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述|歷史學家鄧嗣禹:胡適在芝加哥大學講課二三事
口述|鄧嗣禹
整理|彭靖
編輯|薛雍樂
整理者按:1944年是胡適學術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年。他在這一年的三、四月份,曾首次赴芝加哥大學講述“中國思想史”課程。他此后在哈佛講課的經歷已有學者介紹,但由于這一時期的胡適日記或有失落,他在芝大的經歷卻鮮為人知。胡適在1944年3月的一封信中曾記錄了他去芝大當時開設的ASTP“中國語言文史特別訓練班”講課的具體時間,可界定為1943年3月29日—4月13日。這段經歷目前在《胡適日記全編》、《胡適年譜》中均屬于被遺漏的內容。
不過,當時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鄧嗣禹,有過邀請胡適前往芝大任教的口述文章,其中有許多胡適任教期間的細節與故事,彌補了胡適1944年日記遺缺之憾。
1945年9月,胡適先生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代校長傅斯年(左)、李宗仁(右)等前往機場迎接傳記文學社征求胡適之先生書信,檢舊日函件,幸得二通,即以應征,因忙未即寄。獨行及失眠之時,回想40年代與胡先生之交游,往事歷歷,如在目前。特偷閑寫出,以見他能友青年的秘訣。
若干在美國教書的同事,退休之后,遷居溫暖地區,以便終年可以打網球、打高爾夫球、游泳,等等,豈非不亦樂乎?但重聚細談,多謂搬住別處,難交朋友,尤其是青年,青年人見熟識之老人多敬而遠之。客氣者略點頭為禮;否則,視如路人。而胡適之先生一生能與許多少壯學子往來通信,實是難能可貴。謹先追述一、二件故事,然后觀察與分析其中的理由。
胡適講述的日本禪宗大師
胡先生大使任期滿后(1938-1942年),在美國幾處大學作短期講演。當時我在芝加哥大學教書,兼任東方研究院院長,并主持過美國陸軍特訓班的工作,教美國大兵們說中國話,兼讓他們了解一點中國歷史社會、風土人情,準備他們遇必要時,去中國對日本人作戰時之需。
1944年初春(整理者注:從胡適出發前寫給王重民的信函中計算,時間為1943年3月29日-4月13日),我們東方研究院禮聘胡先生去芝加哥大學講學十余日,所以他把自己比做打工之人,戲稱我為“鄧老板”。每日講演一次,每周五次。其他時間,他喜歡有人陪同聊天,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尤其是關于民國初年史事,他知道幕后背景,個中底細,普通書中不易看到。他能從早談到晚,滔滔不絕,娓娓動聽;使人久聞不厭,而且畢生難忘,此非對于文學小說,修養有素,再加以說書者之技巧,聽之入彀,絕難吸引人之注意如胡先生之成功。
日本禪宗大師:鈴木俊隆
胡先生說:某年在普林斯頓大學與日本鈴木禪宗大師辯論禪宗佛學,鈴木教授說得玄之又玄,聽眾莫名其妙。而胡先生講訓練禪宗學徒的方法與故事。學徒初入講堂,聽不懂,問問題,所答非所問,莫名其妙,再發問,討一記耳光,罵他愚笨,不堪造就,只好作些挑水、砍柴、做飯、掃地等苦工,如此經月累年,有時去聽講發問,又討了很多耳光,挨了無數次打罵,才令離開嵩山,走入泰山。僧丐遠道跋涉,日曬夜露,忍饑挨凍,偶遇善心人,賞給他一點殘菜剩飯,聊以果腹。或遇強盜罪犯,引誘作惡,加入三教九流,不從又挨打挨槍,經過無數的磨煉,才慢慢地達到另一名山,從另一名師學禪宗佛法,其教授之方,與第一名師不相上下,即挨打挨罵,做苦工,受困惑,兼受高年級門徒的欺凌,如美國大學壓迫一年級新生。又經過若干歲月,今步行至另一名山,學禪于另一名師。千辛萬苦,走盡中國五大名山,耗磨十來年歲月,才令返回原來的嵩山。
