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設46個付費二維碼,教材的收益與公益能否兼顧?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童之偉在朋友圈提出,應關注法學教材設置知識點掃碼收費現象。其指出,高等教育出版社《憲法學》教材中設置了46個二維碼收費點,每個3元共138元,掃碼付錢才能解鎖新知識。
隨后出版社回應,“拓展閱讀”部分的資源對于新書用戶都是免費的,只需輸入圖書封底處的防偽碼即可,設置二維碼的初衷是為了防盜版,“一本書只能綁定一個手機號,二手書可能就綁定不了”。目前正在與技術部門聯系,協商后期如何完善這方面情況。
由此可見,這其實是一種新的知識產權保護方法,即購買新書,知識點就可以自由閱讀;而如果是二手書或盜版讀者,要想看到這些內容就必須收費。一本教材凝聚了作者的心血,鼓勵購買新書、正版書,進而提高作者及出版方的收益,這樣的做法沒有問題。
另外將知識點電子化而不是印刷成書,也有助于降低印刷成本。前不久還有媒體報道,受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影響,國內多家紙品及包裝企業宣布對產品進行漲價。在這個大背景下,這客觀上也可以起到降低教材成本的效果。
但是,事件的可議之處在于,書的性質有些特殊——它是教材,它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這種“只有新書免費”的模式,相當程度導致二手書的價值大打折扣,循環使用的價值急劇降低。
尤其是考慮到教材的使用者多是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購買二手教材其實是種常見現象,這種收費模式就難免“過于苛刻”的觀感。比如童之偉教授就表示,自己已收到出版社電話說明該情況,但其認為二手書也是別人買的,合法取得,不應限制使用。
從大趨勢也可以看到,鼓勵教材循環使用恰恰是大勢所趨,畢竟這可以極大降低學生的教育投入。2020年有媒體報道,教材浪費現象驚人,全國中小學課本及教學用書、大中專教材、業余教育課本及教學用書的零售數量,平均每年約28億冊、金額超200億元,“這些教材若循環使用一年,節約費用可援建約4萬所希望小學”。
這也構成這種收費模式最大的爭議點之一。書本本來應該是知識的載體,它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知識可以最大限度、不受阻隔地傳遞。現在中間多了一個掃碼付費的環節,自然也讓很多人難以適應。
根據網友的留言可以看到,現在已經有不少書籍采用了這種辦法,從保護知識產權的角度,這一方法在業界看來頗受認可。不過既然是教材,那么如何在收益和公益之間取得平衡,恐怕也是個新的課題。比如在防盜版的同時,能不能對二手書用戶也做出一定程度的讓利或優惠?或是通過某些技術手段去核實使用者的學生身份,為其開放掃碼權限?
此事帶來的啟示,其實是教材這種特殊的文化產品,該如何找準定位的問題。教材是商品,可以盈利;但又肩負某種公共服務的使命,得保證普惠。市場邏輯和公益邏輯,需要在教材身上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結合點,對此,行業恐怕還應進一步探索和明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