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軍村大田的振興樣本:打造少年紅軍文旅小鎮,吸引年輕人回村創業
大田鄉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青山綠水。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少年有志報神舟,一萬虎犢帶吳鉤。浴血閩贛銳無敵,長征路上顯身手。”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大田鄉的“中央少年紅軍文旅小鎮”內,游客和研學學生參觀到少年紅軍事跡主題展廳,總會不由自主朗讀由開國上將蕭華所作的這首詩。
中央少年紅軍文旅小鎮講解員、大田鄉團委副書記張筱蕾介紹,這首詩題為《憶少共國際師》,蕭華曾擔任少共國際師政委。在大田鄉,紅軍“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鋒師”和“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兩支由16-23歲“紅小鬼”組成的著名部隊,都曾在這里戰斗。
2024年10月9日,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走進大田鄉大田村,探尋紅色資源、森林特產等融合發展的密碼。
大田鄉建成“中央少年紅軍文旅小鎮”。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作為閩贛交界處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央蘇區之一,大田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紅色文化記憶。在第四次反“圍剿”期間,大田是泰寧縣最后一塊完整的紅色區域,彭德懷、劉伯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多次在這里戰斗生活,現留有紅軍橋、蘇維埃政府舊址等多處紅色舊址。
如今,在大田鄉,紅色文化得到保護、傳承,紅色教育、紅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村民們有錢了,又激勵更多年輕人回村創業,形成紅色鄉村文旅良性發展的大田樣本。
打造紅色文旅品牌
峨嵋峰南麓,群峰挺拔,山高林密,層巒疊嶂間,有著“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大田鄉坐落其中,自然風光旖旎。
走進大田鄉,踏上紅軍橋,一幅紅色文化和青山綠水交融的繁榮圖景緩緩展開。這座橋曾是大田青年離開家鄉參加紅軍的起點,如今在橋畔兩側,種植著大田鄉特色農業蓮子和竹筍,由村民承包經營,帶來實打實的經濟收益。
大田村紅軍橋。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穿過紅軍橋右轉,是一排大田老街庭院,由村民房屋改造而成,統一制作景觀墻,整齊而干凈。大田非遺傳習點坐落于此,展示走馬燈、蚯蚓燈兩項市級非遺項目,可供參觀者參觀、體驗及現場制作。
再往里走,一座由供銷社大樓煥新而來的紅色研學基地赫然眼前。一樓的鄉愁記憶館,將大田鄉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相融合,采用沉浸式體驗方式,帶領游客穿越時空,感受歷史溫度。
大田村整齊的村民老街庭院。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少年紅軍文旅小鎮”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少年紅軍展覽館,位于大田村村部,由蘇區少年先鋒隊主題展廳、少年紅軍事跡展廳兩部分構成。少年紅軍主題事跡展廳依托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公社禮堂建成,集中展示以閩贛革命根據地為主要戰場的兩支年輕隊伍——“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鋒師”和“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的革命事跡。
張筱蕾介紹,館內陳列的紅色物件,其中30多件是向全鄉百歲老人、老黨員、老干部征集而來。2017年10月,從大田村被三明市委黨史研究室列入“中央紅軍村”起,大田鄉黨委、政府就開始以紅色蘇區為底色,規劃整個村的發展。
泰寧縣瑞溪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樊樂江告訴澎湃新聞,大田鄉黨委、鄉政府創建了“少年紅軍文旅小鎮”特色品牌,以少年紅軍展覽館為中心,以中央紅軍村紅色記憶為主軸,建有游客綜合接待區、紅色革命文化展示區、紅軍農耕生產活動區、山地革命體驗區、紅色山林景觀游憩區。
少年紅軍展覽館設有少先隊員入隊宣誓墻。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少年紅軍文旅小鎮”于2021年7月正式開館運營,2024年1-9月已接待研學學生1.2萬人次、游客1.6萬人次,目前已經成為多所省內外學校課外實踐基地,榮獲“福建全省關心下一代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基地”“泰寧十大網紅打卡地”等稱號。
在此基礎上,大田鄉還進一步整合鄉村文旅資源,以鄉村游、生態游為補充,集產業發展、旅游觀光、團隊研學、農事體驗、非遺制作為一體,形成了大田獨特的“紅綠融合發展”,即紅色文化和青山綠水等自然資源的融合發展。
“跨村聯建”爭來發展機會
大田鄉還將紅色旅游與產業結合,建成筍制品交易中心、洋芋加工基地等項目,推進洋芋、筍竹等特色產業發展,并開發美味筍絲、洋芋粉絲、紅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伴手禮。
樊樂江介紹,景區內賣得最好的伴手禮是筍制品,是大田鄉三村聯建品牌,各村單就筍制品,年增收可達5萬元。
大田的伴手禮筍制品,是由大田鄉壘際村90后黨支部書記徐玉平帶頭聯建的項目之一。
1993年出生的徐玉平是土生土長的壘際村人,高中畢業后參軍。2016年,退伍后的徐玉平選擇回福建省發展,做過服飾企業網絡運營,后自主創業經營餐飲連鎖店,2021年10月,徐玉平放棄在福州經營的店鋪,選擇回大田鄉創業,擔任大田鄉壘際村黨支部書記。
大田鄉現有毛竹林5萬余畝,全鄉從事筍制品生產加工的有160余戶470余人,年產優質鮮筍6000余噸,產值可達1.5億元,被譽為“筍竹之鄉”。
位于大田村的泰寧閩筍交易市場。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立足于豐富的筍資源,大田鄉以大田村紅色文旅產業為主導,聯合帶動村財薄弱的村北斗村、壘際村兩個“兄弟村”,在大田鄉跨村聯建的基礎上,成立 “瑞田聯合黨總支”,三村“捆綁”爭取項目資金600余萬元,建起閩筍交易市場。
閩筍交易市場還與高等科研院校合作,培育筍竹兩用豐產竹林建設,盤活閑置資產,建設電烤筍房20座,建成集儲存、初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閩筍交易中心,帶動就業200余人,開發筍制品產品10余種,銷往上海、蘇浙、廣東一帶。
張筱蕾出生于1999年,在重慶讀完大學后回到家鄉大田鄉。她告訴澎湃新聞,如今像徐玉平一樣,放棄外地高薪工作、返回大田鄉創業的年輕人正越來越多,大田鄉團委現有團員兩百多人,返鄉后的年輕團員大都承包了村里的特色項目,比如黃桃、百香果等特色水果種植,以及洋芋粉絲等產品的加工,“現在鄉里的紅色品牌帶動了特色產業發展,很多年輕人愿意回來在傳承紅色精神的同時,為家鄉作貢獻”。
大田村一角。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每年來大田鄉的游客及研學團隊都在1萬人以上,切實帶動了鄉里餐飲業和民宿業的發展,同時也給村民提供了就業的渠道,村民口袋里的錢變多了,這也給了我們繼續發展紅色產業的信心。”樊樂江說,以后會繼續以紅色產業為基礎,努力打造鄉村文化,建設美麗大田。
紅色資源的巧妙激活,帶動了大田經濟的顯著飛躍,又激勵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在紅軍戰斗過的革命老區,大田鄉正在不斷續寫新故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