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家:建立核污染水長期國際監測機制是保護全人類健康的必要手段
自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一年多來,日方累計完成了8次核污染水排放,超過6萬噸核污染水流入太平洋。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利益攸關國之一,堅決反對這一不負責任的做法。中方同日方以及相關國際組織前后進行了10多輪密集談判和協商。9月20日,中日雙方就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問題達成共識。
中日兩國達成的共識有四點,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中國成功推動日方接受核污染水長期國際監測和中方獨立取樣。
“建立長期國際監測機制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全人類健康的必要手段。”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應急部主任楊端節向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表示,2021年,日本政府決定將處理后的核污染水經海水稀釋后在30年內分批次排入大海。在此之前,國際上尚沒有排海處置核事故后產生的核污染水的先例。由于核污染水排海事關人類健康、海洋生態環境安全以及國際公共利益,因此日本應本著對海洋生態環境安全和全人類健康負責的態度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置核污染水。為了保護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需要長期監測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海域環境介質和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水平。
自2021年日本單方面做出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決定以來,中國政府本著對海洋環境、人類健康和中國民眾高度負責的立場,主張建立長期國際監督監測機制,以有效回應利益攸關國家和公眾的高度關切。
楊端節說,為了客觀評價福島核污染水排放對我國管轄海域的影響,切實保障我國民眾的健康安全,2021年起,我國不斷強化海洋輻射環境監測措施,在既有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網絡基礎上,擴大監測范圍、提高監測頻次、增加監測點位和核素種類。2021年以來的監測結果表明,我國管轄海域海洋環境放射性水平尚未發現異常。
楊端節指出,一年來,經過多輪政治磋商和專家對話,中日雙方終于達成共識。日方同意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框架下建立長期國際監測機制,接受中國實施獨立取樣監測,接受對排海活動實施嚴格、獨立、有效的國際監督。另外,IAEA安全審查報告指出,在做好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環境監測的同時,應更加頻繁地開展輻射環境影響評估的定期審查工作;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UNSCEAR)也將福島排海生態環境影響列入2025—2029年專項工作組優先事項。這些工作機制和安排是史無前例的,是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日方應切實履行自身責任和義務,與國際社會一道,形成更加有效的長期監督監測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及時向國際社會和公眾提供公開透明的監測結果,確保不對海洋和人類造成危害。”楊端節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