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柏格森試圖將被思想絕對壓抑且結構上無法接近的東西帶入哲學
【編者按】
《在時間中思考:柏格森哲學導論》一書挑選了柏格森的兩部著作《論意識的直接材料》與《物質與記憶》進行闡述,柏格森在這兩本著作中逐漸發展出了他與眾不同的時間概念,這個時間概念不是指的物理或科學時間,而是生命體的時間。本文摘自該書第三章第二節:《〈論意識的直接材料〉的第二章“意識形態的眾多性:關于綿延的觀點”》,澎湃新聞經浙江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
如果正如柏格森所說,感覺或強度不能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樣被識別、計算和比較,那么我們如何理解它們?由于它們不在空間中發生,它們如何或在哪里發生?如果這種體驗的主要特征是柏格森所說的“內部多樣性”,這意味著什么?它跟數字有關系嗎?或者甚至說數字的概念可以應用于它嗎?如果不是,我們如何理解這種多樣性?柏格森以對數字的反思開始了他的第二章。他將繼續展示,計數以被想象出來的空間視域為前提,而當我們測量時間時,我們從未真正離開過這個空間視域。
數羊
當牧羊人數羊時會發生什么?為了計數,牧羊人忽略了他或她可能非常熟悉的個別動物的特定特征,并認為所有的羊都是相同的。動物成為等價的單位,可以累積形成一個總和,而不是有血有肉的生物。牧羊人將這些單元置于一個想象的空間中。因為要計數,當牧羊人從一個動物單元轉移到另一個單元時,就必須記住已經數完的羊。柏格森通過對計數的分析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我們在空間中計數,而不是在時間中計數。數的概念意味著空間中的并置。為了使數字隨著計數而增長,必須保留已經計算過的單元的連續圖像或表象,因此我將它們與在腦海中喚起的每個新單元并列。并列發生在空間中。即使我們認為在計算時間,實際上也是在描繪空間中的單位。
如果我們通過連續考慮不同的項而得到一個和,那么當我們轉移到下一項時,這些項中的每一項都必須保留,而且可以說,它等待與其他項相加:如果它只是綿延的一瞬間,它將如何等待?如果我們不在空間中定位它,它將在哪里等待?我們不由自主地將我們計算的每個瞬間固定在空間中的一個點上。因為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抽象單元才能形成一個總和。任何清晰的數字概念都意味著空間的一個愿景。換言之,計數需要并列,并列意味著同時存在,而同時存在又以空間為前提。
再一次處理差異
1.清晰與混雜的多樣性。柏格森區分了兩種多樣性。一種多樣性可以通過數字和計數來計算,而且屬于空間中的物體世界。他稱這為清晰的多樣性(distinct multiplicity)。另一種多樣性以內在情感狀態為主要特征,被稱為混雜的多樣性(confused multiplicity),因為它的所有元素融合在一起?;祀s的多樣性與空間或數量無關,而與發生時間的激進力量有關,正如我們將看到的“純粹綿延”。
2.直接意識和反思意識。柏格森還區分了兩種意識。第一個為直接意識(immediate consciousness),指的是某個事物對我們直接造成的感覺,發生的時間在我們停下來并思考這個物體、嘗試與其他人交流或以任何方式來象征性地展現這個事物之前。第二種意識是反思意識(reflective consciousness),涉及思考并暗示使用一些工具,這些工具使我們能夠思考和了解事物,包括語言、邏輯、數學和其他的符號或表象方式。反思意識將經驗客觀化。它以與思考空間中的物體相同的那種方式來思考它們。
3.時間和綿延。反思意識和直接意識各自暗示了一個不同的時間概念。正如我們剛剛在上面引用的計數例子中看到的那樣,反思意識根據空間來思考時間。