此時,僧徒雙膝跪在老佛爺面前,很感動地說:“老佛爺,您沒有教給我什么,可是我現在已學會了一切!我已大覺大悟,看破凡塵。”胡先生講的極為生動而通俗,并說,這是實踐的哲學,致良知良能的方法,是開了第三只慧眼的秘訣。若是僧徒不虔誠,無決心,早已放棄學佛的念頭,加入三教九流,做歹人或暴發戶去了。現在美國的年輕人,多半是禪宗的信徒。他們不聽父母之言,叫他們閉著嘴,兒女好壞,不要他們管,只要自己去學會一切,等到三十以后,他們才能看破凡塵,什么都懂了。杜威說:“教育是生活,社會上的磨煉,是人生問題的試驗室,最好的大學。”
我和胡先生相互調侃
胡先生在芝大講學時,其中有一禮拜天。當時一位原籍德國教中國美術史的教授,預呈胡先生一張美麗的請帖,訂于晚八點,在他家歡迎胡博士,請我作陪,盡帶路之責。中午他同一哲學家在芝大教職員俱樂部共餐,他叫我也加入。胡先生吃得很少,我勸他努力加餐,他正在談話,未理會。請他為哲學會講演,他以無新意貢獻,婉辭謝卻。飯后仍在他房中繼續閑談,至六時,我提議去吃飯,他說有宴會不必吃了。我懷疑恐怕是茶點歡迎,他肯定地說:“正式宴會總在晚上八點,我在外交界多年,知道很清楚。你是鄉下人,所以不明白,哈哈!”我從前雖在北大作過他的“偷聽生”,但并不熟悉。此次長談數日,彼此可以開玩笑。
七點三刻,我提議雇車去宴會,當時有雨,街道滑濕。他問路途多遠,大約一英里,他堅持步行。到主人門口,看表剛八點,他很高興地說:“這一次外國人不會說我們不守時刻。”可是客人很少,胡先生不介意,又高談闊論。不知為何,忽然聽他談到西洋棋與中國圍棋的比較,也很有意思。
不知不覺客廳已擠滿了客人,主婦推開餐廳門,見桌上所陳列的是三明治,每一片面包切成八塊,上加干酪、沙丁魚或咸魚子之類。另有花生米、糖果、零碎糕點、咖啡,等等。胡先生看我一眼,我們有點會心的微笑。主人把各種三明治,傳送兩三次,喜歡吃者取一片,否則婉謝。胡博士饑形于色,他拿三明治盤向男女來賓傳遞,有拒絕者,他說:“您不吃,我吃一塊。”有接受者,他笑著說:“我也陪你吃一塊。”盤中物轉眼將盡,主人已明白,客人未吃晚飯,急入廚房,再加一盤三明治。然無論如何,非肉不飽。
過了十一點,我乘機進言,明早禮拜一,主人與來賓,多要上課,我們回家吧?談話仍繼續十余分鐘,才各自歸家。在門口,我告訴胡先生:“五十五街,有一家中國小飯館,要到十二點才關門,我們趕快去。”他說:“你為什么不早告訴我?”出門不遠,攔阻了一輛計程車,車夫說:“休車了,除非長距離,短程不去。”“我多給小費。”說著,已坐在車中了。
至飯館門口,胡先生一直走入廚房,李掌柜正在洗刷,預備關門,胡先生自我介紹:“我是胡適。”伸手待握,我趕緊說:“這是中國鼎鼎大名的學者,胡適之大使。”李掌柜把油滑的手在衣上擦一擦,即握手,胡先生的手也濕了,我說:“何必如此?”
在芝加哥大學時期的鄧嗣禹胡先生說:“我在任大使時,就常跟華盛頓的大師傅握手”。這又引起一個故事,我趕緊要李老板預備兩位客飯,然后靜聽故事。他說,他做大使時,外交政策,多由政府要人辦理。大使卻常須穿大禮服、戴高帽,參加婚喪或其他典禮宴會。那時的中國使館,在十九街黑人區,附近有一中餐館,往往晚宴之后,他在餐館門口下車,把高帽扔在柜臺上,跟老板握手,叫一杯咖啡或一盤水果,跟他聊天,慢喝慢吃,無憂無慮。在此休息半點鐘,揚眉吐氣,然后回使館。
可是,據胡先生說,有一午夜,忽來一人,向餐館老板借錢。老板說“可以”,他打開收錢箱,伸手掏摸,掏出來的不是錢,而是一支早已裝好子彈的手槍,馬上對要錢人肩上打一槍,把他嚇跑了。此后胡先生也不太敢去了。
我說:“1937—1938年,我在國會圖書館做事,有時去使館訪友,也去過那家餐館一、二次,略識其老板與胖兒子”。
胡先生說:“他現在是北京樓的經理了,在Chavy Chase Circle。”(1963—1964年,我在華府任客座教授一年,有一次在北京樓請客,先去訂菜,告知經理我認識他父親及其遇盜事,他給我們預備一只北京烤鴨,皮厚如銀元,清脆味美,為一生在世界各處吃到最好的烤鴨,且又送一瓶香檳酒,可謂禮失而求諸野。)
我們吃吃談談,快到早上一點。猛然一聲響,老板娘李太太下逐客令了。我們趕急付錢走人!我送胡大使回芝大教職員俱樂部,沒說晚安,但問大使:“今天誰是鄉下人?”舉手哈哈而別。
胡校長辦公室是世界最民主的俱樂部
