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產業援藏模式研究⑤因地制宜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編者的話】
今年是對口援藏30周年。近期,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走進上海對口支援的日喀則市五縣進行深入調研。澎湃新聞將陸續刊發《上海產業援藏模式研究》系列報道,從援受雙方角度系統闡述滬藏兩地在產業合作方面的雙向賦能。
本文是系列調研的第五篇,聚焦日喀則市薩迦縣因地制宜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
位于薩迦縣扯休鄉的高原藜麥種植基地。本文所有圖片均由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聯絡組提供。
薩迦縣位于日喀則市西南部150公里處,地勢以高山、谷地為主,全縣耕地面積11.4萬畝、草場面積645萬畝,是個典型的半農半牧地區。
近兩年來,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薩迦聯絡小組(以下簡稱援藏薩迦小組)的推動下,起源南美洲的藜麥正在進行產業化推廣、滬產藏紅花高原引種取得初步成功、日喀則4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項目啟動建設。
近期,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實地調研薩迦縣,見證了薩迦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并在高原特色種業、天文觀測和科普教育等領域逐漸開花結果的進程。
從2500畝到1萬畝,高原藜麥產業誕生記
海拔4000米的薩迦縣扯休鄉是藜麥試種區域。2023年9月,種植藜麥的2500畝地迎來了第一次豐收,共有近100萬斤的藜麥被回收加工后,運往內地市場進行二次加工和包裝銷售。
藜麥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是藜屬植物的一種,有耐旱、耐鹽、耐低溫的特點,天然適合高原環境。目前,全球已經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始了藜麥引種試驗。我國的云南、內蒙古、甘肅等地的藜麥種植已成規模。
在西藏地區大規模試種,是頭一回。可以說,西藏海拔高、干旱低溫及強紫外線照射的特性,正好符合藜麥的生長需要。援藏薩迦小組成員、薩迦縣發改委副主任解淋介紹道,“藜麥能夠在鹽堿戈壁荒灘等邊際土地上種植,而且不與西藏傳統農作物的青稞爭土地,相當于有效增加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
生長在高原的藜麥。
在援藏薩迦小組的對接下,2023年4月,薩迦縣、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簽訂了“薩迦縣高原藜麥種業創新與產業化示范推廣項目”框架協議,共同推進藜麥種業創新與產業化項目合作。2023年9月,藜麥試種成功,畝產達400斤,當地收獲高品質藜麥80多萬斤,優質種子2萬斤。
這其中,既體現了各方試種藜麥的決心,也離不開上海援藏干部高效、務實的作風。“我們是三月份帶著合作方去選地的,四月底大家簽的合同。當年就試種成功,結果非常鼓舞人心。”解淋告訴澎湃研究所研究員。
今年,扯休鄉的藜麥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1萬畝,當地農戶及合作社紛紛參與其中。中藜高科采取訂單式種植模式,并給當地提供技術和種子,待豐收時進行原糧回收、加工、物流和包裝銷售。中藜高科負責人單立明說:“這里現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藜麥種植基地,生長環境遠離污染,出產的藜麥品質更加優良。我們會以打造頂級藜麥品牌為目標,推動當地藜麥產業發展”。
薩迦縣當地農戶迎來藜麥豐收。
種植過程中,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要負責50種藜麥的品種選育。援藏薩迦小組副組長、薩迦縣副縣長繆彬斌解釋說:“藜麥的品種很多,變異性也很強,因此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因為是第一次在西藏試種,究竟是哪些品種更適合,一開始大家都不太清楚,這其中的技術攻關和保障主要是依托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韓斌院士團隊。”
在營養價值方面,藜麥具有高蛋白、高膳食纖維、低熱量的特點;在經濟效益方面,藜麥比青稞更具優勢。在日喀則,藜麥的田間收購價在10元/斤上下,是青稞的四到五倍。因此,利用當地的邊際土地種植藜麥,既能發揮生態效益,又能助力當地農戶增收。
據扯休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楚波介紹,當地農戶增收主要有以下途徑:農戶通過土地規范化流轉,獲得流轉收入;在藜麥日常種植過程中,可以從事耕地、播種、除草、田間管理、收割等工作,獲得勞動收入;未來,農戶還可以在當地投資建設的藜麥工廠上班,深度參與藜麥的深加工環節,逐步向產業工人過渡,完成職業轉型。
藜麥加工生產車間。
藜麥成品包裝上市。