現在,讓我們注意,當我們談到時間時,通常會想到一個同質的環境,意識的多個事件或事實在這種環境中排列在一起, 好像在空間中一樣并列, 并成功地形成了一種清晰的多樣性。
因此,我們習慣稱之為“時間”的那個事物,實際上就是空間的等價物。然而,直接意識并不將時間視為空間。它將其體驗為真實綿延?!墩撘庾R的直接材料》的要點是向我們引入真實綿延的概念,我們只能通過內在狀態,即通過直接的或純定性的經驗來接近它。綿延將涉及一個完全獨立于空間的時間概念。
直覺
如果說柏格森的思想是一種直覺哲學,“與認知或理解完全不同,與發生在文字和數字中的思維截然不同”,這不僅僅如伯特蘭·羅素暗示的那樣,與嚴謹的理解相比,這位法國哲學家更喜歡模糊或詩意的思考。也因為探究的主題是綿延,一種完全獨立于空間的時間概念,因此綿延是反思性意識完全不可能接觸到的。
認知思考將物體在空間中展現——這是所有形式的符號展現所做的——這就是為什么它不能思考綿延,而只能思考時間。綿延只能是“活著的”(be lived),或者正如后結構主義者經常說的,綿延只能被“寫出來”。這就是柏格森試圖做的:將被思想絕對壓抑而且在結構上無法接近的東西帶入哲學意識,這個東西就是轉化時間的全新力量(the radical force of the time of becoming)。在這個意義上,柏格森預示了他是對現象學進行批判的解構主義哲學家。既然思考意味著在場(presence),那么我們如何思考對在場的批判——除了將它寫出來?柏格森的寫作策略是什么?他一直在使用這些相同的策略:多重價值期望的場景的展現預測他最終將使用的理念,在我們用語言來表述這些理念之前,讓我們有時間去感受它們或具體地體驗它們。為此,柏格森提供了多個思想實驗,力圖激發讀者的直覺,這種直覺無法通過概念進行語言上的論述。
因此,我們將要求意識把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并通過積極的抽象努力,再次成為自己。我們于是向意識提出這個問題:意識狀態的眾多性和一個數目內各單位的眾多性,二者之間難道有絲毫相似的地方嗎?真正的綿延難道跟空間有任何關系嗎?別的不說,我們對于數目觀念的分析就不可能不使我們懷疑這個類比。因為在一方面,如果時間正如反思意識對它的展現那樣是一種媒介,而我們的意識狀態在這種媒介里構成了清晰的一個接一個的系列,就使得我們可以計算這些意識形態。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關于數的概念終于把一切可直接被計算的東西散布在空間,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成立的:倘若我們把時間解釋為一種媒介并在其中區別東西和計算東西,則時間不是別的東西,而只是空間而已。
直覺不是一件可馬虎的事情。它涉及“大量的抽象努力”。事實上,正如柏格森所寫的,直覺執行了一種最為簡約(cuts to the bone)的評論操作。正如德勒茲所指出的,它意味著方法。
同質性或異質性
對于自反意識來說,時間僅僅是一個空間,而空間是一個同質的環境或介質,已與任何內容分離。然而,柏格森的“直接體驗”是從一種完全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開始展開論證的?!埃ǜ鞣N直接體驗)在性質上的差異實際上無處不在……異質性……構成了我們經驗的基礎?!本椭苯右庾R而言,它所給予的不是(如在康德哲學中)為了表現事物表象的空的統一領域。它是一個完整的、異質的真實。在直接意識中,對性質差異的知覺是獨特而具體的。我們對性質的體驗每次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從來沒有兩次完全相同的感受!
