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指森林:一周城市生活
不久前,一場名為“塑形:手指證件照”的展覽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這個展覽拍攝并展出117名中學生的手指拍攝特寫,旨在“從集體角度出發反觀自我身份”。展覽展現出這群具體而真實的中學生們在個體層面緩緩發生著的、細微卻也巨大的變化,但對此的熱議并不局限于如今的孩子,因為它喚回我們的某種來自身體層面被“塑形”的集體記憶。
藝術家喬飛爾,是一名18歲的高中生。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在網上的話題頁下面,有很多評論,我看很多人都說自己手上也有這個玩意兒,他們說,‘我怎么從來沒有關注過?’評論區底下全是曬自己手指頭的,好多手指證件照又聚集在網絡上,像一個時代的印記。”
這場展覽由西安本地“通過社會現場介入教育議題”的“拆界藝術小組”發起,并于今年8月在西安“寨子空間”展出。本期回顧,我們邀請到“寨子空間”主理人強天鍇,為我們講述這場展覽背后的更多細節與他對此的觀察和思考。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顧
教育,是所有人繞不開的話題,學校是承載教育工作的主要社會系統,但除了在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外,我們很難深入反思教育問題。所謂教育到底是在傳授知識技能、立德樹人,還是在通過樹立規則來達到文化水平的“合格線”。這是我的困惑,也是組織這場展覽的一個原因。
“塑形:喬飛爾·手指證件照藝術項目”展覽現場
“塑形:手指證件照”是藝術家喬飛爾創作的社會性藝術項目——它從社會調查開始,從中找到問題和表達的縫隙,進行視覺轉化,形成一場藝術展覽。
喬飛爾曾在高強度的學習任務與環境中所感受到巨大壓力,她的身體和思維都產生了諸多不良反應——失眠、焦慮、容易緊張,從不斷喪失個性、變得不自信,到最后甚至開始厭學。在不斷的沖突與思考中,她從細節入手,將目光集中于手指的變化。
調研期間,喬飛爾發覺這個微小卻又很矚目的細節、這個許多人都覺得常見并且理所當然的現象——在不斷“寫作業”狀態下,肌膚的深刻紋理、指節骨骼的變形、啃食的指甲、還未咬掉的肉刺、發紅、腫塊和老繭——通常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被忽視,但這種被教育塑形的身體現象,成為留在每個人身上不可抹去的印記,于是她拍攝下自己和周邊同學們已經變形的中指證件照。
在現場,一位觀眾感慨道:“小時候通常寫字會用很多力,受所謂力透紙背的影響,久而久之,中指第一指節和第二指節間便起了厚厚的一層繭,而我將它視為我學習的痕跡,似乎是作為一個刻苦用功的學生驕傲的象征。”
藝術家喬飛爾
“手指證件照”項目拍攝了 117 名學生的手指肖像,包含高三學生 29 人——都是喬飛爾的同學,一所重點高中的“尖子生”們;以及初二學生 88 人。她測量學生們中指第一指節的變形(鼓包)情況,并收集了學生對此變化的觀察和態度,同時也在展覽現場展示出采訪過程以及創造性的調查問卷。
喬飛爾在此前拍攝并收集同學們手指變形的過程
除此以外,這場展覽現場也邀請參與者進入構建的現場——將自己的手指在現場的攝影臺上拍攝并在展覽中進行展示、邀請觀眾在調查報告上寫出自己對于這些手指狀態的“非醫學建議”,在這些建議中,我們收到了非常多感人的反饋:
觀眾a:“以中指鼓包這一現象切入,仿佛管中窺豹,我們也能聯想到頸椎病,腰肌勞損等職業病”;
觀眾b:“所有人都存在的現象,僅能從數量上斷定‘眾’,而不能在性質上確認為‘常’”;
觀眾c:“中指的繭可能會消失,因為我以后不會被紙筆綁架在課桌之上,但是現在小拇指因為拿手機的變形確是一直會存在的。”
每個被拍攝下來的手指也附帶被訪者的“手部觀察報告單”
展覽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與討論,各種各樣的評論與聲音紛紛涌來,人們在網絡上傳自己手指變形的繭,喚起了更多人對于學生生涯的某種集體回憶。
有些評論令人動容,當然作為一場藝術展覽,社會反響是我們所追求的重點;在藝術層面,我認為了解喬飛爾的“手指證件照”藝術項目的一個切面,可以從兩個概念入手:一個是身體,一個是身份。
展覽現場
“身體”是藝術家表達個人經驗之政治性的主要場所和信息來源。借用簡·羅伯森的話來說,關于身體的論爭可歸納為:“該由誰來掌控身體,該由誰來負責決定我們審視身體的方式、時間、動機,以及這種審視對我們來講意味著什么?”
