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丨張松:城市保護和規劃要平衡經濟發展與歷史文脈的關系
“建筑是凝固的史書,是人的思想和觀念的具體體現。”
9月1日,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張松教授,在福州友朋·榕書院開展了一場名為《遺產保護的意義——從古物保存到城市保護》的講座沙龍。
福州既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有重要近代史意義的名城,被譽為“五朝古都”。這里既有唐宋時期的木建構建筑存世,也有宋明以來重要的城市街區“三坊七巷”歷史風貌區,還有五口通商后開埠的倉前九里近代建筑群。每一時期的歷史建筑交替錯落在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歷史斷面的建筑遺產與今天的現代大都市交相輝映,體現出福州厚重、包容同時又現代舒適的城市氣質。張松教授曾在上海歷史風貌保護規劃制度建設方面做過大量工作,同時還是與福建歷史文化遺產淵源頗深的保護規劃項目負責人。在這里討論歷史文保的話題,空間與氣場都非常契合。
目前,福州正在積極推動三坊七巷、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福州)史跡和“自強運動工業遺跡:中國傳統社會邁入近代化的搖籃(船政文化史跡)”等三個項目申報(或聯合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張松表示,文化遺產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要傳遞給后人的重要資源,它們不僅是經濟資產,更是重要的發展資源。無論申遺結果如何,都可以借此開展一些實質性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讓廣大居民從中受益。

張松(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資深總規劃師,兼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委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分會委員等)
張松教授在講座中分享了他對古建與古城保護研究的經驗與智慧,后與筆者進行了對談。
能不能先簡單介紹下您從事的古建筑與古城保護的專業領域?
張松:我從事的專業是城市規劃設計,但我主要研究方向是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設計這些類別。現在依然有人認為城市就是要增量發展為主,習慣性地關注于土地開發經營,或新區建設、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對城市歷史保護方面的關注依然不夠充分。還有不少人認為,歷史城市保護的內容,只是城市內的文物古跡,文物建筑、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或是歷史建筑的修繕,這樣就把保護的內容范圍變得比較小了。這樣的話,我們的歷史城市、歷史環境,包括常青院士講的建筑遺產的保護,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從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的角度上看,福州三坊七巷、煙臺山有何不同?比如文化傳承、功能、風貌等等。
張松:福州這兩年做得比較好的成果,就是對歷史城區三坊七巷,還有其他的一些保護區進行了修繕。阮儀三先生曾說過:“要看坊巷格局,全中國只有福州獨一處。”白墻黛瓦的三坊七巷,至今保留有古老的坊巷格局,是全國城市中為數不多的活著的“歷史文化街區”。 三坊七巷的大宅大院特別多,是一個由名人故居構成的歷史建筑群,有林則徐、林覺民、沈葆楨、嚴復、冰心等名人。整個街區除了一條商業街以外,其余多數是文化設施,可能缺少了一些煙火氣。

三坊七巷夜景
煙臺山是歷史文化風貌區,管控不像文保單位和歷史文化街區那么嚴。它的空間特色是近代為主的建筑和街巷。有石厝教堂、銀行舊址、官邸等歷史遺跡,每一處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迂回小路中匯聚了各式的建筑風格。在開發過程中注重新舊結合,業態規劃方面比較多地考慮了市場需求,改造后功能業態與歷史環境也比較匹配。現在看,煙臺山似乎更受年輕人歡迎,新置入的業態更年輕化、時尚化。

