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江山·人民”油畫展:何以是十年中國油畫的縮影
地處上海閔行的上海海派藝術館繼去年呈現“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后,近日又推出“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展覽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6位知名油畫家的70余幅經典油畫作品。10月13日,海派藝術館舉辦“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座談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在座談會上說,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海派藝術館成功舉辦“江山·人民”大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油畫的縮影和精神內涵,“特別期待對新時代大海派美術發展做更多的理論歸納,我認為這對全國各省市的美術發展,會起到學術引領作用。 ”
澎湃藝術特選刊部分發言摘要。
海派藝術館,觀眾參觀“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
展出現場
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日子里,海派藝術館成功舉辦“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展覽不僅體現出雄厚的規模,更重要的是展出的作品,是新時代中國油畫的一個重要縮影,也具有非常濃厚的精神內涵。
“江山.人民”這個展覽的主題立意,在立意上很新穎的,也可以說重大的。但是,要把這樣一個命題做成一個有眾多藝術家參加的展覽,這就特別需要有策劃的構思。
范迪安在海派藝術館發言
“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座談會現場
我想這樣一個展覽的結構,是能夠把觀眾代入到對這個展覽主題的認知之中的,也對我們今天座談研討和今后的學術研究,能夠繼續對“江山.人民”這個主題進行深入探討,我覺得很有啟發的意義。因為展覽擺在這里,作品擺在這里,大家學術的思路就能夠更加集中起來。展覽中我們看到像駱根興先生大幅的人物,于小冬表現藏民族生活的大幅作品,也包括其他的人物畫,包括李前先生的主題美術創作,這些其實都貫穿了一種歷史意識。在山水風景這個方面,更是直接把山水山河作為江山的視覺形象來進行表達,同樣貫穿了歷史意識。
我們說美術評價的中國標準,中國話語從哪里來?我覺得一方面要從我們自己的古典傳統的文論、詩論、畫論、樂論等這些方面尋找支撐資源,另一方面要通過對當代美術家的實踐探索這些實際中,把它構成出來,形成理論表述。所以這個工作繼續做下去,非常有價值。第二個特征,我覺得是非常鮮明地體現了一種現場感。第三,是寫意性。雖然油畫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具像的、寫實的,表現的、象征的等等的形態形貌,但是我覺得新時代以來,中國油畫向著寫意的追求,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
特別期待對新時代大海派美術發展做更多的理論歸納。對我們全國各省市的美術發展一定會起到學術引領作用。
許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會長,書面發言):上海海派藝術館策劃的“江山.人民”好就好在抓住了時代的核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美術工作者做的一切是來源于人民,也是服務于人民。十年來,中國油畫的發展呈現如下三個方面重要的特點。
第一,重視學習,提升使命認識。新時代的中國油畫,立足時代文化的前沿,接續優良傳統根脈,樹立起中國逸韻、中國精神的主題思想。并展開深入而全面的創作實踐。尤其在現實主義主題創作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第二,深抓生活,培植人民之心。這個生活,不僅是個人的小生活,而且是時代的大生活。第三,融通傳統,強化中國意韻。十年來中國油畫界在油畫現代性的創造中持續深延中國傳統精神。中國油畫既重隨物婉轉的寫生精神,又重以心徘徊的體象意識。既存語言本體的萃抹特性,又存東方語言的寫意詩性。
這次“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是十年中國油畫的一個縮影和重要側面。作為參展作者,我要感謝上海海派藝術館的精心策劃和組織。感謝上海這塊文化熱土始終給予我們溫暖和力量。
海派藝術館,觀眾參觀“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
曹婕(上海市閔行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近年來,上海市閔行區積極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先行區,以建設開放包容更具活力更具魅力,充滿溫情的人文之城為目標,努力構筑閔行文化發展新格局,我們立足資源優勢,厚植文化底蘊。四千年前,先民活動孕育了馬橋文化,這里是上海之本,700年前始設上海縣,這里有“上海”之名。今天的閔行在各類政策紅利的多重賦能下,得天時,居地利,聚人和。一批文博精品展在此展出,一批文體設施建成運營,一批文化活動常態化舉辦。閔行的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我們立足區位優勢,促進文化互建。閔行處于上海版圖的中央,是通往世界登機口、全球城市會客廳,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美協等專業社團的協同合作,充分發揮一園三館,大家看到上海海派藝術館玻璃窗外是閔行文化公園,旁邊是閔行博物館,海派藝術館旁邊還有一個寶龍美術館。一園三館,整個的文藝場館的聯盟矩陣效應已經形成。創新文化的藝術表達,也已經形成。我們在不斷地擴大國內外文化交流的朋友圈。我們立足戰略優勢,打造文化高地。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等國家戰略的有力牽引下,閔行將把握新的歷史機遇,責無旁貸扛起文化大旗,打造文化高地,構建文化高峰。
