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科技功臣”丁健:希望把惡性腫瘤真正變成可控的慢性病
·“到現在為止,談癌色變還在民間廣泛存在。事實上,現在所有的療法加起來,對惡性腫瘤完全有效的只有30%左右。不能治愈并不意味著絕望,我們想把惡性腫瘤真正變成一種像高血壓、糖尿病這樣能夠控制的慢性病,讓患者帶癌生存。我們離這個目標還非常遠,但是我想一定會實現的。”
丁健在實驗室指導工作。圖片來源: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2024年10月2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202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丁健獲科技功臣獎。據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官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統一設立,科技功臣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著貢獻,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或者生態環境效益的科學家。
丁健是腫瘤藥理學家,1992年于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院長(2013年至今)、曾任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2004-2013)、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2012)、所學術委員會主任(2014-2019)。
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以下簡稱“藥物所”)李佳在媒體采訪會上介紹,丁健深耕腫瘤藥理領域30余年,致力于抗腫瘤創新藥物的研發、作用機制的探索以及生物標志物的研究。他領導團隊創建與國際接軌的抗腫瘤藥物研究平臺,是中國抗腫瘤新藥研究標準化評價體系的拓荒者與建設者;他帶領團隊研發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抗腫瘤新藥,是中國抗腫瘤藥物自主創新發展的領軍者;他還帶領團隊在抗腫瘤藥物生物標志物研究指導精準治療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是中國抗腫瘤藥物精準治療的倡議者與引領者。
與時俱進的科學家
10月15日,丁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他1992年回國時,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國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實驗室和設備都比較陳舊,過去他在國外做的基礎研究,在國內當時的條件下很難做下去。因此他沒有長期留在國內的打算,選擇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做了“來去自由”的博士后。但經過兩年的工作,他發現在國內大有可為,“比我出國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
丁健說,當年回國選擇做藥,“是選對了路”。“1992年后的二三十年,是我們國家、是上海開放發展最快的時期,經濟情況越來越好,對科學的投入也越來越大,2014年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科技成果的激勵政策,大大激勵了科學家投身科學的熱情。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才能做一些工作。”
博士后還未出站時,藥物所希望他在出站后擔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PI,他接手了兩個課題組,成員總共只有12人,科研經費也很少。他開始思考如何起步:“只要工作符合國家和老百姓的需求,事業就一定會有發展。我就在想我留下來做什么?”經過一段時間,他有了一個決定:“原創新藥一定會成為未來的國家需求,我既然在藥物所,一定要將藥物所做藥的優秀基因傳承發揚。”
但在當時,國內的新藥研發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國內幾乎沒有抗腫瘤新藥,連仿制藥的質量都不過關。丁健記得,當時的藥物篩選使用的是動物的細胞株,和人實際的腫瘤情況相差甚遠,評價的標準也不準確。所以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建立一個和國際接軌的抗腫瘤藥物研發平臺,還專門去國外深入學習。“但是國外的體系也不能照搬,”丁健意識到,“我們的腫瘤發病情況、腫瘤分型跟國外是有差別的,必須要有中國人自己的抗腫瘤藥物研發體系和標準。”
他帶領團隊花了若干年時間引進國際評價標準,創建了中國人群特色的腫瘤細胞篩選板塊,并且創建了細胞毒類藥物標準化的篩選體系。2000年后,由于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新浪潮的出現,丁健團隊又進一步探索創建了靶向藥物的精準篩選體系和精準治療個性化的評價體系。據李佳介紹,目前為止,丁健院士團隊所建立的各種腫瘤藥物篩選體系已經為全國30%的科研機構和藥企提供過篩選服務。“這些工作隨著科技的發展一直沒有停。這不是花幾年時間就能徹底完成的,需要一代一代的接力。”丁健說。
丁健在采訪中提到,與時俱進的精神很重要。“抗腫瘤藥物的發展經歷了很多階段,最早使用的紫杉醇等化療藥物,在腫瘤治療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毒性也很大。后來研究不斷揭示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導致革命性的抗腫瘤靶向藥物的出現,并由此提出了‘精準治療’的概念。而10年前,又出現了抗腫瘤免疫治療藥物,人類對腫瘤的認知不斷深入。”丁健團隊主要開發小分子藥物,并為它們在臨床實現精準治療,同時也開展抗腫瘤藥物生物標志物的研究。
“丁老師從來不會固步自封,不會讓已經取得的成就對他產生束縛。他永遠站在領域和時代的前列。當年大家都在做細胞板塊篩選的時候,丁老師就提出研發分子靶向藥物的理念。他能夠很好地判斷下一個增長點在哪里。”李佳說。
做新藥要容忍失敗
李佳介紹,丁健作為主要發明人之一參與研發的14個抗腫瘤一類新藥進入了臨床研究。谷美替尼已經分別在中國和日本獲批上市,另外3個創新藥已經提交了上市申請或者預申請。還有10個創新藥處于臨床研究階段。
雖然成果頗豐,但是丁健團隊經歷的失敗也不少。做新藥不容易,“過程中要堅持,能夠忍受失敗,這非常難,也非常重要。”丁健說。
2023年3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附條件批準c-Met抑制劑谷美替尼上市,同年進入國家醫保,迄今已納入5項國家臨床診療規范和指南與專家共識;2024年6月,它又在日本完全上市。谷美替尼用于治療METex14跳變非小細胞肺癌初治患者,研究顯示,其客觀緩解率為70.5%,對難治性腦轉移患者的有效率高達85%。相較于其它三款上市的同類產品,療效提高了20-38%、總生存期至少延長7.8個月。但它的“前身”曾經經歷過失敗,令丁健印象深刻。
開發一款c-Met抑制劑的時候,他們團隊篩選了很多化合物,其中有一個在臨床前的藥效和安全性評價都很好。但是在進行藥物代謝研究時,他們發現這個化合物在小鼠和狗體內能很好地代謝,在更接近人的靈長類動物體內的代謝卻有顯著變化,對這個候選物的繼續開發帶來很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當時,這個化合物已經準備申報臨床研究,本可以直接在臨床上驗證,但他們團隊果斷決定停止推進這個化合物,已經和企業達成的轉讓協議也就此作罷。“這件事對我們團隊的打擊其實很大,但為了對新藥和對企業負責,我們不得不終止這個項目。”丁健說。
據參與這個化合物開發的藥物所化學家段文虎研究員回憶,這個化合物失敗后,丁老師經常安慰他,還給了他一筆科研經費。“我堅持做科研到今天,這筆科研經費很重要。丁老師是真正在踐行‘泛團隊’的概念。只要出了一份力,就是團隊的一員。”
藥物所研究員耿美玉說,“丁老師是院士,過去是藥物所的所長,大家都對他抱有敬畏的心理,但其實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沒有架子。在科學交流中,不論身份,不論意見是否與他達成共識,都可以向他敞開心扉談論。”
丁健表示,獲科技功臣獎只是一個起點,他的事業遠未完成。“到現在為止,談癌色變還在民間廣泛存在。事實上,現在所有的療法加起來,對惡性腫瘤完全有效的只有30%左右。我們評價抗腫瘤的療效時,一般不說治愈,而說5年生存率、OS(總生存期)。”他說,不能治愈并不意味著絕望,“我們想把惡性腫瘤真正變成一種像高血壓、糖尿病這樣能夠控制的慢性病,讓患者帶癌生存。我們離這個目標還非常遠,但是我想一定會實現的。”
他的另一個希望是——中國科學家研發的藥物能走出國門。“我們現在有新藥,但是還沒有國際公認或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藥,任重道遠。”丁健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