煙臺山石厝教堂(圣約翰堂 St. John's Church)
專家學者以及普通人如何更好的發揮各自角色參與到保護和利用中去?一個老房子是否能有新時期新的功能?如何平衡歷史城市與建筑保護與空間活化利用?
張松:這是城市空間的保護與開發的平衡問題。一個歷史城市如果規模比較大的話,拿出一部分甚至某些片區做一些商業開發與孵化利用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歷史名城,能保存下來的歷史遺存的真東西已經很少了。有的城市就保留了兩三片歷史街區,如果你再把它以文旅融合的名義去過度開發與或過度商業化營銷,可能對僅存的歷史片區產生破壞,對文化保護傳承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何協調歷史風貌、如何進行適當的干預,是要謹慎考慮的問題。
如果一個老建筑已經不適合現在的需求,比如工業建筑,那么它必須要轉換功能,適應新的需求。比如說在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政府希望將一些老房子利用起來,甚至允許第三方來使用它,不能讓它空關著。因為一旦這些老房子空關著,就更容易帶來衰敗,甚至是整個老城街區的衰敗。我們現在往往只注重保持它原來的歷史風貌,對原生態的生活,原生態的文化以及原生態的業態則考慮甚少。一些工業遺產更新中也存在過度設計的現象,新的設計符號過多。一些歷史古鎮的做法也存在相似的套路,類似大紅燈籠、大牌坊等,在各地傳統街區中非常流行,造成了新的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觀。對工業遺產或是傳統街區的保護修繕設計,需要更認真地從歷史文脈的角度進行梳理和研究。
在歷史街區的開發過程中,對歷史建筑的利用,過去多是由官方改造經營的博物館,現在則更多由不同的開發主體來運營歷史建筑,形態和業態多元化帶來了城市活力。這些建筑也比較能夠吸引年輕人,有的還成為網紅打卡地。有地地方簡單模仿,這又帶來了新的雷同現象,就是大家都只是去溜達一下,拍個照“到此一游”。這不一定會給地方旅游經濟帶來正面效益。所以我們在歷史建筑保護和開發過程中,需要更近一步地理解本土文化,不能為形式而形式。
在存量發展的大背景下,能否從您的專業角度展望一下歷史城市、歷史城區、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與目前的城市更新工作的未來重點方向?
張松:存量發展、轉型發展不能把土地開發效益放在最高位置。房地產市場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證明,我們再怎么開發建設,也沒有以往那么高的市場需求了。我們的住宅、商業寫字樓,或者各種產業園區供給的量都大于市場的需求,就產生了去庫存問題。實際上這也是存量建筑怎么活化利用的問題,不僅僅是歷史建筑的利用問題,還可能是新的開發區、新建筑,包括像陸家嘴地區一些商業寫字樓的利用,這是個更復雜的系統問題。我們的規劃師、設計師應該更充分地研究這個城市未來的需求,從可持發展、節約能源、綠色生態等方面,為城市居民們設計創造經濟可承擔的、環境友好的居住空間與城市空間。現在我們一些城市更新的做法,經常會過度設計,或是推倒重來做一條仿古街。從目前結果看,這種做法往往難以成功。所以我們需要在將來的城市更新中更好地考慮地方的經濟需求與歷史文脈的關系,關注新與舊、時尚與傳統、現在與未來的平衡。
您怎么看待目前國內很多的歷史城市旅游同質化的問題,比如大同小異的街道,雷同的旅游紀念品?
張松:旅游開發的主體可能認為做古鎮旅游就是做類似的修繕,比如看烏鎮做得不錯,其他古鎮也跟著模仿,沒把地方的特色突顯出來。類似的牌坊和街巷,相像的旅游紀念品,連鎖化的經營,導致商業的業態也很容易雷同,這樣就產生了同質化現象。要避免雷同,就該把地區的區位特征、歷史空間特色,建筑風貌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研究透徹。挖掘歷史文化的特點,與市場需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和有機銜接,重點關注年輕人和一些個性化旅游的需求。城市空間環境中的文化積淀和差異性也是城市活力和魅力所在。我們要改善地方居民的生活條件,保留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充分考慮居民的生活需求,這樣也為整個地區的歷史城市保護創造了條件。不要把旅游產業需求與當地居民需求對立起來,除極少數本不合理的建筑或局部片區可以考慮做一些改造更新,不要把原居民都動遷了。
2024年9月1日 攝于福州三坊七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