事實上,柏格森甚至提出:同質空間或時間即空間的概念,“似乎依賴于對構成我們經驗基礎的這種異質性做出的一種應對”??臻g仿佛是一種抵御時間的激進力量的防御機制!不管我們怎么稱呼它們(從意識和無意識的角度來思考這些是有吸引力的),柏格森寫道:“我們知道兩個完全不同的現實。一種是異質的,是多個可感知性質的領域。另一種是同質的, 也就是空間。人類的智力可以嚴格地思考空間,讓我們在空間中可以明確區分多個物體,我們還可以計算和抽象,甚至可以明確說出來?!?/p>
我們憑什么說時間就是空間呢?這一步論證很重要。柏格森認為,任何同質的環境甚至是時間都應該被視為空間。這是因為它意味著性質的多樣性已經缺乏到了一種可被認為是同質的程度。因此,如果將時間視為一種同質環境(意識狀態似乎在其中展開),則意味著同時性,而且在這個程度上拒絕將綿延視為時間的向前流動。
柏格森認為,傳統的時間概念是一個“混賬概念”,它源于空間概念侵入純意識領域,這將使時間概念被還原成空間概念。一旦我們開始思考和說話,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退回空間框架中?!耙圆淮_定的、同質環境的形式存在著的少見,僅僅是困擾反思意識的空間概念的幻影?!笨臻g概念是西方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無意識預設。這是《論意識的直接材料》的主旨。
那么,外部事物與內部狀態之間的根本區別在于,外部事物彼此是有界限的,因為它們隱含地并列在一個理想空間中。然而,內部狀態沒有這樣的邊界。即使當它們在陸續出現的時候,它們溢出進入對方,相互滲透。柏格森得出以下純粹或真實綿延的定義,即沒有被空間的同質性的暗中(surreptitious)污染破壞的綿延:“當我們的自我讓其自身存活的時候,當它放棄對現在狀態與之前的狀態進行區分時,純粹綿延就是我們的意識的各個內在狀態陸續出現所采取的形式?!?/p>
矛盾的是,為了思考綿延的時間性,我們必須首先應放棄區分“過去”概念和“現在”概念,以便構想時間綜合本身。
從舞蹈到音樂:旋律
綿延意味著一種不同于過去——現在——未來的線性敘事的時間綜合模式。它涉及記憶的一種時間綜合,將時間維度就像在旋律中那樣編織在一起。旋律暗示了某種組織模式,是綿延的一個形象。對一種旋律的識別意味著時間綜合的行為。樂曲以一種完全獨特的方式將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系在一起。
難道我們不能說,如果這些音符彼此互換,我們仍然認為它們好像在彼此的內部,它們的合奏就像一個生命體,其各部分雖然不同,但通過集合在一起的效果相互滲透?證據是,我們可以通過將旋律的一個音符演奏的時間加長,使原來的節奏被破壞。避免我們犯錯的不是這個音符夸張的長度,而是整個樂句帶來的質的變化。因此,人們可以將陸續出現不加區分地設想為一種相互滲透、一種團結、各種元素的密切組織,其中每個元素都體現了整體的特征,與整體無法區分,而且除了抽象思想之外,別的東西都不能使它本身與整體分離。
旋律是混雜的多樣性的形狀,也是綿延的形狀。我們正在探討性質的陸續出現與感覺的細微差別,只是一種“沒有區別的陸續出現?!备鱾€元素在一種特殊的聯合中彼此重疊和相互滲透。柏格森的觀點是,一種陸續出現的次序觀念本身就意味著空間定位。“如果一個人在陸續出現中建立一個次序,這就意味著他將‘陸續出現’變成了‘同時存在’(succession becomes simultaneous),并將其自身投射到空間中?!?/p>
音樂語句(musical phrase)的隱喻傳達了與綿延體驗相關的整體(ensemble)概念以及異質性多樣性的概念,而“異質性多樣性”即一種沒有同質性的多樣性,其中狀態或感受相互重疊或相互滲透,而不會被組織成一種清晰的連續出現。最終,這種相互滲透將根據在綿延的時間綜合得到闡釋。這時舞蹈藝術已經讓位于樂句,因為柏格森現在想要喚起純粹的精神綜合體的運動。他邀請我們去思考不在空間中發生的運動。
流星
柏格森談及的“沒有在空間中發生的運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柏格森所說的“真實的運動”(real movement)或“可動性(mobility)”,這是與發生運動的空間截然不同的事情。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突然看見一顆流星的時候所產生的體驗:
在這種極端迅速的運動里,你能自然地、本能地辨別兩種東西:一種是流星所經過的空間,流星的運動軌跡像一條發亮的線,一種是對于運動或可動性的絕對不可分割的感覺。……簡言之,關于運動要辨別兩種因素:所經過的空間以及運動體經過空間的運動、運動體的先后位置以及對于這些位置的綜合。第一種因素是一種同質的數量,第二種因素只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中,它是……一種性質或是一種強度。
流星的例子體現了柏格森所描繪的兩種因素之間的區別。在這里,運動所穿越的空間很大,但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我們對流星實際運動的感覺幾乎是瞬時的。盡管運動的距離可以在空間中測量——我們可以確定流星運動軌跡的連續位置——但可動性本身只能被視為強度。它是對運動體所經過的各個位置的綜合??蓜有圆皇且粋€事物,而是一種行動。可動性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被劃分為不同單元、被計數或映射到空間中。流星是綿延的另一個圖示(figure),被理解為時間綜合的一種行動,這種行動由意識執行,或像意識那樣執行。這種綜合需要記憶。但柏格森在這里想強調的一點是,記憶不像幻燈機那樣行動,幻燈機將每一個過去的瞬間區分開并逐個放映,而記憶是電影式的(cinematic),記憶進行了一次時間的綜合。與科學語言相關的問題在于,它將時間和運動分割成各個孤立的位置,就像幻燈機所做的那樣??茖W消除了經驗的性質特征。它忽視了綿延(即時間的性質因素)以及可動性(即運動的性質元素)。
語言問題
回到我們正在探討的差異。獨特的多樣性與空間中可以計數的物體有關。與內部性(interiority)和綿延有關的混雜多樣性是一種時間多樣性,與時間綜合的操作相關。它與數字無關。為什么我們很難區別兩者?柏格森解釋說,這是因為語言經?;煜齼烧?。因此這個問題與空間本身關系不大,而在于我們對空間的象征性表現以及這種象征性表現(通過將隱含的同質性框架強加在我們所有的思想概念上)污染我們的思想概念的方式。
因此,時間和綿延之間的差異并不完全是兩個概念之間的差異,更準確地說,時間作為“純粹綿延”,是我們直接體驗的概念。時間是純粹綿延的符號意象(symbolic image)。在反思意識中,時間代表著綿延,當我們思考和談論時間時,綿延就轉化成時間。實際上,我們幾乎總是陷入象征表象的模式。這阻礙了我們獲得對真實綿延的直覺知識和有著奇特性質的異質世界的更豐富的體驗。
我們的外在世界也可以說是社會生活比個人的內在體驗對我們來說更為重要。我們本能地傾向于將感覺固化以便用語言來表達。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們才會混淆二者,兩者中前者是感覺本身,它永遠處于一種持續生成的模式中(in a perpetual mode of becoming),后者則是永恒的外部客體。最重要的是我們混淆了感覺與表達感覺的詞語兩者。自我的綿延本來瞬息萬變,但當它有意將自己投射到同質空間中而得到自身的固定時,我們的印象本來是不斷變化著的,但這些印象卻由于將自身包裹在作為其原因的外在客體周圍,所以這些印象因此得到了其準確的形狀和凝固性。
最重要的是,語言使我們與直接經驗疏遠。語言在我們直接體驗為混雜的多樣性上強加了一種清晰的多樣性的視域。它將我們的經驗劃分為文字指代的對象。詞的存在是因為它們的可重復性(iterability),這意味著當語言將名稱附加到我們的體驗中時,會穩定或固定我們的體驗。柏格森繼續表明,語言簡化和減少了體驗,消除了印象的流動性、細微差別、復雜性和性質的豐富性。在這個意義上,柏格森對語言的批判與他已經做出的“對數字的批判”是類似的。正是同一個詞可重復使用的這一事實(即普通語言的總體結構特征),才是真正有問題的。因為這(同一個詞可重復使用的這一事實)與定性經驗的顯著的、具體的獨特性有著根本矛盾。
《在時間中思考:柏格森哲學導論》,[美]蘇珊·格拉克著,馮翔、孫小淳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