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三角議事廳|自主招生政策如何影響高考生源的流動
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342萬,比去年增加51萬,顯示出教育普及的加速和競爭的加劇。然而,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近60%的“雙一流”高校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促使大量學生跨省市追求更優質的教育。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以來,中國實施按省配額的招生政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政策逐步演變。2003年,自主招生政策的推出,允許高校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錄取,這一變化對高考生源的流動和選擇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我們基于2018年78所自主招生大學和普通高考配額錄取數據,分析了不同招生制度下高考生源流動性差異及其與生源地和目的地大學特征的關系,試圖揭示教育政策在塑造學生流動性與區域教育公平中的關鍵作用。

圖1:78所自主招生試點院校分布情況。本文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注:基于審圖號GS2020(4619)(自然資源部監制)制圖,不包含港澳臺數據。
自主招生:突破地域限制,卻仍不夠平衡
通過計算各省份自主招生錄取人數與分省配額錄取人數的比例,我們衡量了不同地區學生通過自主招生途徑獲得錄取的相對機會(圖2)。數據顯示,東部省份如山東、河北等地通過自主招生向高校輸送了大量學生,這主要得益于當地成熟的中學教育體系和龐大的考生群體。相較之下,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的自主招生錄取比例相對較低,說明在這些地區,分省配額計劃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在中部地區,河南省的學生通過自主招生獲得錄取的機會相對較高,體現了這一地區考生在自主招生中的競爭優勢。反觀西部地區,自主招生的整體錄取率較低,可能與自主招生政策在這些區域的推廣力度有限有關,同時也與國家在分省配額中對西部地區的政策傾斜有關。
總的來看,自主招生為考生提供了突破地域限制的新路徑,尤其對那些來自高考競爭激烈的省份,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然而,盡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平性,但錄取機會的區域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亟待進一步優化。

圖2:2018年各省份自主招生與分省配額計劃跨省生源之比
政策、大學與城市:多重因素共同塑造學生流動格局
通過熱圖分析,我們可以直觀了解不同招生政策下學生流向頂尖大學和各類城市的分布情況(圖3、圖4)。數據顯示,自主招生和配額制度對學生從生源省份到大學的流動性產生了顯著影響。
在自主招生制度下,湖南、湖北、浙江等省份的學生進入頂尖大學的幾率顯著高于其他省份,而山東的學生則在雙一流大學的錄取表現上尤為突出。就入學地選擇而言,自主招生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偏好。除了山東、河北的學生分布較為廣泛,遍布各層級城市外,江蘇、浙江等東部發達地區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一線城市就讀。
相比較而言,在配額制度下,河南、山東、河北等高考大省的學生流動性更為多元化,非一線城市成為他們的主要選擇。同時,西部地區的學生也有相當比例進入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求學。
整體來看,自主招生在打破省份配額限制的同時,學生更偏好高等級城市,而配額制度則通過為每個省份設定固定的招生名額,促使學生流動更為均衡。

圖3:各省份學生流向不同排名大學的熱圖. (a)自主招生, (b)分省配額計劃

圖4:各省份學生流向不同等級城市的熱圖. (a)自主招生, (b)分省配額計劃
通過進一步采用負二項模型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高等教育資源的豐富程度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學生流動性的關鍵因素。同時,大學的排名、地理位置、招生規模,以及高校對本地生源的偏好,也在不同招生制度下對學生流動產生了一定影響。
自主招生制度下,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而配額制度則因招生名額受限,使得不同層次大學的流動性差異更加明顯。在地理因素上,一線城市對自主招生學生具備更強的吸引力,而在配額制度下,學生流動對地理位置的依賴性相對較弱。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對本省生源的偏好并不顯著,但在配額計劃中,這一偏好明顯存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他省份學生的機會。
兼顧過程與結果公平,需構建多元化的招生制度和評價體系
上述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學生流動性的復雜格局,也揭示了不同招生政策對區域教育公平和學生選擇權的深遠影響。
自主招生強調“過程公平”,通過個性化選拔提高了學生與高校的匹配度,但可能忽略了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深層次原因。而傳統的配額制度,則通過調節地域發展不均衡,試圖實現“結果公平”,彌補地區間教育資源差異。
在當前“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構建多元化的招生制度和評價體系,兼顧過程與結果公平,成為了各類人才選拔和人力資源配置的關鍵。這不僅需要政策制定者關注招生政策本身,還需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教育資源配置等多維度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未來的教育改革應當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地區特征,在招生政策上采取更加細致和靈活的設計。例如,可以通過引入綜合素質評價、面試、推薦等多元化的錄取方式,平衡學業成績與個人潛力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促進區域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尤其是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和投入,對實現教育公平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對個體的關注,更是對整個社會教育公平與和諧發展的積極推動。
【本文作者于程媛系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碩士,陳南希系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碩士生,崔璨系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文章改寫自三人合作的學術論文《邁向高等教育:中國自主招生計劃下的學生流動性研究》(Cui, C., Yu, C., Chen, N., & Deng, X. 2024. Moving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 examination of student mobility under the Independent Freshman Admission Program in China.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e2812. )。文中數據和結論均基于論文原文,如需深入了解,建議閱讀完整論文】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