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帶“之”字的電影就是爛片嗎?這里有一份觀影避雷指南
本文為湃客首發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名、“照路明”以及“發自澎湃新聞湃客頻道”。
影迷群體中流傳著一個神秘定律:片名中帶“之”的電影不要看,十有八九都是爛片!
當然了,這里的“之”并非《無名之輩》、《一步之遙》中組成偏正詞組的“之”,而是像《斷片之險途奪寶》、《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中僅用來連接詞組的“之”。正如那個神秘定律所言,后者留給觀眾的印象,總是不太好——很多人在影院看見這樣的影片時,也會下意識地躲開。
那么,這到底是一個刻板印象,還是事實如此呢?這需要數據的進一步求證。我們獲取了2014-2018年所有在內地影院上映過的電影數據,共計2971份。同時,人工篩選出片名中帶“之”、且符合條件的170份電影數據(在這里命名為“之”字類電影)。由此討論一個關鍵問題:帶“之”字的電影,真的就是爛片嗎?
▍“之”字類電影,口碑通常不太好
如何判斷一部電影的口碑好壞?我們選擇將豆瓣評分低于6的電影劃分為“口碑不太好”的電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爛片”。這一劃分標準自然有些嚴苛,但也的確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觀影標準——只有在及格線以上的電影,才值得去電影院觀看。
數據顯示,170部“之”字類電影中,除去47部暫無豆瓣評分的電影,有97部(78.9%)影片的評分在6分以下,其中有52部不足4分。也就是說,約八成的“之”字類電影都是口碑堪憂的。
具體到近五年來看,2014年共上映此類電影30部,有26部的豆瓣評分低于6,不過它們大多好歹在4分以上(如《微愛之漸入佳境》4.6分、《西游記之大鬧天宮》4.1分),保證了“算是一部電影”的基本準則。
真正要以“慘烈”形容的是2015-2016年,這兩年共上映“之”字類電影共計90部,但低于4分的就有32部。這些影片,大多是由小公司出品、在影院“閃現”幾天就會消失的中小成本電影(如《張震講故事之合租屋》、《708090之深圳戀歌》),作品質量自然也無法達到合格標準。不小心看到這些電影的觀眾,只能用“不幸”來形容。
到了近兩年,不知是不是制作方、發行方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之”字類電影的上映數有所減少,但此類電影依然難出佳作。口碑前二的作品依然是2015年的《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8.5分)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8.2分)。但尷尬的是,《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Begin Again)是一部美國電影,取這個名字僅僅代表了國內發行商的審美趣味,與作品本身無關。
▍ “之”字類電影的市場表現多為慘淡
分析了“之”字類電影的口碑,一個需要厘清的事實是,這到底是“之”字類電影的自身問題,還是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槽點”?意思是,如果所有上映電影本身就是“爛片”占據大多數的情況,那么“之”字類電影整體表現較差就無可厚非。
但數據顯示,“之”字類電影的整體質量距離主流水平,依然甚遠。2014-2018年所有上映電影的豆瓣平均分分別為5.77、5.09、4.95、5.56和5.9。不算太好,但“之”字類電影更慘,歷年評分均在5分以下。
在越來越理智的中國觀眾面前,差口碑是極難獲取高票房的。因此,“之”字類電影的市場表現也多為慘淡——67%的影片票房不足一千萬,由此淪為電影市場的“小透明”。
值得一提的唯有鄭保瑞導演的《西游記》系列,2014年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和2016年的《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盡管豆瓣評分不高,得益于強大的演員陣容和特效,票房均超10億。不過好景不長,去年春節檔上映的《西游記之女兒國》票房盡管也有7.2億,但疲態已現,也讓出品方虧損,不知這個“之”字系列還能堅持多久。我們已經知道“之”字類的口碑和票房通常都不太好,但此類影片是否有什么共同特征?通過進一步分析這些電影的引進模式和類型會發現,90%的“之”字類電影為國產片,動畫、劇情、動作、愛情、驚悚和喜劇是最常出現的類型。
與所有上映電影對比就會發現差異——所有上映電影中,國產片的比例不過為58%,而動畫片與驚悚片的比例也沒有“之”字類電影中高。其實,動畫片愛用“xxxx之xxxx”的命名結構很容易理解,因為動畫片多為一個系列,既需要保留原名以便觀眾識別,又需要給不同故事單獨取名用來區分(如《熊出沒之雪嶺雄風》、《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但驚悚片如此熱衷則讓人很難理解(如《通靈之六世古宅》、《七月半之恐怖宿舍》),由此難免留下一個固有印象——如果標榜的是驚悚片,又是我們所說的“之”字類結構,那么這部電影,可能真的沒法看。
由此可見,在未來的觀影過程中,如果再次碰到本文所說的帶“之”的電影,在看與不看的選擇上,你恐怕真的需要慎重考慮了。最后,一個依然讓人費解的問題是,當這種取名方式已經不被多數觀眾看好的情況下,一些制作、發行團隊為什么依然會給自己的電影取這樣的名字(如近期讓人大跌眼鏡的《斷片之險途奪寶》),是缺乏對市場的感知?還是較低的個人能力決定了電影質量和取名品味都不會太好?這恐怕需要個別電影人的深思熟慮了。
數據:李易
文稿:趙鹿鳴、李易
可視化:趙鹿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