本次“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26位來自全國的杰出的油畫畫家,攜精品佳作展出,是對海派藝術館的信賴,也是對閔行的肯定和支持。真誠期望通過本次座談會各位嘉賓能從專業的角度為閔行的文化建設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地處閔行文化公園內的海派藝術館已成為上海藝術的一張文化名片
李磊(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海派藝術館館長):上海海派藝術館是一家區屬公共美術館,是閔行區根據上海市的整體發展規劃,在上海市中心西部建設的文化集群,包括閔行文化公園、閔行博物館、上海報業集團傳媒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組成的一部分。2019年建成,但不久就遇到了疫情。2023年一月開始進入常態化運營,距今一年零十個月。截止到目前,海派藝術館共舉辦展覽46個,公共教育活動175場,黨員主題教育255場,接待觀眾563547人次,海派藝術館的微信公眾號發稿1219篇,各項指標位列上海區級美術館的前茅,一躍成為上海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2023年,我們舉辦了“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展覽一經推出就受到廣泛好評,展覽現場不僅成為廣大市民欣賞藝術的殿堂,而且成為廣大黨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生動課堂。當時正值十四屆全國美展創作的從此階段,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也組織部分作者前來觀摩。展覽結束之后還應全國四家美術館的邀請做了巡展,擴大了展覽影響力。
時隔一年我們又在“江山.人民”的主題下推出了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這是中國美術重要畫種的又一次集結。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回答幾個問題。
一,新時代的中國美術如何回應時代呼喚,人民需求?
二新時代的中國美術如何在雄厚的文化高原上樹立起挺拔的高峰?
三,新時代的中國美術,如何在急劇變化的世界格局中建立中國新文化的主體性和感召力?
回應這些問題,當然不是一個展覽能完成的。上海海派藝術館正在建立完整的美術館學術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三個圈層,即上海、全國、世界。我們叫海派藝術館,當然是以海派作為立身之本。但是這個海派是大海派,是上海這片熱土所承載的古今中外文化成果,結合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生動實踐所開出的絢麗花朵。所以海派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海派藝術館,為體現新時代中國美術而創立的“江山.人民”和“今日海上”兩大展覽品牌的同時,還推出吳昌碩、王一婷、吳湖帆、沈尹默、錢瘦鐵等海上名家的群展和個展。馮遠、曾來德等一批名家也在這里完整的展示了他們的藝術成就。還有一批中青年美術家,奉獻了他們近年來的實驗與創新的成果。
根據海派藝術館三年進入國際文化交流快車道的規劃,對應著今日海派大展,2025年我們將舉辦“今日維也納”大展,2026年結合上海與漢堡締結友好城市40周年的契機,將舉辦“今日漢堡”大展。同時我們將以“今日海上”為品牌,組織中國美術作品到瑞典、日本、德國等地展出,主動講好中國故事。我們還將積極開拓與一帶一路沿路國家的美術交流,策劃表現主義的新世界,國際藝術邀請展,依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球文明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和平倡議的精神,在國際上爭奪文化話語權。
陸慶龍《收獲季》布面油畫
曾成鋼(中國雕塑學會會長、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
剛才和大家一起觀看了展覽,有個感受非常深,就是涵蓋的名家之多,規格水平之高,以及在統一主題下所呈現的題材樣式之豐富,風格面貌之多元,是近些年來上海油畫展中比較少見的。
展覽中既有對江山的宏大敘事,也有聚焦人民感情的表現,可以說是對新時代中國油畫的時代性、學術性、多元性、創新性綜合的呈現。讓我們看到油畫這一個外來的品種,經過一百多年本土化的探索歷程,已經完全可以自如自信地書寫中華民族自己的發展故事。因此,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在上海圓滿落幕之后,上海油畫作品取得優異的成績,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國的美術力量,在新的文化征程當中,我覺得這四年上海的優勢,太得天獨厚了,而且國家對上海的定位是,上海要做好龍頭帶動,示范引領,第二句話是“世界考察中國,上海是窗口”,第三句話是“要做好新時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實踐地”。
