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開創中國肺癌治療新標準,這個團隊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中國,肺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穩居癌癥榜首。與此同時,超過70%的肺癌新發病例在初次診斷時已步入中晚期階段,加劇了治療難度。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肺癌患者的驅動基因突變模式與西方人群存在顯著差異,直接套用西方的診療策略難以精準匹配中國患者的實際需求。鑒于此,探索并建立針對肺癌早期復發與轉移的有效預警機制,以及開發能夠精準預測治療響應的新技術,已成為當前肺癌研究領域亟待攻克的核心課題。
2024年10月23日在滬舉行的全市科技大會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市胸科醫院陸舜團隊因在肺癌精準診療新策略領域的突出探索,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上海胸科醫院陸舜教授(右一)正在幫肺癌患者看診。 上海胸科醫院 供圖
在全球首次建立肺癌患者圍手術期免疫治療新模式
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其中80%-85%為非小細胞肺癌。
近年來,肺癌患者盡管有了諸多治療辦法,然而選擇哪種治療方案,仍讓不少患者奔波于各大醫院。為破解這一痛點,陸舜團隊建立肺癌治療療效的精準預警新技術,聚焦于利用代謝特征來檢測循環腫瘤細胞,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
陸舜團隊牽頭全球團隊,率先在肺癌患者的圍手術期探索了一種創新的免疫治療模式,這一研究結果證實圍手術期免疫治療模式能降低患者復發轉移的風險比例達43%,近25%的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后,病理檢測顯示未見癌細胞殘留,整體復發或死亡的風險下降60%。2024年1月,這一治療方案獲國家藥監局正式批準,隨后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不僅開創了中國肺癌治療新標準,還由此在全球首次建立圍手術期免疫治療新模式。
為了深入探究根治性放化療后,采用靶向鞏固治療是否能優化EGFR突變型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后情況,陸舜團隊牽頭開展了全球首個相關研究,攜手美國及其他多個國家的醫療機構共同實施,共招募了全球范圍內的216例患者參與,歷時三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基于該研究的顯著成果,全球首個針對EGFR突變型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中國方案”得以確立,標志著中國在肺癌精準治療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全球肺癌治療策略的制定貢獻了寶貴的智慧與經驗。
同時,陸舜團隊更進一步領導并完成了針對一系列罕見驅動基因——包括EGFR、ROS1、NTRK、ALK、RET、HER2以及Kras- G12C等的靶向藥物臨床研究,為肺癌的精準治療開辟了全新的篇章。
構建肺癌患者數據庫,助推創新藥問世
以臨床研究推動基礎-臨床合作研究新范式,陸舜團隊基于上海市申康三年行動計劃項目《肺癌數據庫與生物樣本全息庫的建設》引領完成了上海市肺癌數據庫及生物樣本全息庫的構建工作。
截至目前,該數據庫已錄入47942例患者的全面信息。基于這一龐大的數據庫資源,陸舜團隊進一步搭建了晚期肺癌個體化治療的臨床研究平臺,顯著提升了臨床實踐中患者管理的規范性與效率。
此平臺不僅為上海生物醫藥研發及真實世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極大促進了臨床研究質量與數量的雙重飛躍,有效解決了藥物可及性的關鍵問題,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轉化研究的深度融合與相互支撐,形成了科研與臨床實踐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了肺癌治療領域的進步。
陸舜團隊還成功助推了14項針對肺癌的新適應證獲得批準,其中包括9個國家級1.1類創新藥物。項目團隊還榮獲了4項發明專利,主導制定6項國內指南與共識,并積極參與了5項國際指南及共識的編纂工作。
此外,陸舜團隊還牽頭建立了上海市肺癌專病數據庫與生物樣本庫,其相關信息已被國際肺癌分期標準所采納。項目團隊還代表中國參與了第五版世界衛生組織胸部腫瘤病理分型的編寫工作。在人才建設方面,研究團隊成員中已有1人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8人入選市級人才項目,展現了團隊強大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儲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