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鑫YOYO:做社交媒體要靠“量”,做營銷咨詢要靠“裝”
1、做社交媒體要靠「量」,「量」的背后不止技術。
廣告公司想做社交媒體生意,核心競爭力就兩點:
1、 要么你有“黑科技”加持,賬號賊多、內容能批量生產,多到能在戰役期“飽和攻擊”,讓用戶反復刷到你的。甲方覺得你量大又便宜,數據又好看。
那你能不能賺到錢,主要取決于你怎么把技術成本降到最低。
2、 要么你有一堆能產出內容或帶貨的達人,最好是純分傭的。因為經濟下行,甲方品牌部也不好做,人人自危,市場和公關都要跟銷售掛鉤了。
那你能不能賺到錢,主要取決于你能幫甲方帶多少貨。
注意,這兩點都要求的是“量”,而不是“質”。
有的老板不認同,認為“質”比“量”更重要,強調要回歸初心做好內容。
但在社交媒體營銷實踐中,UGC共創+AIGC帶來的影響力,由于量足夠大,現在已遠遠超過了PGC的價值。
連幫《黑神話》做海外營銷的廣告公司都說:我們主要把內容讓給KOL自己去創作,官方反而沒有太多的干預。
你看,內容質量確實很重要,但人家未必坐在廣告公司里上班。
再加上由于AIGC技術的不斷迭代,內容生產門檻進一步降低,現在更沒有什么所謂“內容護城河”一說。
因為江湖高手太多,已經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進化到「人人都是內容專家」了。
因此,廣告公司唯一的護城河只能是客戶關系和傳播渠道。
至于內容本身,已經淪為達成目標的工具。
正如“界面財聯社”旗下公眾號@娛樂資本論在一篇報道中所言:
如今,一分錢可以生成7篇AI文章,做自媒體最牛的還屬“江西幫”。隨便一個頭部公司,一年都能干到5000萬-2億的收入。
這個收入規模,上海眾多小而美的老板恐怕是要眼紅的。
當然,成功的背后除了有技術因素,也離不開足夠勤勞和“不要臉”。
可惜北上廣深的企業,根本干不了這門生意。
一是因為你的人力成本不可能跟人家一樣低;
二是從八字角度講叫“財克印”,雖然賺錢,但容易招官司、損名譽。
沒辦法,經濟萎縮時代,甲方也缺錢,現在反而是“農村包圍城市”,誰成本低誰就能活。
2、做營銷咨詢要靠「裝」,「裝」的背后不止方法論。
過去,乙方只要聽甲方指揮好好打仗就行。
現在丙方太多,沒有信息差了,誰也卷不起價格戰,所以遲早要轉型。
既然選擇了深耕北上廣深,如何體現你的獨特價值?答案是必須要做出“知識溢價”,因此業務只能往上游走。
轉型為價值鏈的另一端:營銷咨詢,也可以延伸為企業培訓。
簡言之,你得站在甲方視角去解決更前置、更戰略、更系統化和更難的問題,去切咨詢行業的蛋糕。
所以,做營銷咨詢必須靠“裝”。
注意,這里的“裝”并非貶義,而是可以理解為:“用原創的知識體系去理解、包裝你的戰略思考過程、推導依據和解決方案”。
此外,也代表“通過你的運籌帷幄,讓企業或品牌展現出更好的品牌形象,并獲得生意增長”。
知識體系絕不是一個空架子,每一個都要落到實處。
好比諸葛亮在行動前,需要做一系列的方案,去向劉備論證這個謀略成功的概率很高。
縱觀所有營銷咨詢公司,背后核心拼的就三點:
一是天賦的戰略直覺;
二是方法論與認知結構;
三是端莊的容貌與能說會道。
千萬不要小看這三點,你想做還未必能搞定。
方法論和認知結構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但更多人其實卡在戰略直覺、相貌、儀表和口才這些無形的“先天軟實力”上。
前兩天,我去聽歐賽斯“911超級品牌日”的演講,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的“56789賣”理論體系,以及老師們洪亮的聲線。
相似場面,可腦補博商旗下眾多講師的短視頻。
不得不說,想做這行,你首先講話就得很有氣場、擲地有聲。氣質太溫柔內斂的,就比較吃虧。
這些理論體系,每一條單獨拿出來細講,都能講一天的課。
市面上的百年經典著作一共就那么幾本。如果再算上廣告大佬們出的暢銷書,就更多了:
能把它們啃透,并結合實踐經驗、用簡單的語言說服客戶的人,從相貌、智商、情商、口才、氣場到工作經驗,都要出眾才可以。
如果只能及格,就沒法做到頭部,因為:
1、會啃書的人很多,但能自成體系的就少了一半;
2、自成體系又有成功案例的,又再度減半;
3、能把體系和案例給客戶講清楚的,又篩掉一些;
4、能幫客戶落地陪跑成功的,就是行業佼佼者了;
5、在上述基礎上,如果還很有觀眾緣,能借短視頻放大個人影響力做成IP的,才叫行業頭部。
所以發現沒有?
現在做咨詢公司的邏輯,和做創始人/知識博主IP的邏輯很像。
我也經常刷到一些老廣告人的短視頻,但就是看不下去。總結原因,無非就是說話聲音小、語速太快,文案絮絮叨叨、不夠簡潔有力;
當然,也有極少數老公關人能轉型成功,而且還要天天仰著頭講話,怪累的。
“觀眾緣”這個東西就像八字玄學,也看是不是“身旺”。有沒有干貨倒是其次,情緒價值給滿才是成功的關鍵。
為什么現在短視頻上誕生了那么多“企業陪跑與戰略咨詢顧問”?
因為咨詢行業的人也覺醒了,TA會想:我自己做自媒體是不是能賺得更多?除了賣咨詢、賣課,是不是以后還能順帶賣貨?
—
你看,有人把自媒體當生意做,有人把自媒體當工具用,前者走“量”,后者走“裝”。
雖然他們的認知差了一個太平洋,但只要選定其中一個,都會有光明的未來。
最怕你處于中間態,如同“薛定諤的貓”:懸而未決、不倫不類、又死又活、不確定死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