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地龍鱗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經歷了無數次的衍變,逐漸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世界。
“龍”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千百年來,龍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作為神話傳說中虛構的神異動物,龍體長威嚴,上天入水,興云降雨,以神秘、剛健、智慧、尊貴的形象存在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作為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神異動物,它的身上凝聚了獸的野性、人的悟性和神的靈性。早在新石器時代,龍的形象已廣布于華夏大地。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龍形象,可以追溯到約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悠悠歲月流轉,龍形象得到不斷豐富與完善,直至兩宋,逐漸定型,同時被人們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龍形象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略窺中華文明的起源,也能了解到中華文化悠久的發展歷程。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 龍形石堆塑
紅山文化 玉豬龍
遼寧考古博物館藏
齊家文化 凸堆龍紋紅陶罐
甘肅省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 碧玉C形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龍的形象,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不足到充實的過程,龍紋形狀在歷經數千年演變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初,龍作為遠古時代氏族的圖騰存在,多地的史前文化均有“龍”的發現,如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仰韶文化晚期的蚌殼龍、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的紅山文化玉豬嘴龍、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龍山文化彩陶盤上的蛇龍等,可知龍的原型應是由多種動物圖騰逐漸融合而成。商周時期,圖騰時代原始的龍形象演變為器物上的龍紋,商周的統治者不但將龍紋刻畫在青銅器上,還畫在旗幟和衣服上,正式將龍紋當作天子紋章和身份、權力的象征。到了秦漢時期,龍的形象趨于成熟,同時作為通天的神獸,還被賦予了吉祥的含義,起著祈福辟邪的作用,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祥和生活的期待。宋元之后,龍紋形象基本固定下來,一直沿用至明清,并且逐漸成為皇權象征。
商王武丁時期 玉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代 戈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戰國 白玉龍形佩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 青龍磚
故宮博物院藏
魏晉 青龍磚
金昌市博物館藏
南宋 陳容《宋神龍沛雨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占據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溝通天地的媒介,中國人將龍融入禮器之中,希望得到神靈與祖先的庇佑。龍又是鱗蟲之長,代表著勇敢、威嚴,因此人們常常將其裝飾在兵器、軍旗之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達到震懾敵人的目的。青銅器上有很多龍紋飾,如“夔龍紋”“蟠螭紋”“蟠龍紋”“顧龍紋”“雙體龍紋”“雙頭龍紋”等。除了作為溝通天地的神靈,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具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象征意義:它代表著財富和好運,能夠為人帶來幸福和繁榮;龍也是勇氣和決心的象征,可以激勵人們面對困難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毅力。除了玉器與禮器,人們也將其廣泛裝飾于陶器、瓷器、漆器、金銀器上。
元代 白玉浮雕火龍紋倭角帶板
觀復博物館
明代 青玉三螭蠶紋璧
故宮博物院藏
明嘉靖 青花“萬壽清平”云龍紋碗
觀復博物館藏
中國民間節日中有不少與龍相關的習俗,如祈龍雨、劃龍舟、舞龍燈等,內容豐富多彩,飽含鄉土氣息。這些習俗具有極強的親和力與感召力,至今仍深受人們喜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寄托著中華民族開拓進取、激流勇進、自強不息、追求美好的愿景。
舞龍燈
圖片來源:pexels
劃龍舟
圖片來源:pexels
上下數千年,龍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積淀和精神的凝聚。對炎黃子孫來說,龍是一個符號、一絲意緒、一份血肉相連的情感。龍形象的變遷既印證著中華文明的兼收并蓄,也反映著民族進程的波瀾壯闊。
在漫長的時間里,“龍”作為一種精神紐帶,把中華民族緊緊連接在一起,使人們自發地認同自己“龍的傳人”這一身份。我們從未見過龍,卻毫不吝嗇用豐富的想象將它描繪于經文史集的字里行間,應用在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
觀復博物館根據館藏文物清康熙礬紅魚龍變化紋筆筒和清順治青花麒麟紋筒瓶,設計開發“威龍祥麟系列”對杯、公道杯和嘉瑞祥麟對杯。
清康熙 礬紅魚龍變化紋筆筒
觀復博物館藏
清順治 青花麒麟紋筒瓶
觀復博物館藏
手工貼花,精選瓷泥,高溫燒制,瓷胎潔白瑩麗。對杯宜酒宜茶,獨酌對飲,皆為上佳之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