在閔行的海派藝術館,這一年多做了這么多的展覽,而且學術感很強。每一個陳列,從老海派到今天的新海派,我覺得把海派問題解決好,就是我們今天最大的話題。我也曾經講過,新海派是什么?無非是給自己松綁。海派是開放,是創新,是包容的。新海派就是加一個更字,就是更創新,更開放,更包容,更未來,或者更自信一點,引領,我覺得上海一定要做好引領的責任。到今天的一百年,上海完全有這種姿態打造今天的學術狀態,文化狀態,包括整個城市的氣質。
邱瑞敏油畫
上海是中國油畫的策源地,無論是中國油畫的發源發展,還是轉型、轉化、創新和傳播,上海都占有特殊的地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上海在各個時期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名家大師。他們秉承著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的城市精神,形成了油畫的國際化都市化和海派化的品格。在全國油畫的領域也是獨樹一幟。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變遷,油畫的創作的土壤和養分、生態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何適應新環境,吸收新養分,破解新問題?進而推動中國油畫迸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是我們今天的油畫家所面臨的共同的話題,更是我們整個科技的變化,包括種種的一些AI等這些技術的到來,在美展里面也體現過,有一些畫家他利用了這些東西,也覺得這個是有一些討巧。有不同的一些看法。我想整個的社會,整個的科技的發展,我們在這些油畫,這個傳統的表現當中,如何把這些吸收,我們如何判斷,我們如何做表達?其實都是我們的問題。
楊飛云《鹿場老人》
徐漣(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研究員):今天看了這個展覽,可以感受到上海海派藝術館學術建設和國際交流的雄心,就是要建設這樣一座海納百川融通中外的立足當代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一個新的真正海派含義上的藝術館,所以我特別對他們短短時間里面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
“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讓我感覺是一個視覺盛宴,因為26位都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而70件作品,雖然說總體數量不算太多,因為我們現在太習慣于動輒幾百件的作品,昨天國家畫院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國之頌的展覽,將近400件大的規模。但是這些作品里面還有很多新作,我有一種特別的驚喜。展覽也是一次精神尋旅,我覺得把這樣的一個油畫作品展納入到“江山人民”的敘事當中,確實是有非常多的思考。其實去年做的是一個中國畫的展覽,中國畫好像用“江山.人民”這樣一個概念非常貼切的,但是在油畫的展覽當中再用“江山人民”的范疇,實際上我覺得它從某種程度上提示我們觀賞這些藝術作品當中它這種豐富的精神內涵。而且不僅僅看這些作品的精神內涵,我覺得在策展人這里,在海派藝術館舉辦這樣的一個活動,舉辦這樣一個學術邀請展當中,實際上是想把油畫也納入到中國敘事,納入到中國藝術的話語體系,有這樣的一種企圖。
實際上很多藝術家,尤其是今天的年輕藝術家,在西方學習所謂的地道的油畫的技術技巧,實際上早就不成問題。但是為什么還經常會有專家有學者認為我們的油畫跟西方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油畫本身先天就是要尋找一種跟西方油畫不一樣的特質。這個特質就是因為它的精神內涵不一樣,所以油畫必然會有不一樣。它本身就是深植于內心的中華文化DNA的特質。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始終是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價值追求,有這種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這種精神的追求。
于小冬作品《茫茫轉經路》局部
裔萼(“江山人民”大展策展人、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非常感謝海派藝術館對我的信任,給我這樣一個重要的策展的機會。去年也在這個相同的時間,我策劃了“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畫的學術邀請展,作為“江山.人民”學術邀請展的主題大展的一個首展,是中國畫,第二屆是油畫。實際上“江山.人民”學術邀請展是一個命題策劃,當時覺得很有難度,我想做不好特別容易做成簡單的政治圖解的展覽,怎么能做到高水平的藝術化地表達,去反映新時代以來的各個畫種,來通過藝術的方式去展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個重要的論述,它背后深刻而豐富的內涵。我想這是這個主題大展設置的初衷。
那在策展的時候就要理解背后,我們如何通過最有代表性的當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來反映這個主題。我在中國美術館工作了26年,看過的展覽有數千場,也策劃了各種學術性的展覽。對這個展覽策劃有一點點心得,但是面對這樣的一個特別主旋律的主題展覽,我還是覺得有難度,生怕做得非常非常概念化。所以在遴選藝術家的時候,包括面對不同的畫種表達這個主題的時候,我都做了一些思考。
