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此城市|厭倦城市,日本年輕人試圖在離島重建生活
“在城市里,我遇見很多飄在空中的人,而在離島上,我遇見很多扎根于土地的人。他們讓我看到一種充滿養分的人生。在城市里,人們早已默認成為機器上的一枚齒輪,并且努力獲取更多金錢和物質來適應生活,但在離島上,人們從雛形和輪廓上改變生活,他們真的在建設一種‘他們認為是正確’的生活。”
庫索在新書《離島:于偏僻之地重建生活》中詳細記錄了她在這些離島上的所見所聞。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我們的視線常常被東京的繁華和京都的古韻所吸引。然而,在日本這個四面環海的國度,還有一片鮮為人知的天地——那些散落在大海中的離島。這些遠離主島的小島嶼,靜靜地展現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從沖繩到石垣島,再到五島列島,庫索親身體驗了離島那種與世隔絕卻又充滿生機的生活節奏。她在書中寫道:“離島是城市生活的正反面,當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想要逃跑的時候,他們總是去離島喘一口氣。離島是世外桃源。”
不過,離島并不是一個完美的避風港。庫索也提到,盡管一些島嶼因為旅游發展而興盛起來,但大多數離島正面臨著諸如人口老齡化、經濟衰退等嚴峻問題。對此,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離島振興法》,旨在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和吸引人才來重振離島經濟。
對于那些選擇放棄都市生活、移居離島的年輕人而言,這并非是“逃離”,而是一種主動選擇。他們有的被離島的自然風光所吸引,有的渴望過自給自足的日子,還有的則是為了尋求全新的職業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表面上看離島與大都市截然不同,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庫索注意到,許多離島都在積極與東京這樣的大都市建立聯系,通過多種渠道推廣它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年輕人選擇前往離島生活,尋找一種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離島的存在,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重新審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機會。
本期《如此城市》,我們跟隨庫索老師的腳步,走進這些被太平洋環抱的離島,探尋重建生活的可能。
——本期嘉賓
——本期主播
在離島,尋找城市缺失之物
如此城市:城市通常遵循著集聚的原則,當我們談論日本城市時,仍會關注其都市圈的繁榮,與國內的廣佛都市圈、京滬都市圈相比較。你所書寫的離島,則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經驗。
庫索:最初的想法和契機其實非常簡單。在我來到日本的前幾年,我寫了一本書叫做《縱深入山海》,記錄了我在日本各地游歷的經歷。
那時,我曾前往沖繩,這是除了一些主要城市外,另一個受到中國游客喜愛的地方。疫情之前,甚至有過只要首先抵達沖繩就能獲得三年或五年簽證的政策,因此沖繩在中國游客中非常受歡迎。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閱讀了一些資料,發現了沖繩本島以外,其南部還有一個名為石垣島的地方,而石垣島周圍分布著許多更小的島嶼,這些島嶼被稱為“離島”。
“離島”這個詞可能聽起來“太日本化”,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可能會感到困惑。簡單來說,離島就是遠離主要島嶼的較小的、類似孤島的存在。對這些資料的興趣使然,我踏上了前往石垣島及其附近離島的旅程。
想要到達這些離島,一般先得搭乘飛機抵達石垣島,再轉乘各類船只,因此旅途并不輕松。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也讓每一次出行充滿了未知數。我前后大約訪問了三到四次,每次不是因為突然的變化而被迫提前返回,就是因不可抗力不得不延遲計劃,一旦海上風浪加大,按時返程便成了奢望。
盡管每次造訪都伴隨著這樣或那樣的挑戰,但島上的生活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從容不迫的節奏。那里的海非常美麗,許多人前來潛水觀魚。我在島上遇到的所有人,他們的生活節奏都非常緩慢。
生活在京都這樣繁華的城市中,時常會感受到一種向往慢生活的渴望————晚上可以仰望星空,學習星座知識,聆聽天文館館長的講解,觀賞十字星;白天則可以騎著自行車四處閑逛,品嘗當地美食,偶爾下海游泳。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讓人覺得生活本應如此。這是我最初對離島產生興趣的原因之一。
后來我發現,許多日本的年輕人,特別是東京人,非常喜歡到沖繩的離島上度假。一位在北海道完成工作后的朋友,利用周末的短短兩天時間,直接飛往離島度過了短暫假期,然后再返回東京。這樣的地方似乎能夠讓人們的心靈得到片刻的轉換。
