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毅夫:短期看中國有足夠大的政策空間,長期看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存在許多優勢
9月28日,2024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北京舉行。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會上表示,當前經濟的低迷,比如股市不振、民間投資意愿低、居民消費乏力等是短期問題,是耐心不足,對此,中國有非常充分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政策空間,只要把這些政策應用好,應該可以穩定信心,經濟恢復正常增長。隨著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大家的信心已經恢復,在股票市場上表現非常明顯,相信經濟止跌回升應該可以預期。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主辦方供圖)
林毅夫指出,對中國而言,重要的還是長期的經濟增長,這需要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而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需要現有產業不斷技術創新、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必須不斷涌現,這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林毅夫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有很多機會,在新興產業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同時,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有三大優勢,一是人才優勢、二是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三是最完整的制造業生態。
林毅夫稱,中國的電動汽車、無人機、太陽能板、鋰電池等新興產業的優勢已經顯現出來,當然,中國的產業大多數集中在傳統產業方面,其中已經有不少在國際領先,比如高鐵、家用電器、造船等,其他還沒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還在追趕的傳統產業方面,中國有后來者優勢,可以利用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再創新的方式,這種方式風險成本比較低。此外,傳統產業也有可能利用數字化改造實現換道超車,“最明顯的就是電動汽車,原來我們長期處于追趕狀態,現在通過數字化、人工智能,已經在國際上領先。”
不過,林毅夫也提醒,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之下,把各地的比較優勢發展成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一些中西部中心城市比較發達,資本豐富,人才多,可以在新興產業上多下功夫。中西部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地方,比較優勢主要還是在傳統產業上,可以多利用數字化、人工智能化,以及引進、消化、吸收,來實現從追趕型產業變成領先型產業。”
林毅夫表示,總的來講,當前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國際形勢、來自外部的打壓或不斷增加,國內也會有一些短期的結構調整中的波動,甚至是前幾年表現出來的內需不足。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從短期來看,中國有足夠大的政策空間,使經濟能夠穩定向好。從長期來看,中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不管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方面都存在許多優勢,在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之下,把這些優勢發揮出來,中國經濟一定能夠繼續維持中高速增長,到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預期一定能夠實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