喬飛爾對其手指細微變化的察覺,成為她回溯個人教育問題的契機。這個問題是由個人覺察的,并延伸為對于受教育群體與身份的反思。
就身份而言,單一性和唯一性是不存在的。我們的身份是被構建的,是在特有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下塑造出來的,也可以說是集體性的或者關系性的。這也是為何將展覽命名為“塑形”,手指的形變和身份的被塑造被連接了起來。項目通過展示不同個體的手指,從集體角度出發來反觀自我身份——從語言與視覺上來表現身份的集體性,以及對于受教育者集體身份的自覺與批判;從身體作為一種符號和藝術表現,進入對身份的個體意義和社會意義的思考。
整個項目以一種中立、客觀的方式記錄手指,呈現出一份紀實性的視覺文獻檔案,使得觀者能夠更加專注于這種身體特征本身所傳達的信息。在展覽現場,我們采取了新客觀主義式的展呈方式,將這些手指的攝影作品放大,最大幅的作品達到了寬一米六、高兩米四,同時并置同尺寸的作品,達到一種“手指森林”的奇異景觀。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通過一個小切口引發大眾對于教育問題的討論,為了呼應這一主題,在展覽期間,策展方寨子空間也邀請開展了有關城中村兒童的工作坊、綠色薔薇的創始人丁當以“有關深圳基層女工兒童文藝創作”為題進行分享;放映了王楚瑜導演的關于教育反思的電影《悲絲啟示錄》,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展覽和活動,呈現更為立體豐富的有關“教育”主題的觀察與思考。
系列活動海報
在這個快節奏、競爭激烈的世界中,并非每個孩子都必須接受那種令人筋疲力盡的教育模式,也許學著和自然相處、學會做一頓好飯......才能更接近幸福的本質。在展覽中,一份“非醫學建議”上有人這么寫:
“少寫作業,多玩”。
(文/強天鍇 西安寨子空間策展人,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西安美術學院外聘教師。供圖/寨子空間)
本周主題推薦
書|《論教育》
本書為法國哲學家、教育家阿蘭長達40多年的教育生涯所匯聚而成的經驗談,內容包含教育的目的、方法與教育素材等。與其重視英才教育,阿蘭更主張兒童自身創造力的啟蒙與意志鍛煉對學習過程的幫助。
書|《為了你好》
本書是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經典力作。米勒呼吁社會應正視“有毒教育”的深遠危害,反思以愛為名的暴力,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才能阻斷悲劇的社會傳播,從而建設富有同理心的教育新范式。
書|《文化、技術與社會中的身體》
本書概述了身體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提出創新框架來分析具身體現,融貫了有關該主題的古典探討與當代研究,力主將身體解讀為社會之構成過程中的多維中介。
活動推薦
上海·講座|西風東漸中的上海歷史建筑營造
詳情請關注 建投書局客微信公眾號
上海·讀書會|重讀大宋三百年——《插圖大宋史》《南宋行暮》新書沙龍
詳情請關注 上海古籍書店微信公眾號
上海·讀書會|菲利大叔中國行
詳情請關注 速寫上海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上海1920-1945: 煙斗、松香與賦格曲
詳情請關注 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走出附近,看見遠方
詳情請關注 林三土微信公眾號
上海·讀書會|玩電子游戲能獲得哲學智慧嗎?
詳情請關注 陸家嘴讀書會LUJIAZUIBOOKCLUB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有園——張見 高茜 作品展
詳情請關注 芊荷藝術空間微信公眾號
北京·讀書沙龍|環境、移民與文明:從華北變遷看中國歷史的周期轉換
詳情請關注 甲骨文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GOOD NEWS 好消息——德中媒體藝術展
詳情請關注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亙·新”女性健康跨界磁場
詳情請關注 萬象更新Podcast微信公眾號
廣州·活動|別的聚會2024——亞洲聲音
詳情請關注 BIE別的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劉默霏個展:在夕陽與平原的邊緣
詳情請關注幻 Photism微信公眾號
西安·展覽|國潮少女包裝+好評返現,幽靈外賣到底是什么?
詳情請關注 寨子空間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