來自扯休鄉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藜麥種植產業共計給當地帶來增收約170萬元,其中土地流轉費近80萬元、當地群眾工資增收40萬余元、當地合作社農機設備出租增收約50萬元。“這只是去年試種2500畝帶來的增收,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萬畝,相信帶動地方增收將會更加可觀。”楚波補充道。
得益于援藏薩迦小組引進的藜麥項目,當地種植業有了新開端,通過種藜麥,當地農戶實現了穩定的增收,一條完整的藜麥產業鏈也正在蓄勢待發。
繆彬斌介紹,到2025年,薩迦將力爭推廣種植藜麥2萬畝。下一步,援藏薩迦小組將繼續投入建設配套的藜麥生產園區新建項目,實現原糧及精深加工產品的產業化目標。
科技賦能讓藏紅花姓“藏”,努力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人們習稱的藏紅花,就是中國藥典收載的番紅花或者西紅花。
番紅花原產于地中海地區、小亞細亞和伊朗,最早由希臘人工栽培,也是一種常見的香料和染料。在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的記載。2020版《中國藥典》上有:“西紅花來源于鳶尾科植物番紅花Crocus sativus L.的干燥柱頭”。
晚清時,在中國西藏就已經不再規模化出產藏紅花。此后,西藏主要是藏紅花的集散地,不論產自哪里的藏紅花,都要經乃堆拉山口等口岸帶入西藏,再以西藏為集散地傳入中原,故而得名“藏紅花”。如何讓西藏規模化出產藏紅花,讓藏紅花真正姓“藏”,是幾批次援藏干部們為之接續奮斗的心愿。
2023年,援藏薩迦小組引入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簡稱“上藥藥材”)開展合作,在薩迦縣設立藏紅花高原引種試驗基地,打造“匯愛薩迦?藏紅花種植項目”。
“匯愛薩迦?藏紅花種植項目”高原引種試驗基地。
上藥藥材位于上海崇明島的生產基地是國內最主要的藏紅花產區。在長達45年的實踐積累下,上藥藥材對于藏紅花的培植和生產,已自成一套體系,其種球復壯技術也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些都構成了滬產藏紅花高原引種的技術“底氣”。
據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特藥部副總經理裴衛忠介紹,第一批滬產藏紅花球莖已在薩迦基地經歷了栽種、開花、采摘等各個階段,并成功孕育出了第一代子球莖,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植物生長循環,目前正在進行第二年的種植。
“我們會在9月把藏紅花的球莖栽種下去,到10月就可以開始采摘花絲了。再到次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期間,把藏紅花球莖從土里挖出來,放進少光、陰涼、通風的室內儲存,等待新的子代球莖生長。”裴衛忠預計第二輪藏紅花的種植周期。
“匯愛薩迦?藏紅花種植項目”種植實景。
藏紅花到了采摘花絲的收獲季節。
與藜麥對環境的高適應性不同,藏紅花本身就屬于要精耕細作的高附加值作物,其對溫度、濕度、土壤、養分等因素都非常敏感。高原地區的氣候條件和低海拔地區又截然不同,因此,稍有不慎,都會影響藏紅花的開花結果。
裴衛忠指出,在上海崇明、伊朗等地的藏紅花種植方法,就不能照搬硬套放在高原直接使用。比如,在崇明基地使用的是無水無土的開花模式,在薩迦基地,則是將球莖種在土壤中開花。考慮到高海拔地區土壤肥力欠缺等因素,此次引種所用的土壤也是上藥藥材特別配置的。
第一批子代球莖的成功孕育,意味著滬產藏紅花高原引種取得初步成功,在培育和運用新質生產力,探索符合西藏當地情況的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方案上,走出了關鍵一步。
這背后,既有上海援藏干部的前后接續和上下奔走,也離不開上藥藥材科研團隊的持續攻關。在過去一年里,包括裴衛忠在內的上藥藥材科研團隊,先后6次赴藏開展工作,全面了解溫室建設情況、溫度控制系統、水肥灌溉系統和季節氣候、種植時節等,圍繞種植技術、植物特點、生長周期、技術改造、大棚溫濕度調控、肥水管理、開花后花絲采摘和加工、下一代子球莖培育等各環節做跟蹤指導。
裴衛忠(左一)在試驗基地做技術指導。
可以說,這片面積約6畝的引種試驗田正在為種植歷史悠久的薩迦縣帶來新的可能性。
由于藏紅花花絲具備獨特的藥用價值,因此藏紅花的種植是一個附加值較高的產業,每畝產值可達數萬元。通常,每一個藏紅花球莖開花最多產出三根花絲,而每一根花絲的采摘都要依靠人工完成。換言之,如果想要一公斤的藏紅花花絲,需要采摘的球莖可能就要有數萬個。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注定了藏紅花較貴的價格。在市場上,根據產地、品質的不同,一克藏紅花花絲的售價通常在20元至60元之間。
另一方面,藏紅花的種植也有勞動密集型的特性。援藏薩迦小組組長、薩迦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沈佳梁說,每年十月至十一月是藏紅花種植的關鍵時期,特別是栽種、采花這兩道工序,用工量非常大,并且與西藏傳統農業農忙時間不沖突,因此能帶動當地很多群眾勞務增收。在平時,比如平整土地、澆水施肥等相對輕松簡單的工作環節,則可以為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婦女提供更多穩定的就業機會。
