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春華章|9人36天1萬公里,這個夏天我們在青藏高原調查城市植被
【編者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越來越多的高校學子走入真實生活,去尋訪祖國的角角落落。他們或是去偏遠縣鄉支教,或是去考察河流生態,或是去拜訪非遺傳承人……他們把青春書寫在祖國大地上。
當理想與現實碰撞,當知識與力行結合,他們體會到了怎樣的青春滋味?又對社會與未來產生哪些新的想法?2024年9月,澎湃新聞推出“青春華章·青春正澎湃”特別策劃,記錄年輕的模樣、成長的腳步。
9個人,36天,超過10000公里行程,完成了17個縣、地級城市的植被調查工作。我想講述這個夏天,我們調查青藏高原城市植被中的一些故事。
2024年7月18日,我所在的團隊一行9人正式開啟青藏高原城市植被調查,以期為高原城市植被的保護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青藏高原作為地球的第三極,有獨特的城市植被類型和生態功能,是團隊近期新的關注點。由于高原環境的特殊性,城市植被亟待開展系統的調查研究,為后續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和理論支持。
本次調查的9名成員分別來自全國四所高校——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高志文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交叉創新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楊森博士、蘭露怡、何林、姚瑤)、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俞筱押教授),昆明學院(楊瑞申),還有兩位司機張值和楊宏。
城市地貌與景觀。 本文圖片均為 高志文 供圖(除署名外)
團隊合影
爬坡上坎、翻墻、垮溝、防野狗,以及高原科考“四大挑戰”
在西藏,早晚溫差較大。早晚我們得穿上加絨衣服,有時候還得裹上羽絨服。一到中午,太陽一曬,我們又得換上輕便的短袖。野外調查,爬坡上坎、翻墻、垮溝、防野狗是基本常態,有時候還得去摘點野果子解解饞,比如那酸甜可口的粉枝莓。雖然室外的調研活兒挺累人的,但不得不說,這些看似尋常的小插曲,實際上給我們的調研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植物拍攝花絮
但青藏高原的野外調查也存在諸多挑戰,動輒4000m以上的海拔、多變的天氣以及遙遠的路途等,讓每一步行走都值得尊敬。
挑戰之一,當然就是高反。“青藏高原專治嘴硬”的傳說再一次得到了驗證,幾位號稱絕不會高反的“硬漢”也紛紛搶著吸氧。但,我還是要說,缺氧不能缺精神(雖然但是,缺氧的時候真的精神不好)!
挑戰之二,暈車。青藏高原上,地廣人稀,城市之間相隔甚遠,路上的時間和調研時間基本五五開。隊伍里三位女同學容易暈車,對她們來說,其實每次的長途旅程都是一種考驗,但她們也堅挺了下來。好在沿途的風光真的只能說一個字:絕!
挑戰之三,廁所。這點無需贅述了——阿里地區,有些地方甚至幾十公里內沒有一絲遮擋物。
挑戰之四,難以觸及的“綠地”。我們的城市植被調查覆蓋了整個中心城區,涉及多種用地類型。其中,一些廢棄地往往無路可通,要么門戶緊閉,要么無人可詢。另外,當我們試圖進入一些機構和部門的綠地調研時,常常遭遇困難(有些保安不會講漢語,讓溝通雪上加霜)。我們也希望有關部門伸出援手,為我們的科研工作提供便利。
部分植物照片
扎實工作與美麗邂逅
挑戰歸挑戰,真的開始工作了,大家的精神頭都是很足的。植物拍攝記錄過程中,拍攝的條件沒那么好,土坑里趴著臥著是常事,從這個角度,植物拍攝過程和戰地記者的日常好像有那么一點相似性?但是,對我們來說,當看到這些絕美的植物的時候,就會發現不躺下和它親切對話,或者不干脆給它跪下來,不足以顯示對其崇高的敬意,salute!
標本采集和壓制
室外工作完成后,便是大量的室內工作,主要是植物標本壓制、數據拍照備份、圖片整理等等。壓標本幾乎每天都要進行,原則上第一次記錄的物種都會采集(除非無法采集到),這個工作除了標本本身的科研價值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如果別人不相信你的分類學水平,可以提供一個證據用以“翻案”。
旅途中,有很多愉悅的瞬間,也讓我們切實走近了廣博祖國大地上不同的風俗與風光:在阿里,我們獲得了榮譽勇士證書;餐桌上,不同城市的大家分享各種故事;當然,還有用各種方式朝圣的人們(某種程度上我們也是來朝圣的);工作提前完成,能讓我們早早收工,這份提前的喜悅讓人格外滿足——如果今晚的住宿地海拔能低于4000米,那這份快樂,無疑將成倍增加。
調研途中,我們也偶遇了諸多從未見過的動物,比如狐貍、牦牛、巖羊、瞪羚、藏羚羊、黑頸鶴、土撥鼠、藏野驢以及禿鷲等,我們也都為它們留下珍貴的影像記錄。攔路的小狐貍、遍布山野的土撥鼠等等,是我們難忘的意外邂逅。
部分動物照片
開始行走,便總有能解答問題的一天
回首這36天的調研歷程,我們克服了高反、暈車、惡劣天氣等諸多困難,深入西藏17個城市,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數據。從巍峨的雪山到廣袤的草原,從繁華的城市到寧靜的村落,風景如同畫卷,一幅幅展開在我們眼前:高原上頑強生長的野花、風中搖曳的經幡、藏民臉上淳樸的笑容,讓我們對生命和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們也在試圖勾勒出西藏城市植被輪廓的畫卷,她隱藏著無數生命的奧秘與奇跡,靜靜地訴說著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故事,等待我們的發掘和探索。
正如理查德·梅比在《雜草的故事》中所言:“美,是一場過程,是生長和衰老中表現出的優雅,是喬治·斯塔布斯筆下的牛蒡葉,也是喬治·德梅斯特拉爾被牛蒡果實的精巧結構所激發出的靈感” 。青藏高原的植物,無論身處何處,都展現出生命的頑強與美麗。那些生長在廢棄地中的植物,更是用它們的堅韌與頑強,為我們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最后,我們用廢棄地中采集的18種植物(羽葉千里光、大火草、白草、粗莖秦艽、棒頭草、杏葉沙參、長花鐵線蓮、一年蓬、圓葉牽牛、兩頭毛、大針茅、大花醉魚草、花苜蓿、柱果綠絨蒿、假葦拂子茅、蒲公英、截葉鐵掃帚、三脈紫菀)制作成手捧花作為結束,以此感謝華東師范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昆明學院各位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感謝司機師傅的辛苦駕駛,也感謝沿途遇到的每一位可愛可敬的人。
團隊用廢棄地中采集的18種植物制作成手捧花作為結束
事實上,作為城市化進程下逐漸形成的新植被類型,城市植被正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新版《中國植被志》編研工作更是將其列為一個單獨的植被型組,足以顯示其重要性。近年來,在華東師范大學達良俊教授的帶領下,科研團隊在黑龍江、吉林、山東、浙江、上海、陜西以及云南等多地開展城市植被調查,取得了諸多進展。
青藏高原景觀
我想,在這一次次城市植被調查的路上,我們都是在行走中一步步更好地去理解這個系統的美,也更加明白這個系統比曾經我們以為的要更復雜。即使用盡一生也可能也僅能理解這部無字天書的一行,但至少開始行走,便總有能解答這些問題的一天。
(澎湃新聞記者鄒佳雯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白浪 設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