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評論:95后獲4個博士,真才實學還是“假裝學術”?
當每一個環節的人都嚴格把關,對夸大造假行為追究到底,“注水者”才不敢肆無忌憚地隨意忽悠。
近日,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公布的95后研究員趙子健簡歷疑似翻車,引發輿論熱議。相關簡歷顯示,趙子健是藝術學、心理學、教育學等4個不同方向的博士,技術管理等兩個方向的博士后,同時還在20多個行業協會或社會組織兼職,橫跨化工、抗癌、航空、電子等多個領域。面對社會質疑,該研究院回應稱,已暫停與趙子健的聘任關系,并對其學歷學位開展核查。
目前,經初步核查,趙子健聲稱擁有的4個博士學位中,僅有一個獲得了中留服(即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另有兩個博士是通過在線課程獲得的,中留服并不認可。關于趙子健的社會兼職,目前中國抗癌協會方面已回應,趙子健在該協會會員名單中“查無此人”;中國心理學會方面表示,趙子健只是該協會的學生會員,并非簡歷中所說的會員;中國化工學會方也回應,趙子健曾申請過該協會學生會員,但沒有通過審核。
當前,涉事研究院的詳細核查仍在進行中,相關事實全貌還有待更完善的調查。但是,僅僅通過上述有限的信息,也不難看出:趙子健擁有的“學術buff疊滿”的簡歷,很可能是一份真實性有限、“含水量”頗高的人工“美顏作品”。其簡歷中羅列的諸多頭銜,不僅含金量存疑,還涉嫌以偷換概念、夸大造假等方式自我美化。
學術領域中,不乏類似善于給簡歷“注水”裝扮的“假裝學術者”。比起潛心治學的研究人員,他們似乎更像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和頭銜爭取者,熱衷于“碰瓷”各類學術會議,用看似光鮮的簡歷申請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的工作或項目。
這些沽名釣譽者往往存在同一種僥幸心態:他們堂而皇之地給自己加上各類虛假夸大的頭銜,如果忽悠成功,便可“借光”獲得真實的權威頭銜,借此“撬動”更多資源;即便在核查中被學術機構揪出問題,結果也大多是申請被拒絕而已,自己并無多大損失,此后還可以繼續四處“碰瓷”。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其履歷“注水”問題實在太過荒謬,或是因各種原因偶然受到輿論關注后,才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種“假裝學術”亂象,不僅有違學術公平,擠占了其他人才的就業或研究機會,還會助長浮躁虛假的不當風氣,對學術生態產生負面影響。而要解決這一亂象,強化學術審核和懲處機制,讓“注水者”不但無法輕易渾水摸魚,還要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是關鍵所在。
對研究機構和高校而言,針對申請者簡歷中羅列的內容,顯然不能“照單全收”,該核實的核實,該調查的調查,必須以常態化的嚴謹審核機制拒絕欺名盜世之人。對于社會熱議的“水博”亂象,有關部門可以探索推出更精細化、專業化的認證方式,更清晰地展示出相關學位的培養質量和成色,以便學術機構進行決策參考。對于一些學校的項目門檻低、培養質量存疑等現象,也有必要保持動態關注,必要時進行預警提醒。
此外,針對一些人即便忽悠不成也能“全身而退”的情況,也有必要完善學術誠信共享和失信懲處機制,倒逼“注水者”約束好自身行為,為虛假夸大之舉負責。比如,對于核查出簡歷造假、內容注水的情況,是否可以探索學術失信黑名單等制度,推動科研機構間的信息共享?這既能提高學術機構的審核效率,也能形成一定的震懾力,抬高“注水者”的違規成本。至于一些人“碰瓷”行業協會的情況,相關部門也不妨拓展更加公開透明的查詢和舉報渠道,防止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忽悠亂象,必要時對“碰瓷者”追究法律責任。
總之,欺世盜名者最怕的便是“認真”二字。當每一個環節的人都嚴格把關,對夸大造假行為追究到底,“注水者”才不敢肆無忌憚地隨意忽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