我的這份對離島的好奇始于疫情之前,那時我萌生了一個念頭,想要撰寫一本關于離島的書籍,書中第一章將會介紹五島列島中的一個島嶼。這個島嶼因為歷史上潛伏基督教的故事而聞名,隨著遠藤周作的小說改編電影《沉默》在國際上獲獎,吸引了廣泛關注。這座島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講述了日本的一段獨特歷史。當我看到許多展示海邊木造教堂的照片時,不禁為之驚嘆——這些教堂不同于西方風格,而是采用木質結構,古樸典雅,讓我非常想去親眼看看。
夕陽映照下的墓碑群 ?海島攝影師黑巖正和
? 《沉默》劇照
2020年我即將出發之際,因為疫情日本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所有的旅行計劃不得不取消。這次取消反而成為了我深入了解離島的契機,因為無法親自前往,我開始大量閱讀有關日本離島和地區的歷史資料。像沖繩那樣以旅游業為主的離島只是個例。旅游業發達營造出了悠閑的氛圍,但這更多是為外來游客所設的度假勝地。它與當地年輕人的生活以及這片土地的歷史聯系并不緊密。
我在書中提到,日本目前有400多個有人居住的島嶼。在這400多個島嶼中,可能只有十幾個可以通過旅游業實現夢幻般的景象。更多的島嶼正面臨著日本社會的嚴峻挑戰——人口流失。這些島嶼上現有的居民老齡化嚴重,經濟陷入困境,地方政府財政緊張,甚至有可能逐漸變成無人島或荒島。
為了不讓這些小島迅速衰落,甚至消失,當地政府和居民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與近年來日本推行的鄉村振興策略相結合,旨在吸引新的外來人口,尤其是年輕一代移居到這些小島上。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到離島更為真實的背景,這也促使我調整了寫作方向,最終形成了現在這本書的內容。
?庫索拍攝于下五島
我認為這正是吸引書中那位美國人的原因之一。他受雇于一家面向全球高端游客的東京公司,但他選擇在五島列島定居,這反映了小島的國際化趨勢,預示著未來會有更多外國游客來訪,需要能夠用英語向他們介紹小島歷史的人。
這位美國人很早就來日本旅行過,后來他來到日本,當了一段時間英語教師,之后回歸了他的本行——自行車運動。通過自行車賽事,他留在了小島上,并開始向人們介紹小島的故事。同時,他用美國人的視角審視日本公司的運作和社會現狀,思考是否有更高效的方法來進行工作。他也是一個在小島上探索個人獨立性的旅居者,試圖在日本成為一名獨立的文化傳播者,通過自己的方式介紹日本的文化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美國青年Will?庫索
我最初了解五島列島是從一部美國電影《沉默》開始的,這部電影改編自遠藤周作的小說。后來我重新閱讀了這部小說,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治時代以來,日本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很多地方的價值往往是通過外國人的發現和推廣才得以廣為人知。即使當地人再怎么贊美,也不及歐美人的宣傳來得有效。這一點在五島列島的例子中得到了體現。
我們中國人較為熟悉的例子還有白川鄉,那里著名的“合掌屋”建筑令人印象深刻。我認為,對于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來說,很難自發地認識到其中的價值所在。這一點與我們討論離島為何需要吸引大量城市人和外來者的原因是一致的——即這片土地能夠煥發怎樣的生機,以及它真正寶貴之處何在。
對于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的人而言,這些地方已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因而很難察覺其獨特之處和潛在價值。然而,從城市來的外來者卻有所不同,他們懷著尋找城市中缺失之物的愿望來到這些島嶼,反而更容易發現這里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日本白川鄉合掌村 ?中華遺產
如此城市:你會了解到五島列島與大阪城、與東京之間存在的政治關聯,你會感到這些離島和城市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庫索:確實,這是我親自踏上島嶼后感到非常意外的一點。原本我以為,如果一個人選擇了與城市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那么他應該會天然地排斥城市。但實際上,我去過的這三個島嶼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島上生活著大量來自城市的人,他們身上已經融入了一些城市元素。
此外,無論是隱岐島還是五島列島,它們都將宣傳的重點放在了東京。畢竟,東京作為人口最集中的都市,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前幾天,朋友還給我發了一份資料,顯示隱岐島在東京開設了一家名為“離島廚房”的餐廳,不僅出售當地的食材,還以此作為一種推廣手段,宣傳他們的島嶼。