1947年胡校長從美國請馬祖圣、蔣碩杰、鄧嗣禹去北大教書,希望我們采嚴格主義,設法提高學生的程度。他的辦公室,釆公開政策,教授隨時可以進去,不必有預約。凡是進去的人,工友照例倒一杯茶,送上熱毛巾,然后隨便談天。上自國家大政,下至家中瑣事,凡可供談助者,皆百無禁忌。也有人跟校長為難,當面批評他。如向達教授,罵他把北大的購書經費,皆用在買《水經注》上。他答辯,這是夸大不確實,但不生氣。我坐得很久了,無緣談私事,起立告辭。他照例送客人至校長室外,問有何事,即記在小日記簿上,回答說:“我盡量辦理。”
從珍珠港事變時起,嗣禹在美國各大學任教四十余年,從未見有如他這樣的民主化的大學校長。他總是滿面笑容,絕未予人“我是校長,你當服從”之態。我知道美國某一大學,見校長之難如見皇帝!教授如有問題,問系主任,系主任問院長,院長問副校長,副校長問校長,階級森嚴,手續復雜得可怕。從在一年一次的社交場中,可與校長見一面,握一次手,除寒暄數語外,形同木偶。與北大胡校長比較,同事們隨時可去找他,可跟他開玩笑,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遇有英美來賓,—塊聚餐,胡先生常邀我作陪。餐后,他說:“敝校長月薪美金34元,鄧嗣禹正教授29元,請大家傾囊相助。”大家湊錢響應,合成一大堆鈔票,方能付清飯費。美國大學,教職員的薪金,皆諱莫如深,嚴守秘密。但在北大,上自校長,下至校工,他們每人每月的薪金,皆印在一張長七八尺的紙單上,領到月薪后,在上面簽名蓋章。全校的人,如有興趣,皆可以查看,絕對公開,無守秘之必要,反觀美國,教授們所得,相差甚巨,薪金高下,無固定標準,全憑個人的創作與活動能力為轉移。講到平等待遇,薪資公開,美國雖是民主,與中國當時的北大比,真是望塵莫及。
1951年胡適陪同臺灣紅十字組織會長劉瑞恒等拜訪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艾森豪威爾。左起:劉瑞恒、艾森豪威爾、胡適胡先生為何能與青年人交朋友
凡此種種,胡先生能友青年之道,已思之過半。若加分析,要點如下:
一、他能禮賢下士,無學閥官僚架子,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他能愛護青年,雖自視甚高,好品評古人、前輩、同輩,而對于晚輩,多褒而少貶,所謂后生可畏。與年齡相差甚多之青年人通信,亦常稱兄道弟,聚會時以平輩相待。
三、他渴求與吾國青年人士為友,凡聞某校有一特殊人才,不管何科何系、文理工等,必欲面談或通信筆談。如在芝大,他打聽了鄒讜、盧懿莊、馬祖圣等(其時楊振寧尚未去芝大念書,故無從得知),即主動與之聯系。后輩給他寫信,他皆親筆回答,甚至加以考據,長數頁,打夜作寫成,樂此不疲,使接信者興奮鼓舞。“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胡先生函件,據淺見寡聞,很少批評青年,妄出主意,而只是發揮己見,供人采擇。同青年面談,亦隨青年的志趣為轉移,如嗣禹喜歡近代史,他常談民國初年的軍閥政客掌故。若青年有春溫,談點桃色新聞,他也愿意參加,講點陸小曼與徐志摩的戀愛故事。總之,他力求發現人才,與青年人為伍,求不落后,避免老朽。誠如他所說:“老雖老,卻是河南棗,外面皮打皺,里面瓤頭好。”他要給青年人叫個“我也是你們當中的一分子”的印象。
四、他能竭誠款客,在紐約作寓公時,來訪客人不絕。有一次楊聯陞兄同我去見他,他健談,轉瞬至吃飯的時候,起立告辭,不讓走。當時收入甚微,以芽菜豆腐款客。伍廷芳倡豬血養生論,胡博士談豆芽菜中的維他命,豆腐之容易消化,等等。實則“司馬昭之心”,我們深知,益發感動。所以胡適之“我的朋友”遍天下,實非偶然。
(本文摘選自《家國萬里:中國歷史的海外觀察》,鄧嗣禹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略有改動)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