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圖書館展“自然筆記”:回鄉是詩人的天職
年近八旬的詩人徐剛出生于上海崇明島,除了寫作,他也擅長作畫。
10月26日,徐剛個展“自然筆記”在上海圖書館開幕,呈現了其近年創作的紙本彩墨抽象作品約60件,往年水墨和書法作品,以及部分文學作品。展覽旨在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達對自然之美的贊頌和對生態保護的深切呼喚。
展覽前,徐剛專程回到家鄉崇明,站在崇明學宮前的江畔,耳聽得江濤聲,他對澎湃新聞說:“這樣的濤聲常入夢里,讓人追想。海德格爾曾說:回到故鄉,是詩人的天職。”
徐剛在家鄉崇明島
“是崇明島的土壤和長江流水滋養了我。我是個業余畫家,用家鄉崇明話來說,就是‘瞎涂涂’。我的作品、我的文學,希望大家用專業作家的要求來要求我。”徐剛10月26在上海圖書館畫展開幕式說。當天,徐剛的新作《天地正氣:左宗棠傳》同時舉辦首發式,畫冊《自然筆記——徐剛作品集》一并推出。
“徐剛的詩文書畫獨具特點,有著大江的豪邁之氣,既與從小所見的長江滋養有關,也是他全面修養的充分表現,讓我感動。”知名畫家、藝術評論家謝春彥感嘆說。
徐剛在“自然筆記”開幕式
徐剛1945年生于上海崇明島,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國家環保總局特聘環境使者、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徐剛率先投身于自然生態方面的寫作,報告文學《伐木者,醒來》《守望家園》《長江傳》《崇明島傳》等。而對于大自然的觀察,也為徐剛日后從事繪畫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從事寫作的同時,練習寫字也成為了徐剛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徐剛說:“小時候家里窮,買不起毛筆和硯臺,因此沒法學習書法,只能用鉛筆練字。后來,我到《人民日報》當編輯,編務會給每位編輯準備案頭所需的毛筆、硯臺等用品。當時我所在的文藝部的編輯們都會用毛筆改稿,有的人的蠅頭小字寫得真好。但是,只有我不會寫毛筆字,是用圓珠筆改稿的。這對我的刺激太大了。在經濟狀況好轉后,我在通縣買了棟房子,遠離市區,開始練習寫書法,重新當一回小學生。“
艾青贈徐剛:蠶在吐絲的時候 想不到吐出一條絲綢之路。( 一九八一年)
“自然筆記”展覽現場,徐剛(右2)
謝春彥(左1)等在展覽現場
徐剛說:“中國歷代的文人,因為要考科舉,必須要寫字,可以說練字是文人的必備功夫。到了民國時期,依然是這樣的。比如,我寫過傳記人物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他們也留下了一大批書法,強調臨碑臨帖。“在書寫《梁啟超傳》的時候,我看了很多梁啟超的書,其中有一句話印象很深,說的是臨摹也是創作。因為你在臨摹字畫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筆墨。我聽從了文懷沙先生的建議,從篆書練起來掌握中鋒用筆,寫了大量的《散氏盤》,后來有寫了吳昌碩的《石鼓文》、孫過庭《書譜》、王羲之《十七帖》等。寫了近10年的字。”在掌握了中鋒用筆后,徐剛臨摹繪畫,之后又畫了不少花鳥及風景畫。而上世紀90年代前后,徐剛在客居法國巴黎時偶遇了法國抽象藝術。在他看來,抽象畫看著什么都不是,但又好像什么都包含在其中了。這也讓他產生了用中國的宣紙為媒介進行抽象繪畫的創作,希望墨色與顏料在宣紙上產生別樣的韻味。1992年初,他在巴黎畢加索故居畫廊舉辦個人畫展,一鳴驚人。從此,他謙稱自己成了一位“業余畫家”,一晃三十多年。
徐剛作品,《自然筆記》
徐剛的作品多聚焦于自然與生態的抽象表現。他說,這些色彩爛漫的作品都與詩歌、與文學有關。“如果這些爛漫的畫面缺少了詩的韻味與境界,那么它就是一段彩色的畫面,就談不上藝術了。詩歌處于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位置。我要不斷讀書,讀文章,不斷受到滋養,才能不斷去創作繪畫。”
徐剛作品,《自然筆記》
徐剛作品,《自然筆記》
徐剛作品,《自然筆記》
展覽現場
此次畫展主辦由光明日報出版社、人民文學雜志社等機構主辦。徐剛文學館(籌)、上海育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機構承辦。指導單位為上海市崇明區文化和旅游局。
展覽將歷時2個多月,第一時段為上海圖書館,第二時段為上海崇明西沙美倉藝術空間。
展覽信息:
上海圖書館(淮海中路1555號):2024年10月26日-10月31日
西沙美倉藝術空間(崇明區綠華鎮新建公路520號):2024年11月10日-12月30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