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稿 | “土特產”變成“香餑餑”,打造鄉村千萬產業鏈
“土特產”一般而言地方特色濃郁、品質上乘,不僅能夠充當一個地方的名片,還能形成產業鏈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
新疆和田核桃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農產品區域品牌本身代表著一批從品種、品質到文化都非常優秀的“土特產”,挖掘和開發土特產不僅能推動鄉村產業升級、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還有助于增強鄉村文化發展軟實力。
那各省都有哪些土特產?圍繞這些土特產又建立了哪些品牌?
“土特產”大梳理
(1)總書記關心的“土特產”
總書記在指導鄉村振興工作時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
茂名荔枝、延安蘋果、柳州螺螄粉、中益黃精、大同黃花、柞水木耳、貴陽牛肉粉等等都是總書記關心的土特產。近幾年總書記到各地調研,重點關注當地土特產,成了“最強帶貨員”。
在柞水,總書記稱贊“小木耳大產業”,“電商不僅可以幫助群眾脫貧,而且還能助推鄉村振興大有可為”。自此,一體化全產業鏈的木耳產業發展體系快速構建起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在菏澤,總書記考察了堯舜牡丹產業園,對菏澤發展牡丹產業、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情況進行了具體了解。目前菏澤牡丹產業由觀賞拓展至食用、藥用、保健等多個領域。
在武夷山,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近年來,越來越多“茶科技”成為激活武夷萬重茶山的“新密碼”。
來自鄉野田間的“土特產”,正成長為一個個大產業。
2023年4月11日總書記到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考察調研
(2)各省持續發力,做好“土特產”文章
在總書記指導下,各省正在積極圍繞土特產寫好“大文章”。
2023年,浙江發布省級名優“土特產”200個,包括西湖龍井、蕭山白對蝦、余姚葡萄等,圍繞土特產累計建成92條單條產值超10億元農業全產業鏈、7條單條產值超百億元農業全產業鏈。今年浙江準備再培育10條以上“土特產”全產業鏈,將全產業鏈產值提高到3000億元。
今年三月份,浙江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落實資金9473萬元,全面支持開展省級鄉村“土特產”精品培育試點工作。
2024年5月,山東發布了第三批“好品山東”品牌名單,有99個優秀品牌入選,包括文登花餑餑、嶗山可樂、博山琉璃、無棣貝瓷、微山湖大閘蟹等。這些品牌都是當地的土特產,出現時間早,凝聚了當地傳統人文特色,廣受市場好評。
自2022年3月發布第一批名單以來,山東目前已發布了三批、共計427個“好品山東”品牌。首批223家“好品山東”品牌企業全年凈利潤總量超千億元,品牌價值達到4.5萬億元。
2023年10月,內蒙古發布了《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重點優勢土特產全產業鏈培育實施方案(2023-2025年)》,為做好“土特產”文章提供政策指導。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重點培育5大類18種土特產,包括雜糧類(燕麥、蕎麥、藜麥)、中藥材類(蓯蓉、鎖陽、黃芪)、果蔬類(黃柿子、華萊士瓜)、養殖類(駱駝、馬、鹿)、地方特色乳制品(奶皮子、嚼克、酸馬奶、楚拉、畢希拉格、奶干、奶豆腐)。
2025年,內蒙古首選的18種土特產產值預計達到268.5億元。
內蒙古土特產五原黃柿子
(3)“新”土特產正強勢崛起
2023年底上演的一場“農業大摸底”,讓不少“新”土特產浮出水面。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總結,“新”土特產是傳統土特產的延伸與發展,在具備傳統土特產基本內涵的同時,也呈現了一些新特點。一是突破了傳統產地的限制,二是更多地應用新型組織模式,三是產品路線向高端化發展,四是科技含量更足。
四川省的魚子醬、甘肅的南美對蝦、新疆的三文魚、山西的大閘蟹、安徽鵝肝...這些都是“新土特產”的典型例子,給消費者一種空間交錯、品牌高端、方便快捷的感受。
具體來看,以安徽鵝肝為例,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是中國最大的法式鵝肝生產基地,這里聚集了140多家鵝肝生產企業,每年生產的鵝肥肝在5000噸以上,占了國內鵝肝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整個霍邱每年光是朗德鵝(生產鵝肥肝專門的法國鵝品種)的屠宰量就超過500萬只。除了鵝肝之外,鵝肉等副產品的產量有22500噸以上,這些加起來每年的產值能達到20億元。
“一只鵝”,成了霍邱縣農民創造出的一個大產業,也成了霍邱真正拿得出手的“新”土特產、“洋”土特產。
四川魚子醬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有關負責人稱“土特產”是農特產品及加工產品中已經形成品牌的產品。品牌不僅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還能形成穩定的產業,提高農民的收入。
土特產不論是“創新”還是“傳統”,都成了“香餑餑”。為了發掘其中的價值,全國各地又是怎么圍繞土特產發展產業的呢?