你會發現,在這些島嶼上,一些新穎的事物是由城市人創造出來的。我認為他們非常重視這種連接。他們意識到,僅僅依靠封閉、固守舊有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傳統文化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日本有一個詞叫“不易流行”,意思是不變的東西與流行的東西相結合。真正的傳統是不斷演變的,成為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樣子。如果我們一直固守過去的狀態而不加以更新,那么這些傳統可能早已被淘汰了。
于偏僻之地重建生活
如此城市:你在書中也有所提及,有一些外國人來到這里經營葡萄酒餐廳,或者東京人來島上做小生意。我們可以觀察到無論是在小地方還是在離島上,都存在一種城市或者全球精英的流動特權。他們有時候與地方的關系是非常懸浮的。
庫索: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一個人選擇去到島上,并不是為了在那里開餐廳賺錢,而是首先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以那家葡萄酒餐廳為例,這對夫婦的生活本身就比較復雜:一位是日本太太,另一位是法國的自然派釀酒師。
他們選擇佐渡島的原因是為了讓孩子在日本的傳統文化環境中成長。
首先,他們要找一個富有傳統文化的地方。其次,這對夫婦在法國時就居住在一個遠離巴黎的葡萄種植區,從事葡萄酒釀造工作。他們深知城市生活的局限,不愿生活在城市中,希望找到一個自然條件優越、能夠從事健康農業種植的地方,同時在那里能夠繼續他們熱愛的葡萄酒釀造事業?;谶@些考慮,他們考察了日本各地,最終選擇了佐渡島。
他們認為佐渡島農業發達,且因為有朱鹮,環境優美。在島上生活后,為了維持家庭收入,每個人都需要承擔多項工作。在此基礎上,他們考慮是否可以在從事農業的同時,開設一個每周只開放兩三天、實行完全預約制的小餐館。這樣一來,他們不僅能提供自己種植的食物和釀造的葡萄酒,還能創造一個交流的場所。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他們要在島上生活。
一個人如果選擇在一個新的環境中生活,尤其是在島上這樣的地方,完全孤立是不可行的。在東京或許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孤立生活,但在小島上,與周圍人的聯系至關重要。
我觀察到,選擇去島上生活的人,往往是出于對城市冷漠的人際關系感到排斥,或是認為自己需要更多的人際交往。因此,他們在島上會積極地與當地人交流和建立聯系。
特別是在我寫的最后一個案例——隱岐島,如果不在當地人中間建立聯系,是很難做成任何事情的。你會發現,隱岐島上的每一件事都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的結果,是外來者與本地人融合得很好的例子。
這也是我在隱岐島能夠與那么多外來者和本地人交流的原因,因為島上的居民意識到,要讓一個地方重新煥發活力,交流是最關鍵的。只有通過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產生新的、有趣的東西。
海士町的海岸集市 ?庫索
我也對那些從都市移居到離島的日本年輕人感到十分好奇。盡管他們并非來自國外,但卻渴望找到一種迥異于城市喧囂的新生活方式,并出于各種復雜的原因選擇定居離島。這些年輕人在島上同樣面臨著謀生的壓力,那么他們是如何適應并融入這里的呢?此外,日本實施了《離島振興法》,旨在推動離島的經濟發展,緩解其衰退趨勢。這一政策與離島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聯,以及它如何具體作用于當地社會,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其實,《離島振興法》更多是在政府層面的投入,重點在于硬件設施的建設。而近年來,無論是離島還是鄉村地區,更吸引年輕人的是一些其他的措施。例如,我在書中提到的“地域振興協力隊”,它以國家的名義每年招募一批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派遣他們到各地的理想農村或離島工作一到三年。這些年輕人的任務是運用他們的年輕思維和城市經驗,為當地帶來新的想法并付諸實踐。這類項目在我走訪日本各地的農村時都有遇到。
另外,當地政府提供的一些政策也值得關注。
例如,在佐渡島,政府會提供免費住房。只要你來到這里,可以提供一到三年的免費住宿,并且水電費全免。這樣你可以在居住的同時,可以探索在此地開創一番事業。此外,佐渡島還有漁業和農業的研修生政策,允許40歲以下(或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參加幾年的研修,之后選擇是否繼續從事農業或漁業。
然而,免費住房與研修生政策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難。許多從城市來的年輕人發現,這些工作并不像他們想象中那么簡單。當代都市年輕人可能懷有一種浪漫化的觀念,認為從事農業或漁業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平時主要在辦公室和電腦前工作,覺得農業生活更有吸引力。但當他們真正來到這些地方后,卻發現工作的艱苦程度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因此很多人最終選擇離開。