去年,假如說看過去年中國畫學術邀請展的時候,大家可能會發現,那30位我選的中國畫家。當時側重選了70歲以上為主的,一大半是70歲以上的,最老的一位是94歲,我選他的作品也是新時代以后的,就是他將近90歲時候的作品,在遴選作品,遴選藝術家的時候我重點把新時代的中國畫的藝術家選了,全是老藝術家,最年輕的是67年的。當時的用意,我就想著重向觀眾表達中國畫數千年以來,在今天的中國畫家生生不息的這種創新的生命力,然后他這種畫骨為精的創造力。那么今年做第二屆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我的思考點,因為油畫作為一個外來的畫種,它在中國一進來就有一個本土化,民族化的發展道路,在今天新時代以來,在今天當代的中國油畫家,他如何體現中國的藝術家中國的油畫家融匯中西,化西為中的創新活力。所以這個策展的時候,著眼點是不一樣的,選擇藝術家也不一樣。
今年我是選擇了50后到70后的藝術家,最小的是1977年生的,去年的國畫展最小是1967年生的。油畫家最年長的是生于1940年代的。所以一半是1950年和1960年代的,有19位,194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一共加起來7位。所以從藝術家的構成來說,我也是著重來以50后和60后當代油畫最中堅的群體,他們的藝術創作來代表中國的油畫家,以他們為代表的中國油畫家化西為中的這樣一個創造力,所以這個是我策展人遴選藝術家作品時候的想法。
龐茂琨《 新疆姑娘No.10》布面油畫
那么面對那么多的名家名做的時候,怎么遴選符合這個主題,江山和人民,我理解的“江山.人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性和時代性。所以我遴選這個藝術家要有家國情懷,有創新精神。也沒有家國情懷就沒有人民性,沒有創新精神,就沒有時代性。明確了遴選標準之后,我就來看藝術家,然后選作品,這樣就相對比較容易。70多件的作品,有風景,有人物,風景就放在江山,人物就放在人民。那又怎么分板塊呢?四個板塊,我設了“江山如畫”“青山相待”“河山有情”“萬山有宗”,從不同側面呈現新時代以來中國油畫家為祖國山河立傳,為人民傳神寫照的藝術探索新成果。這些充滿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以剛健之筆,寫江山新貌;以象征之筆,為民族鑄魂;以詩意之筆,描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哲思之筆,觀照當代人的精神世界。相信通過此次展覽,大家可以領略到中國油畫斑斕的藝術景觀和當代中國社會的蓬勃生機。第四個板塊,我想萬山有宗,萬川有源,其實是比喻一下中國56個民族是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相親相愛一家親的和諧之美,放在這個板塊。這個板塊把所有的關于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都放在這個板塊。不管手法上怎么樣,但是它這個題材上是可以放到一起的。所以這個板塊里面體現了像于小冬關于藏族的,還有關于蒙古族的,還有塔吉克族的。各少數民族的都放到一起,這樣觀眾看起來,對各少數民族的精神風貌也有一個領略。
所以這個基本上從主題的展示到板塊的設置,我作為一個策展人是這么思考的,目前看來這四個板塊的設置,包括作品相互之間的關系,看上去在展廳里面,我覺得還是邏輯上是自洽的,無論是從學術的角度,還是從美學角度,看上去也還是比較舒服的。我在策劃第二屆的時候更強化如何藝術性地去表達這種主題性的主旋律的展覽。讓大家在領略當代這些最具有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最能夠代表這個時代中國畫家創造活力這一批人他們的藝術創造,用他們的作品來謳歌這個時代,然后來反映這個時代。
龍力游《霞色嬌妍》
李前(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教授):我今天的題目是《油畫創作要找準體現主題思想的切口》。在多年的油畫創作中遇到的問題雖然充滿各個環節,但是我感覺遇到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作品的構思階段,因為一件作品的靈魂往往就體現在構思上。一個深刻而巧妙構思,能使作品別開生面,讓人感覺到未曾相見的新奇感和創作性。而這一切正是作品成功的基礎。實際上如果能夠在這個環節上有所突破,那么這個油畫創作等于建立了一個靈魂。
我們搞油畫創作的人都知道,一個巧妙構思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要進行反復,多次的推敲和調整,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我這些年參加了一些國家和市里面重大的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的項目和創作,所以也有一些感受。
我今年參加十四屆全國美展油畫作品《工人是天》的構思過程,就是經歷了這么一個反復的過程,這個作品的起源是去年為中共一大紀念館所畫的“星火燎原”的主題油畫作品,是給一大畫的主題性創作,他們一個創作工程。這個題材是反映我們黨成立之前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活動。