土特產背后的千萬元產業鏈
如今的土特產,不僅承載著無法割舍的鄉愁,而且搭建起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形成了地方產業鏈和特色品牌。
(1)加強文化傳播
在浙江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高達30億元的仙居楊梅入選浙江省級鄉村“土特產”精品培育試點。仙居縣楊梅種植面積目前已達14.5萬畝,產量達12萬噸,鮮果產值11.2億元。
“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實行“梅-茶-雞-蜂”種養模式,大大增加了仙居楊梅品牌的文化底蘊,讓楊梅這個土特產不再“土”。
目前,仙居縣圍繞楊梅建立了現代化大產業,全產業鏈年產值已達40億元,惠及農戶3.3萬戶、10萬余人,促進相關農戶增收3.52萬元。
當地有步路、橫溪片區兩大楊梅加工組團,可以打造仙居楊梅品牌衍生品。目前已建成5條楊梅加工生產線,預計到明年楊梅加工產能將提高0.35萬噸,年產值將達到1億元以上。
黑龍江蔓越莓
今年1月,“南方小土豆勇闖爾濱”帶火了哈爾濱當地的文旅市場,讓哈爾濱成為繼淄博之后的另一個網紅城市。為答謝東北“老鐵”的熱情好客和暖心守護,廣西送去11車、189噸砂糖橘,黑龍江回贈了10萬盒蔓越莓。
黑龍江蔓越莓產自撫遠市,作為當地的“新土特產”,2014年北美地區引入,如今種植面積已發展到4200畝,產量有3000噸左右,成為目前全國乃至亞洲面積最大的蔓越莓種植基地。
(2)延伸產業鏈條
貴州畢節市有悠久的天麻種植歷史,大方縣更是被稱為“中國天麻之鄉”。該縣的天麻在明朝時期就是進貢皇室的珍品,擁有600多年的進貢歷史,現在既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又建立了區域公用品牌。
畢節天麻種植規模已達25.6萬畝,2023年天麻產量約5萬噸,2024年預計7萬噸,產值將達30億元。畢節圍繞這個土特產建立了完善的產業鏈,有574個50畝以上規模化的基地,2家天麻全產業鏈發展企業,還有5個現代化產地加工基地正在建設中。
大方縣九龍天麻公司將天麻制作成天麻酒首次出口俄羅斯,就同當地企業簽訂了1000萬元的訂單,在國際市場上,土特產儼然變成了“搶手貨”。
江西宜豐是“中國竹鄉”,毛竹林面積達87.2萬畝,活立竹蓄積量1.19億根,居全國第三、江西省第一,各種竹制品是宜豐當地的土特產。
在品牌出海的趨勢下,宜豐當地的竹加工制品也加快了出海的節奏。借助跨境電商平臺,當地8家開通跨境電商業務的企業,上半年實現出口達150萬美元,竹制品銷往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大型商超,擁有“無縫接長”國際專利技術的“安竹”品牌2023年在日本做出了4300萬元的銷售業績。
在竹制品代替木材、塑料和鋼材的市場需求下,全縣目前擁有規模以上竹企業27家,生產竹車廂底板、竹木制衣架、廚房用具等宜豐土特產,帶動竹農平均每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實現了土特產帶動農戶增收、品牌出海的目標。
(3)搭上電商快車
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的土特產有核桃、紅棗、石榴等。受當地環境影響,墨玉縣的核桃皮薄、肉美、產量大,目前該縣核桃種植面積達44.56萬畝,2023年核桃總產量8.9萬噸。
新疆自由落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當地成立了合作社,注冊了“蜜之番”、“古力巴戈”等品牌,在線上銷售葡萄干、和田大棗、核桃等110多種土特產。
依托當地農產品自身優勢,公司產品上線后短時間便受到了廣泛關注,從2023年12月1日起,公司每天銷售額在30萬—40萬元。公司每年銷售紅棗、核桃等農產品3萬噸以上,受益農戶1300戶左右。
新疆海鮮
自從日本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大家開始擔心以后能否繼續食用海鮮產品。新疆站了出來,并向大家展示當地的“新土特產”——三文魚、海鱸魚、澳洲淡水龍蝦等海鮮。
據《新疆電子商務發展研究報告(2023)》統計數據,2023年新疆地產水產品網絡零售額實現3.95億元,同比增長106.26%。對蝦、三文魚、螃蟹網絡零售額排名前三,分別是1.68億元、0.56億元、0.46億元。
新疆的“新土特產”抓住契機,依靠電商平臺成為新晉“網紅”,讓尼勒克縣喀拉蘇鄉近200名農牧民成功轉型為新漁民,每年都能收到分紅。
結語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圍繞土特產建立區域品牌、打造產業鏈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
正如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作為老百姓改善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特色農產品,發展初始階段一定是以優質高價來作為鄉村振興的最強動力,繼而帶動更多優質生產者參與其中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土特產”不僅僅是一種農產品或加工制品,其背后還有各種不同的產業和文化。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土特產作為一張名片,將會帶動各地特色鄉土文旅全面發展,讓產業鏈更完善,農民生活更富足。
參考資料:
[1] 山東宣傳:“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IP的價值和勢頭
[2] 人民日報評論: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鄉土特色品牌 | 人民時評
[3] 中國鄉村振興:電商布局 家鄉土特產變“搶手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