環經濟的實踐,包括企業自身的小循環、產業生態園區的中循環,以及社區和城市空間的大循環,那么,中國過往推進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區,正形成了綠色供應鏈的基礎。當下,亟需從鏈主企業出發,在更為復雜的價值鏈條上發展出更多循環,并深入社區和城市。這類工作需要依托市場經濟原則開展,而要形成有韌性的循環連接,背后還需要一系列機制和觀念的支撐。
在這層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ESG:將業務不損害環境(E)作為目標,以各方積極參與(S)作為實現的方式,而公司治理(G)則是前兩者的保證。過程中,各方需要系統反饋,形成動態的均衡。
由此,包括前述動力電池閉環回收在內,寶馬在中國的循環實踐和背后的人與事,正是很好的經驗參照。也即,立足本行業本企業,服務輻射社會和其他行業,讓人們真正了解到,這些工作有利可圖,需要創新,也需要人長期堅守。在此總結三個要點。
首先,需要關注企業員工、供應鏈參與者面向循環的內生動力。生產環節需要信息透明,讓人們能夠意識到每個環節的碳排放或物質消耗等。在工廠內部形成的小循環,也需要更多被員工看見。就此,人們可以對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形成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有更多采取行動的愿望。宏觀層面,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需要鼓勵采用市場機制,形成更具帶動效用的鏈條,實現循環的經濟性。而從系統性的循環來看,包括資源的回收利用等,需要厘清付費主體與責任機制等,調動起更多潛在市場參與者的動力。
其次,需要鼓勵開放式創新,搭建知識共享和學習機制。技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也是對已有鏈條產生影響的要素。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技術發展就是一例。企業需要有內部創新平臺,也需要結合內外部研究能力,與科研機構、供應鏈上下游共同進行創新研發。跨國層面的交流和學習十分重要。海外的一系列經驗與標準,對在中國開展循環實踐有非常大的助益。另外,企業與城市層面的連接與互動,可以創造更多循環可能,尤其需要相應部門提供開放式創新的支持。基于這類實踐經驗,海內外城市之間也可相互學習和參照。
最后,需要讓具體的參與者,在循環經濟中得到發展和成長的機會。一方面,新的技術成果不斷涌現,需要對循環經濟鏈條上的參與者進行技術賦能。其中既包括企業內部的培訓學習,也包括與合作伙伴之間的互動過程。另一方面,在面向最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中,貫穿著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的價值觀念。這會讓彼此的共識加深,在一致的方向上推進循環。由此,在相應一系列循環實踐中,參與者敢于發現和解決問題,也會得到其他環節上的支持。
總之,工業化發展對地球造成負擔,實際上是人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與此相應地,如何看待人類福祉(well-being)的實現,其實深藏于循環經濟的理念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把外部影響內部化”,可以視為表層的手段,而并非最終要實現的目的。要讓人實現發展和成長,并反饋到循環經濟鏈條中,才是閉環能夠持續運轉的關鍵所在。
海報設計:白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