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美兩國簽署歷史性兒童網絡安全協議
【中國綠發會訊】如今,智能手機幾乎無處不在,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幾乎所有人都隨時隨地接入網絡,面臨海量的在線信息和社交媒體的影響。雖然數字技術給生活帶來了便利,但與之而來的,是對在線世界的高度依賴、甚至是成癮、沉迷于虛擬世界,許多人已時時處處心心念念、幾乎到了“不可自拔”之境地。2024年10月11日,筆者所在的國際科學理事會數據委員會數據倫理工作組的一位專家分享了一則最新的立法動態,分享了最新的全球政策動態。為助力全球數據倫理治理、并供我國學者了解最新動態信息,編譯分享信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們參閱。
據英國政府2024年10月10日發布的消息,英國和美國正式簽署了首個關于在線安全的聯合聲明,旨在通過緊密合作,提升兒童在數字世界中的安全保障。這項協議由英國科技大臣彼得·凱爾與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共同簽署,被認為是“標志著兩國在應對網絡環境對青少年帶來的風險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圖片來源: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
新聞稿稱,此次聲明呼吁社交平臺加快行動,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保護兒童免受在線威脅。作為協議的一部分,英美兩國將成立一個聯合工作組,專門負責兒童網絡安全問題。鑒于智能手機在英國和美國青少年中的普及率接近100%,雙方計劃共享在安全技術方面的經驗,并推動平臺透明度的提高。此外,雙方還將研究新興技術(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兒童的潛在影響,確保這些技術在應用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安全因素。
該聯合聲明特別指出,目前關于社交媒體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仍缺乏足夠的研究和證據。新成立的工作組將致力于促進社交平臺更加透明,并考慮如何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為研究人員提供訪問社交媒體數據的機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數字世界帶來的影響和風險。這一合作不僅有助于提升對新興技術潛在危害的認知,還能確保安全技術在設計之初就得到充分考慮,進而為青少年打造更為安全的在線環境。
彼得·凱爾大臣在聲明中強調,盡管數字世界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和社交機會,但這些體驗必須在一個以安全為前提的環境中進行。他指出,與美國這樣的全球盟友合作至關重要,特別是美國作為許多科技巨頭的所在地,雙方的合作有助于實現更廣泛的在線安全目標。
吉娜·雷蒙多部長則表示,隨著美國和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兒童使用在線平臺進行學習和社交,潛在的網絡風險也在增加。她強調,英美兩國的合作將有助于加強對兒童隱私、安全和心理健康的保護,并進一步打擊針對青少年的網絡剝削行為。
新聞稿稱,兩國在確保技術帶來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求社交媒體公司承擔責任,提供安全的在線體驗,尤其是針對兒童的安全保障。根據英國政府當天發布的研究報告,英美兩國在“安全技術”領域表現突出,這些技術包括幫助平臺過濾有害內容、檢測并移除虛假廣告等,致力于為用戶打造更加安全的網絡環境。報告顯示,英國的安全技術產業規模僅次于美國,去年為英國經濟貢獻了超過6億英鎊。
英國的《在線安全法》已對在線平臺提出了明確的義務,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來保護兒童的安全,并主動應對最具危害性的非法內容和行為。英國政府表示,將與相關監管機構緊密合作,推動這一法律的快速實施,以確保更安全的網絡環境。彼得·凱爾大臣本周早些時候還與英國通信監管局(Ofcom)首席執行官梅蘭妮·道斯會面,了解該機構在推進《在線安全法》保護措施方面的最新進展。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在通過兒童在線健康和安全特別工作組,推動網絡空間中兒童健康、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各項舉措。聲明還強調了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表示將與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推廣聯合聲明的原則,推動制定通用解決方案,確保全球范圍內的兒童都能享受到更安全的在線體驗。
【筆者點評】
如何應對數字化時代對青少年心靈和行為的負面影響?中國古人曾說,“君子物物而不物于物”;這在當今這個信息投喂時代,的確是一記良言。技術——無論是智能手機、人工智能還是各種算法和推送,在設計之初,就把安全、健康考慮在內,尤其是要考慮對于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的影響。
這與“二不羈”的理念類似,即提醒人們在使用科技的過程中,時刻保持主動性,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二不羈”是一種練習方法,指的是在特定時間段內,例如兩小時內,完全放下手機,不觸碰、不查看、不去掛念。哪怕只是在短時間內放下手機,都有利于減少對于技術的依賴、回歸現實世界,重獲內心的自由。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個人注意力和時間的主動掌控,更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數字時代,這種方式對于成年人有益身心,對于兒童也是一種不錯的練習。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供讀者參考,不代表平臺觀點。)
參考資料: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first-uk-us-online-safety-agreement-pledges-closer-co-operation-to-keep-children-safe-online
編譯/王芊佳
審核/綠茵
排版/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