重大歷史題材油畫創作的開始和其他主題性油畫創作一樣,就是要深入生活,在歷史畫創作中很重要的要研究這段歷史的人物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徐紅梅(《人民日報》文藝部部務委員、高級編輯):上海海派藝術館的品牌展覽“江山.人民”學術邀請展,是文化生態格局中的一個亮點。我個人的體會,首先體現在海派藝術館的定位上。我覺得海派藝術館的定位特別好,就是立足大海派,錨定扛起海派文化大旗,打造海派文化高地,構建海派藝術高峰的目標,要打造海派藝術研究的前沿陣地,海派文脈傳承創新的高地,海派文化體驗多元腹地。在傳統海派文化滋養上,通過南北交融,東西碰撞,科技創新,依托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推動長三角地區藝術理念,在全國藝術界展現獨特地位和重要價值。在這種定位上的指導下,也是短短的幾年的時間呈現出非常豐富的一些藝術成果。這次的品牌展覽,無疑也是其中比較亮眼的一個呈現。
第二個就是這種具像化的過程還體現在海派藝術館開放式的發展理念上,也就是說它立足城市文化的定位,緊緊圍繞時代主題,凝練學術命題,邀請全國各地的名名家作名策展人,為藝術館的成長,為品牌展覽的塑造提供一種全鏈條,全要素的保障。此次展覽作者陣容強大,既體現出了海派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又具備全國性學術邀請展的高規格,和去年九月份舉辦的中國畫的學術邀請展相得益彰,兩個展覽一經展開就在業界引起關注。
第三個,這種具像化的過程體現在海派藝術館緊扣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緊跟時代的要求,這樣一種學術建設上。展覽不僅主題的設定緊扣了總書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述,還邀請了優秀的策展人,以確保有高度更有難度的這樣一個命題的主題展覽能夠得到完美的呈現。所以相信海派藝術館未來的發展,沿著這條大道將越走越寬廣,相信這一展覽品牌將越擦越亮,重磅嘉賓更多,活動規模更大,話題的熱點更聚焦,研討的內容更豐富。也相信上海的美術事業將隨著上海文化建設不斷實現全要素的升級,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為筑煉文化之魂,守護文化之根,護求文化之心,彰顯文化之力,深耕文化之美,注入更多的動能和活力,向世界遞出更多更美的文化名片。
展出現場
邵寧(《新民晚報》文化部新聞部主任):關于這個展覽,如果用三個詞來概括一下,應該是做到了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第二個也可以改為,為人民畫像。
上海現在官方公布的有26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中。接待觀眾3600萬人次,這個數字也是很大的,因為總共就2500萬人,很多觀眾來自全國各地的,甚至有外國的觀眾。如此豐富的展覽也是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一個表征。
美展熱和美術作品多,引起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文藝評論,應該如何在這中間發揮作用?文藝評論的現狀是什么樣的呢?現在國家對于文藝評論給予很高的重視,上海和全國都在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都撥出很多的經費來支持。不僅是各級的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了,同時像我們上海的文化發展基金會每年有文藝評論專項基金支持的,支持評協的工作,支持各大媒體文藝評論的版面。上海文聯下屬有《上海藝術評論》這樣的一個期刊,《文匯報》和《新民晚報》都有文藝評論的版面,在網絡新聞影響很大的《澎湃新聞》有持續十多年的藝術評論專欄頻道,澎湃新聞是比較專注于美術的,像《文匯報》《新民晚報》文藝評論版各種都有,電影、戲劇、音樂、舞蹈、美術都包括在里面的。
但是也要談一談我們中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現在文藝評論的問題,主要內外兩方面問題都存在,內在就是文藝評論的作品文章,有的質量還是一般的,有一些像觀后感一樣的,沒有深度,泛泛而談。
有人說藝術是人類靈魂的鏡子,那么文藝評論,我們一直說也是一面鏡子,它能夠照出藝術作品的優劣。將其的光彩放大,而要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文藝評論其實也是一劑良藥,藥是什么呢?比如不健康了,那么要吃藥。所以文藝創作需要一個批評。期待我們更多的文藝評論家們能夠寫出更有廣度、深度、高度和銳度的評論,能夠引領藝術發展,推動藝術創作的不斷前行。
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座談會與會者
(注:“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座談會由上海海派藝術館主辦,上海西區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參加座談會的還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藝術處處長徐莉婭,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金江波,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丁設,上海市美術館協會會長朱剛,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江梅,中華藝術宮副館長姜葛弢,上海西區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海派藝術館執行館長張建華,海派藝術館常務副館長陳屹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