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圖說話 | 我國自然保護地優化調整解讀之(一):整體情況
【中國綠發會訊】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國自1956年在廣東省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以來,經過多年努力,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九千多個,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國家林草局、自然資源部會同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在各省級人民政府報送方案的基礎上,形成《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并已通過部門聯合審查,于10月15日至10月22日進行了整合優化調整情況公示。
封面配圖(來源:ZYP)
一、我國自然保護地概念及主要類型
自然保護地是由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規定,建立自然保護地的目的是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服務社會,為人民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全社會提供科研、教育、體驗、游憩等公共服務;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永續發展。
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依據管理目標與效能并借鑒國際經驗,將自然保護地按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高低依次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三大類。
二、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政策要求
關于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
整合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以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為原則,遵從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總體要求,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解決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間重疊的問題,將符合條件的優先整合設立國家公園,其他各類自然保護地按照同級別保護強度優先、不同級別低級別服從高級別的原則進行整合,做到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
歸并優化相鄰自然保護地。制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辦法,明確整合歸并規則,嚴格報批程序。對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內相鄰、相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打破因行政區劃、資源分類造成的條塊割裂局面,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完整、物種棲息地連通、保護管理統一的原則進行合并重組,合理確定歸并后的自然保護地類型和功能定位,優化邊界范圍和功能分區,被歸并的自然保護地名稱和機構不再保留,解決保護管理分割、保護地破碎和孤島化問題,實現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
文件要求到2025年,健全國家公園體制,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法律法規、管理和監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另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于2022年聯合印發的《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 年)》(林規發〔2022〕20號),對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進行了專門規劃,該規劃提出我國自然保護地優化調整工作將于2025年完成。
三、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工作進程
2020年以來,為穩妥解決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范圍不清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矛盾沖突,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會同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并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三區三線”劃定等工作協同推進。
2024年7月,形成《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進入報請國務院審批準備工作。
2024年10月15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與草原局就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進行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
四、我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公示結果解讀
根據本次公示材料《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情況》(附件1),全國自然保護地優化調整涉及全國9240處自然保護地,落界面積 20131.98萬公頃,去除重疊凈占地面積 18201.98 萬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區2694 處,面積 14914.99 萬公頃;風景名勝區 1058 處,面積 1965.27萬公頃;地質公園 558 處,面積 794.34 萬公頃;森林公園 3065 處,面積 1907.93 萬公頃;濕地公園 1666 處,面積 414.55 萬公頃;海洋特別保護區(含海洋公園)79 處,面積 93.30 萬公頃;沙漠(石漠)公園 120 處,面積 41.60 萬公頃。
從數量上來看,森林公園最多,自然保護區次之,濕地公園排第三,具體見圖1。從自然保護地類型及其面積占比上來看,自然保護區占74.09%,其次是風景風景名勝區(9.76%),排第三位的是森林公園(9.48%),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的面積占比皆在5%以下,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和沙漠公園的面積占比不足1%。整合優化調整前全國自然保護地類型及其面積占比見圖2。
圖1 整合優化調整前全國自然保護地類型及其數量
圖2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前類型及其面積百分比
整合優化后,全國共有自然保護地 6736 處,總面積 18523.61 萬公頃,比整合優化前自然保護地落界面積減少了1608.37萬公頃,但比整合優化前凈占地面積增加了321.63萬公頃。其中,國家公園 5 處,面積 2322.54 萬公頃;原國家公園試點區 5 處,面積 532.84 萬公頃;自然保護區由原來的2694處調整為1527 處,減少了1167處,面積由14914.99萬公頃調減為 12030.13萬公頃;風景名勝區由1058處減少為 883 處,面積從1965.27萬公頃調整為 1374.20 萬公頃;森林公園從3065處調減到 2395處,面積由1907.93 萬公頃調減為 1409.39 萬公頃;地質公園由558處調整為 312 處,面積由794.34 萬公頃調減到 261.41 萬公頃;濕地公園由1666處調整為1443 處,面積由414.55 萬公頃調增到 481.44 萬公頃;海洋公園由79處調整為 60 處,面積由93.30萬公頃調減到 75.97萬公頃;沙漠(石漠)公園從120處減少至 106 處,面積由41.60萬公頃調減為 35.69 萬公頃。整體上來看,整合優化調整之后增加了5處國家公園和5處原國家公園試點區,其他自然保護地類型數量皆有所減少,同時,除濕地公園、國家公園(國家公園試點區)之外的自然保護地類型面積皆有調減。具體見圖3、圖4。
圖3 整合優化調整后全國自然保護地類型及其數量
圖4 全國自然保護地優化調整后類型及其面積百分比
根據《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情況》(附件1),整合優化依據規則從現有自然保護地范圍內調出部分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礦業權、人工商品林、城鎮村、開發區、項目及其他各類空間矛盾沖突共計 1404.03 萬公頃,將 1725.66 萬公頃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等生態空間調入自然保護地范圍。
總之,經過此次整合優化調整,我國自然保護地的組成結構會發生一定變化,具體表現在:新增了國家公園,且其面積占比達到了15.41%;高保護級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面積占比從74.09%提升到了80.35%;風景名勝區面積占比從9.76%調減至7.42%,各類自然公園面積占比從之前的16.15%調減為12.22%。
參考資料: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6/26/content_5403497.htm
2.王碩,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即將出爐,人民政協網
https://www.rmzxb.com.cn/c/2024-07-23/3581925.shtml
3.關于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情況的公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
https://mp.weixin.qq.com/s/hXq8nhYjF2paqZKGNBxmRA
文/ZYP
審/藍天
排版/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