在種源科技的保駕護航下,藏紅花回歸西藏種植后,未來有望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沈佳梁介紹,2024年援藏薩迦小組將和上藥藥材協同雙方優質資源,擴大藏紅花種植面積,繼續改良種植方式,并全面對接上海中藥材可追溯系統,努力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進一步推進薩迦縣現代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助力40米射電望遠鏡落戶日喀則,實現重大科學裝置“零”的突破
2023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承擔的探月工程四期VLBI測軌分系統建設項目獲批立項。9月15日,日喀則40米射電望遠鏡項目正式開工。據援藏薩迦小組介紹,這是一架大型全可動高精度多用途射電望遠鏡,具有從1GHz到100GHz的觀測能力,該射電望遠鏡將承擔探月四期和深空探測VLBI測定軌任務。
日喀則40米射電望遠鏡項目啟動會。
由于VLBI技術(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的自身特點,不同望遠鏡之間的距離(基線)越長,所形成的虛擬望遠鏡的“等效口徑”就越大,因此,由多個望遠鏡聯合觀測的靈敏度和空間分辨率也就越高。
此前,我國的VLBI網由位于北京、上海、昆明、烏魯木齊的四臺望遠鏡聯合組成。日喀則40米射電望遠鏡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王錦清告訴澎湃研究所研究員,根據探月四期和深空探測計劃,要求VLBI網具備同時跟蹤兩個航天器的能力。而一個目標需要三個臺站同時觀測,兩個目標就需要六個臺站同時工作,所以需要新建兩臺大型射電望遠鏡。
因此,上海天文臺就提出了充分利用我國國土遼闊的優勢,在西藏日喀則和吉林長白山西側各建設一臺4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的方案。
該項目落戶日喀則,實現了當地重大科學裝置“零”的突破,過程中也離不開上海援藏干部的積極協調與有力推動。早在201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就與日喀則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于建設探月工程VLBI測軌40米射電望遠鏡合作備忘錄》,2023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與日喀則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聯絡組又簽訂了《關于建設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西藏日喀則觀測站的合作備忘錄》。據解淋回憶,第十批援藏干部第一次同上海天文臺方面開展對接是在2023年1月底,項目在5月中旬得到相關部門的批文,9月中旬正式開工建設。由于項目落地涉及科技、土地、林草等多個條線,選址又橫跨了薩迦縣和桑珠孜區兩個縣級行政單位,上海援藏干部在多個部門之間做了大量溝通協調工作,加快建設前期各方面手續辦理的工作進度,確保了項目建設順利進行,能夠在2025年參與探測任務。
王錦清介紹,項目還在建設階段,預計今年11月、12月可以進行VLBI系統調試。該射電望遠鏡2025年將參與天問2號任務執行,2026年將參與嫦娥7號任務執行。
日喀則40米射電望遠鏡項目所在位置海拔約4100米,距離市區約35公里,四面環山,地域開闊,空氣干燥,由于人跡罕至,因此電磁波干擾也少。在王錦清看來,這是再好不過的天文觀測站址。“本項目以完成國家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為牽引,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開展黑洞、活動星系核、天球參考架等天體物理和天體測量研究,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王錦清說道。下一步,日喀則40米射電望遠鏡項目也會結合上海天文臺“十四五”規劃開展后續相關建設。
事實上,在日喀則建設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在滿足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任務的同時,也將為當地發展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日喀則40米射電望遠鏡項目可以增強國際科技領域對我國西藏等地科技創新的認知,有利于吸引、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射電天文研究人才在西部發展。另一方面,該項目建成后,不但是深空探測的重要臺站,更可以成為航天工程和天文科普的重要基地,將對所在地區的經濟、科學、文化、教育和旅游帶來不可估量的作用。
據援藏薩迦小組透露,2024年將繼續全力配合支持上海天文臺日喀則40米射電望遠鏡的建設。同時將進一步加強滬藏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動薩迦縣發展天文科學和科普事業,聯合培養日喀則當地科技科普力量。沈佳梁講,“我們在2023年底就開始多方籌措,計劃結合2024年援藏資金,在射電望遠鏡選址旁500米范圍內新建一個日喀則天文科普館,貫徹實施科技加文化的融合發展戰略,提高薩迦縣的科普文旅接待能力,并在周邊地區推廣科普文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