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評論:一問三不知?“職場蠢人”現象沒那么簡單
“扮蠢”心態更像是一種職場亞健康狀態,若是這類心態得不到充分重視,只會加深員工和企業間的不信任感和疏離感。
據《半月談》報道,“職場蠢人”近日成為網絡流行詞。部分職場人士試著以“扮蠢”的方式,回應繁重的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等等。在工作壓力面前,他們直言“不會”“不知道”“干不了”,用“一問三不知”作擋箭牌,盡可能使自己在職場上“隱身”。
據悉,這種員工寧愿“扮蠢”,也不愿真心為工作付出的情況,并非因為他們缺乏上進心,而是事出有因。在一些公司,誰能干,誰就要時時承擔最繁重的工作,而且一旦稍有差池,反而會落下表現不佳的負面印象;與此相對,面對工作時懂得“打太極”推脫的懶散者反而更容易落得輕松。更何況,面對免費加班常態化、周末單休“制度化”、休假被擠壓、降薪成常態、職場形式主義蔓延等問題,一些員工更會心懷怨念,失去在職場奮斗向上的動力。
總結來說,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在催生這種職場“扮蠢”心態。一是用人單位缺乏合理的工作分配機制,導致有人承擔過多工作壓力,另一部分人卻可以輕松“摸魚”。類似情況多了,那些“能者多勞”的員工便會開啟被動的自我保護模式,通過“裝糊涂”的方式婉拒向自己過度傾斜的任務。
二是用人單位的員工評價體系不夠科學,激勵和懲罰機制較為錯亂,甚至出現負重工作者不被看見、平日清閑者卻連連晉升的不公現象。長此以往,真正的踏實工作者便會將失望不斷累積,最終演變為一種消極的對抗情緒。
三是部分用人單位會突破應有的邊界感,推行加班文化、職場形式主義,下班后仍要求職工隨時“在線”待命等,導致員工正常的勞動權益得不到應有保障。沒有人是“永動機”,精神和體力上的雙重倦怠,也會使一部分員工無奈之下選擇“一問三不知”。
事實上,在“職場蠢人”現象中,上述三個因素的影響往往是互相疊加的,當辛苦工作不僅得不到正反饋,還動輒被“背刺”“甩鍋”,當“離線休息權”一再被忽視、生活與工作的邊界不斷模糊,也容易導致員工出現職場心態上的波動。顯然,“扮蠢”心態更像是一種職場亞健康狀態。若是這類心態得不到充分重視,只會加深員工和企業間的不信任感和疏離感,不利于人才的自我成長和用人單位的長遠發展。
對此,用人單位首先要重新審視自身的評價體系和工作分配方式,在確保公平的基礎上,給予員工更多自我提升和探索的機會,使其在工作中有更多獲得感。具體到評價機制上,一方面要科學制定工作目標和任務,避免設置過高、過于機械化的KPI,充分激發員工的自驅力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必要的容錯空間,避免動輒得咎的職場氛圍,尊重那些勇于創新、打破常規者的努力。
同時,理想的職場氛圍應當是“以真心換真心”,如果一邊是員工普遍的委屈、不平和失望,一邊是用人單位對員工“不在狀態”的不滿,就很容易導致各說各話,加深彼此的隔膜。要看到,職場“裝蠢”畢竟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狀態,但凡員工能看到暢通的發展前景,看到自己的付出能得到應有回報,也不至于用消磨時間的方式耽誤前途。
所以,當用人單位意識到這類現象時,與其單方面指責員工,不妨通過不記名調研等方式,深入“診斷”一下員工的不滿集中在哪些地方,大家希望在哪些方面得以提升,并有針對性地完善管理方式。當員工感受到單位的改變誠意,相關管理模式回歸公平、科學的正軌后,員工自然也會摘下“扮蠢”的假面,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工作。
當然,良好職場關系的營造是相互的。對員工而言,也要警惕職場“扮蠢”帶來的自我耽誤。面對問題時,比起消極“糊弄”,不妨主動通過既有溝通渠道進行自我表達,嘗試提出有效的改進思路,以更積極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推動公司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