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評論:當探店打卡被拒絕,分享該不該有節制?
看到網友的打卡美照,于是默默“種草”寶藏店鋪;刷到博主的踩坑視頻,從而成功避雷消費陷阱……社交媒體時代,人們早已習慣了“跟著打卡去消費”。不過,最近一些商家卻開始拒絕“沒有邊界感”的打卡拍照。江蘇一家咖啡店發帖“勸退”消費者:“如果以抱著拍人像為第一目的來我們店的,我們會拒絕、會阻止。”無獨有偶,越來越多店鋪樹標語、立規矩,給打卡行為劃邊界。探店拍照打卡,為何惹人“煩”?
《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互聯網》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分享是人的天性,從寫在莎草紙上的信件到無遠弗屆的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發展演進,就有賴于這分享的沖動。是啊,人們是如此熱衷于分享,以至于有人將分享欲視作“最高級的浪漫主義”。當品嘗到向往已久的饕餮大餐,當在街角邂逅驚喜小店,按下快門、隨手分享,“小確幸”便在彼此之間蕩漾開來。在分享中,人們尋求認同、建立信任。
正因此,相比于說服意味更濃的廣告,第一人稱視角的探店視頻、打卡筆記,才以更強的親和力與代入感,幫助不少人“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前不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28個新工種,其中就有“生活服務體驗員”。從普通網友到職業博主,分享的是一份心意,催生的是一門“生意”。
不少店鋪貼出告示限制打卡拍照行為。圖源網絡
客觀而言,探店打卡內容的興起,一定程度上彌合著供需兩端的信息差。對消費者而言,海量內容既豐富了消費選擇,也讓那些虛假宣傳與“宰客”套路難以遁形;對商家而言,出圈破壁、化身“網紅”則意味著關注與流量,以及潛在的商機。然而,凡事都講究適度。當三腳架、閃光燈、補光板輪番登場,店鋪變影棚、商品變道具;當店面空間被接踵而至的打卡者占據,普通顧客消費體驗大打折扣;當越來越多人以探店博主的名義索要優惠、免單等特殊待遇,經營者難免不勝其擾。
歸根到底,是否接納探店打卡,就是在經營秩序與流量收益之間進行權衡——畢竟,商業經營要不得舍本逐末,走紅網絡只是加分項,而有效保障多數顧客的消費體驗,才是修煉好口碑的基本功。
從探店打卡說開去,在一個社交媒體無孔不入的時代,人們無止境的分享欲與現實中有限的公共資源之間,的確存在著兩難的矛盾。此前,故宮博物院等古建筑場所也曾發布聲明,禁止攜帶商用攝影、攝像器材等入場,對泛濫的商業拍攝行為進行規范。限制是迫于無奈的選擇,但不宜等同于一禁了之。最大限度兼顧人們的拍攝需求,考驗著管理者、經營者們的智慧。一些商家探索出付費拍攝、場地預約等機制,不失為折中之舉。其實,絕大多數經營者并不排斥適度拍攝,重要的是,雙方要在彼此尊重、彼此理解的前提下,磨合出尺度與邊界。
作為信息時代的個體,我們或許也需要學會克制。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所寫到的,當代社會生活正成為無數圖像景觀的堆積。習慣于符號化生存的人們,通過鏡頭和影像,很容易建構出日常生活的“數字孿生”,設計出“精裝的朋友圈”。但虛擬之外,生活中總有一些瞬間,需要用心靈去感受、去銘記。當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打卡曬圖,也不妨換種方式,看看云、聽聽風,保持一絲專屬的寧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