關于免費居住政策,我在書中也提到,有些人開始利用這一政策漏洞,頻繁更換居住地點,而沒有真正打算在當地扎根。還有一些人確實有長期定居的意愿,但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實際上,在離島上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就業。
為什么離島會出現大量年輕人流失?這與鄉村地區的困境相似,因為這些地方缺乏工作機會,而傳統的農業和漁業收入較低,導致年輕人紛紛涌向城市。對于外來者來說,在這里找到合適的工作也同樣困難。
我在書中提到,這些人實際上是想提供一個樣本,說明為什么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式。例如,我在書中提到的那位釀酒的人,他成功經營了一個釀酒作坊。但如果再來一個釀酒作坊,可能就難以維持生計了,因為島嶼很小,一個釀酒作坊的收入也許足夠,但兩個就未必了。因此,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生存,這確實是很有挑戰性的。
此外,在隱岐島,當地政府采取了非常具有創新性的措施來吸引年輕人。他們從高中生的導流教育開始做起,吸引島外的高中生來此就讀,使學校恢復了生機。現在,他們還推出了針對40歲以下成年人的導流計劃,為這些人提供三到十二個月的工作機會,并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安排不同的工作崗位。
島上的許多工作是以助手的形式存在的,通常是季節性的零工。例如,海洋業可能集中在冬季,農業則在春夏季節,林業則在另一段時間。由于這些行業的規模有限,無法長期雇傭固定員工,因此島上的機構負責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和分配。
我在書中提到,今年有70位導流學生來到了隱岐島,體驗島上的工作。如果在這三到十二個月的時間里,他們能夠找到可以長期從事的工作,并且愿意長期留下來,那么便可以在島上定居。實際上,參與這一計劃的大多是修學的大學生或大學應屆畢業生。
“成人島留學”項目體驗?庫索
年紀較大的人可能不會考慮這條路徑,而這些年輕人往往是出于對農村和島居生活的好奇而來。很多人可能只待了三個月就回到了城市,重新找工作。我在書中提到,70個人中可能只有兩三人會選擇留下,但這已經是該計劃的最佳效果。
那么,為什么他們會投入這么多資源只為留下少數幾個人呢?這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小島建立“關系人口”。按照日本的說法只要在這座島上生活了三個月,你就與小島之間建立了聯系?;厝ズ?,你可能會向周圍的人提起這個地方,推薦他們去體驗,甚至持續購買島上的海產品或農產品。如此,你與這個地方的關系就一直存在。
這些經濟上的微小聯系固然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年輕人大多還在求學階段,對城市生活還沒有太多了解。他們可能在城市工作幾年后,意識到城市生活并不適合自己,仍然渴望在島上的地方生活。這時,他們已經有了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經驗,和更成熟的眼光。
他們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維去思考,如果回到島上,可以做些什么;并帶著更成熟的方案回到島上,這樣的方式非常符合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從一開始,他們就預設了要花時間來培育和等待,直到某些事物生根發芽。
去離島是主動選擇,而非“逃離”
如此城市:最近在國內也有一種流行的趨勢,即人們傾向于前往成都或者去大理等西部城市當數字游民。之前在某個平臺上看到過攻略分享,例如在四川的峨眉山或樂山這樣的小城市,租一間不錯的酒店公寓,一年只需花費多少錢。如果你能夠遠程辦公,那么在這些地方的生活質量會非常高,這種低成本且低欲望的生活方式與你在日本社會的觀察有何異同?
庫索:我覺得有一個特別不同的地方是,我不喜歡“逃離”這個詞。
在國內,如果你選擇去到這些地方,人們常說是在“逃離”,給人一種非常被動的感覺,甚至讓目的地變得很弱化。但我書中描述的那些選擇離島的人,他們是主動選擇離島的。首先,他們會把離島作為首選,因為知道這個地方有他們生活中所需的一切。
其次,他們知道自己去這個地方能做什么,并且有非?,F實的規劃。這里指的是那些最終在島上扎根的人,當然也有一些年輕人去了之后很快就回來了。第三,他們真正實踐了如何在這些地方實現可持續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在某個地方租一個公寓住一年,然后換個地方,與之沒有建立起長久的關系。
因此,我認為他們與數字游民不同,他們并不是游民,也不是被動地逃離某個地方,而是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出于內在的選擇來到這里。他們可能是在城市中長大,接受了所謂的主流和精英教育。
但在某個時刻,他們意識到城市并不是他們想要生活的土壤,城市中的一切與他們所追求的生活理念不符。于是,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可能包含豐富的自然元素,可以實現自給自足,或是接近自給自足的狀態。
海士町的稻田圖書館 ?庫索
去往隱岐的船票 ?庫索
——制作團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