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議事廳|G60科創走廊如何塑造沿線城市創新網絡?
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的經濟龍頭,擁有豐富的企業資源、高水平的產學研合作、成熟的產業鏈和龐大的市場潛力。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跨區域創新網絡,G60科創走廊便是其中的重要戰略。
該走廊自“上海松江科創走廊”1.0版起步,歷經“滬嘉杭”2.0版,最終發展為涵蓋九市的3.0版。其跨界合作機制不僅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壘,還推動了創新資源的共享協作。截至2023年末,G60科創走廊匯聚了全國1/10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并且沿線城市如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蘇州工業園區、合肥高新區等42個高科技園區已成為創新高地。
在此背景下,探究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建設對區域創新能力和創新網絡構建的影響,對于探索和推廣可復制的區域協同創新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視覺中國 資料圖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創新網絡的時空演變
我們通過對2010-2019年長三角城市間合作發明專利數據的分析,利用Ucinet軟件刻畫了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創新網絡整體密度和中心性的演化特征。從圖1可以看出,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的合作創新網絡密度呈現上升態勢,且遠高于長三角41個城市的整體創新網絡水平。2010-2019年期間,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的創新網絡密度達到0.547,是同期長三角創新網絡密度均值的2.44倍,這也有力印證了G60科創走廊已經具備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先行先試走廊的基礎。
圖 1 2010-2019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創新網絡密度演化。本文圖表均為作者自繪
我們進一步研究了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創新網絡的空間演化特征,并使用ArcGIS 10.6軟件進行可視化呈現(圖2)。結果顯示, 2010-2019年間,長三角城市創新網絡逐漸趨于緊密,并呈現出“核心—邊緣”結構。創新網絡的核心由原本以上海為單中心的格局,逐步演變為“南京-上海-杭州-合肥”多中心結構。這種多中心布局不僅提升了整體網絡的連通性,也為各城市間的創新合作創造了更多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在這一多中心創新網絡中占據了半壁江山。盡管嘉興、湖州、金華、宣城和蕪湖在G60科創走廊創新網絡中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但相較于蘇北、皖北和皖西等創新網絡洼地,這些城市依然保持著較高的創新參與度,整體上積極融入了長三角城市群的創新網絡。這表明,G60科創走廊不僅在推動核心城市的科技創新合作中發揮了引領作用,還通過帶動邊緣城市參與,強化了整個區域的創新協同效應。
圖 2 2010-2019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創新網絡空間演化,作者基于自然資源部地圖技術審查中心標準地圖服務網站的標準地圖(審圖號:GS(2019)1822號)繪制,底圖無修改。
G60科創走廊對跨區域合作創新的提升作用
采用DID(雙重差分法)進行回歸分析后,我們發現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建設對城市創新網絡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表明相較于長三角其他城市,G60科創走廊的建設明顯提高了沿線城市的跨區域合作創新水平。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發現,我們將政策實施前后三年的數據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結果顯示,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政策實施之后,其對沿線城市跨區域合作創新的邊際效應呈現持續遞增的趨勢。
創新驅動政策也是中國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為了控制其他類似政策的影響,研究還引入了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政策進行對比分析。根據《建設創新型城市工作指引》所公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名單,長三角的南京、杭州、合肥、蘇州、無錫、寧波、嘉興、南通、揚州、泰州、鹽城和湖州市分別在2009年至2013年期間被確立為創新型試點建設城市。然而,相關數據分析結果依然表明,G60科創走廊建設可以顯著提升沿線城市的跨區域合作創新能力。
從城市等級角度來看,G60科創走廊中的上海、蘇州、杭州和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或者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與G60沿線其他城市相比,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研究表明,G60科創走廊政策對沿線的高等級城市和一般等級城市均有正向促進作用。但對高等級城市的促進效應更為顯著,特別是在跨區域創新合作方面的提升,而對一般城市的作用則相對較小。
盡管實證研究已表明G60科創走廊的設立顯著增強了沿線城市跨區域合作的能力,但其對城市間合作創新的具體作用機制尚未完全厘清。不過可以看出,G60科創走廊通過提高高科技人才的集聚度,已發揮出積極的中介效應,有效推動了跨區域創新合作的增長。此外,政府支持和技術集聚效應同樣顯著,表明G60科創走廊建設不僅吸引了更多的財政支持,還推動了技術創新成果的產出,從而為跨區域合作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邁向更高質量的創新共同體,G60還需主動作為
本研究揭示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如何通過提高創新網絡密度、強化跨區域合作來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機制。主要發現包括: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的創新網絡密度持續提升,顯著高于長三角其他城市;該政策有效提升了沿線城市的跨區域合作創新水平,尤其對高等級城市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人才集聚、政府支持和技術集聚是推動創新網絡構建的三條重要路徑。
基于以上研究發現,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首先,當前國家需進一步強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相關的創新政策。要積極推動這一政策在產業共建、科技資源共享、創新人才流動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并總結經驗,加快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長三角的制度創新成果。通過不斷優化政策設計,提升科創走廊的整體協同效應,進而推動更多區域納入這一創新網絡中。
其次,必須高度重視在G60科創走廊建設中,人才、技術與政府支持的關鍵作用。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通過稅收優惠、獎勵政策等吸引更多優質資源流入沿線城市。同時,政府的創新投入應更具針對性,以進一步激活區域創新活力。人才方面,需要優化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政策,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沿線的高校、科研機構深度參與科創走廊的建設,并支持共建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此外,未來還應強化G60科創走廊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最后,科創走廊內各城市在經濟基礎、產業結構和創新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要加強對不同等級城市的統籌協調,制定差異化的創新網絡建設策略。通過明確產業發展方向,避免創新資源的無序競爭和科研設施的重復建設,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造更具效率和協同效應的創新網絡。
【本文作者曹賢忠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城市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陳波系北京長城戰略咨詢有限公司區域咨詢師;郭藝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改寫自作者刊發于《軟科學》2024年第4期的論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對沿線城市跨界創新合作的影響研究”】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