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精選70余張大畫幅攝影,攝影家曹建國為上海老城廂留下記錄
上海老城廂里凝聚著上海的歷史。老城廂里遍布彎曲交錯的街巷和弄堂,隨處可見斑駁的石庫門頭,內院外街繁復的雕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房間內部陳飾、街邊坐著擦皮鞋的老克勒、圍滿買湯包市民的老盛興……城廂市井之中,有厚重的人文歷史積淀和歷經滄桑的城市肌理。
10月10日,“上海老城廂——曹建國大畫幅攝影展”開幕式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舉行。展覽精選了大畫幅攝影家曹建國《老城廂市井》和《老城廂人家》兩大專題系列中的經典作品,通過“上海老城廂城市肌理的時空演進”“東北·福佑片區”“東南·喬家路片區”“西北·露香園片區”“西南·文廟片區” 5個版塊、70余張大畫幅攝影照片,呈現上海人共同的鄉愁。
記錄老城廂的歷史市井風貌
上海元代設縣,明代筑城,城墻以內謂之“城”,墻外人稠之處謂之“廂”。1843年上海開埠后,現代文明開始與這處江南水鄉產生碰撞,此地填浜筑路,路網幾經變化,形成了這片今天被上海人稱為“老城廂”的地方。這片土地是上海地域文化風貌特色的典型,也是清末民初以后海派傳統城市生活文化的聚集地。2022年,歷經30年的上海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宣布全面完成。地處城市核心的黃浦老城廂也匯入了歷史洪流。
基于對上海近代史及上海老縣城興衰的興趣,自2004年起,18年間,曹建國扛著8×10英寸大畫幅膠片照相機,幾乎將老城廂中所有的街巷、弄堂都轉了個遍,拍攝了數千張大畫幅底片,以此作為他對漸漸遠去的老城廂的一種充滿敬畏的告別方式。曹建國說:“這話聽起來似乎覺得有點沉重,老城廂畢竟伴隨著幾代上海人的生活,盡管它有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但現在真的要遠去了,心中還是難以割舍。”
曹建國介紹其攝影作品
這是一場“漫長的告別”。拍攝老城廂的過程中,曹建國查閱了大量史料,比對不同時期的上海縣城地圖,實地觀察片區特征,逐漸摸索出規律,規劃出“地標掃描”式的拍攝方案,逐塊、逐街、逐弄對老城廂街區風貌進行觀察,以選擇合適的點位進行拍攝。
原本的“城墻”被推倒,南北東西貫穿老城廂的兩條十字交叉主干道——河南南路與復興東路把這片老城廂區域分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板塊。從曹建國對拍攝點位所作的記錄中可以看到,他以河南南路、復興東路為縱橫軸構成四個象限,作為其拍攝地理空間上的規劃。由此,他深入每個象限,積年累月地進行拍攝創作。
2017年的四牌樓路·方浜中路口·四牌樓以北矗立著的牌坊、2008年的丹鳳路182弄弄堂口以西石庫門洞里幽深的弄堂、2009年的喬家路113號梓園后院的西式小樓、2006年西倉橋街141號宅院的吊腳陽臺……在老城廂即將消失的時候,曹建國用自己的視角和方式,保存了一批極具代表性和藝術收藏價值的影像資料。
對于曾經在老城廂生活成長的一代人,曹建國的照片清晰了他們的記憶。“我生于1960年代的老城廂,住在原舊校場路。1986年隨父母增配去浦東蘭村路,中間輾轉過許多地方。后來越來越懷念從前,2008年又重回老城廂,天天沒事周圍轉轉。如今很多地方都已消失,這些照片無比熟悉。”觀眾朱先生說。留下老城廂的歷史風貌,就記得住上海的鄉愁。
還原老城廂市井人家的生活狀態
老城廂的魅力不僅僅是建筑,還有生活在這里居民的喜怒哀樂。曹建國不僅僅拍攝老城廂的建筑,還關心著老城廂居民的生活。他深入到居戶家中,在他們搬遷前為他們留下與這個“舊家”最后的合影,為老城廂的居民們安排了一場極具紀念意義的“告別儀式”。
項發龍的父親早年從安徽來上海老城廂內的大富貴酒家學生意,當時就借住在離酒店不遠的夢花街86號。1953年項發龍出生在老城廂夢花街86號,畢業后被分配去崇明農場,1986年返城后又被分配到瑞金醫院。當時并沒有拿到單位分配住房的他只能和父母在夢花街86號“擠一擠”。1988年他和妻子李象波結婚,沒有房子,還是擠在86號把婚事辦了,結婚后兒子也出生在這里。2000年,他們全家搬到隔壁夢花街78弄3號底樓,第三代的孫女就出生于此。“至此,我們家三代人都出生在老城廂里。”“當時像我們這樣情況的人還很多。”與照片同時展示的,還有不少老城廂居民的口述故事。這些故事里的人生,似乎印證了他們留戀老城廂的理由。這里,“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第一次舉杯,頭一回戀愛”,都在這里。
曹建國在拍攝時,同步進行著相當扎實的調查、研究、采訪和筆錄。不少老城廂居民的家庭故事就這樣被他認真收錄到一條條的錄音和筆記之中,成為彌足珍貴的口述史資料。
邵玉堂手拿口琴,站在自己用木板搭成的小閣樓的木梯旁。他也是一家三代都出生在老城廂的上海人。他“愛好吹口琴,15歲就開始學吹口琴”,年輕時多次到電臺參加獨奏和合奏演出,退休后與一批老琴友們外出演出,樂此不疲。曹建國在老城廂人家中的方寸之地搭起臨時影棚,陌生人之間的隔閡在交流中消除,同時又重新建立起了那消散許久的儀式感。一對對老夫妻、中年夫婦,一家三口……曹建國在老城廂的屋子里拍下了一張張家庭照,屋子里的八仙桌,鑲花立柜,八喜盒、掛在墻上帶“福”的日歷都帶著時代感和煙火氣,空間不大,但他們親密、平和、松弛、禮貌……這些居民們的表情與姿態被莊重地凝固在了這些照片中,這些照片在為一個個家庭留下個體痕跡的同時,也記錄下了一個時代即將逝去的生活方式和歷史長河中屬于這片老城廂的集體記憶。
曹建國不愿這片上海人最早開辟的生存空間被歷史遺忘,他和許多念舊的上海人一樣,希望用大畫幅攝影這種客觀、冷靜、嚴肅,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深情,同時留給后人以思考和回憶。
照片拍好后,曹建國將成片一一沖洗出來,用相框裝裱好,拎著沉甸甸的袋子,挨家挨戶敲門,把這些照片送到曾經被拍攝的居民手里。觀眾們還能在展覽中看到記錄口述故事相關的手稿、視頻與拍攝花絮。有了這些圖像留存,“我在上海”,老城廂“也在”。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3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