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智中國2029|史丹:產業組織網絡化,平臺企業角色重要
2024年9月6日,澎湃研究所舉辦“數智中國2029:擁抱新一代信息技術”研討會,邀請了朱嘉明、史丹、彭文生、鄭磊等知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數字經濟與新興信息技術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史丹發表了題為“數字時代的產業發展趨勢、特征和政策建議”的主旨演講。她指出,數字革命正在深刻重塑現代產業,數據已成為關鍵生產要素。面對增速波動、基礎設施差距以及產業轉型基礎薄弱等挑戰,史丹建議加快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共享和加強數字人才培養,以促進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的全面數字化轉型。
以下為史丹演講精要。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史丹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數字革命的根本:數字要素全面進入生產過程
在全球范圍內,人類正邁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數字革命的時代。與前三次工業革命——蒸汽革命、電力革命和信息革命——不同,數字革命的影響不僅局限于某一特定行業或技術突破,而是以一種通用技術的形式,深刻改變了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這種變革的核心在于,數據已經成為與資本和勞動力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推動了整個經濟體系的數字化轉型。
縱觀歷史,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引發了特定行業的快速發展。例如,蒸汽革命促生了機械、加工和紡織等行業;電力革命帶來了自動化流水線過程工業的迅速崛起;信息革命則催化了航空電子等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這些革命都是以非通用技術的突破為主導,推動了某一行業的變革,并間接帶動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然而,數字革命的獨特性在于其作為一種通用技術的全方位應用。數字技術不僅推動了數字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深入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這種技術變革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打破了傳統工業革命中某一行業獨領風騷的模式,促使整個產業鏈進行數字化升級和轉型。
與此同時,數字要素與自然資源,如石油、煤炭或天然氣等傳統生產要素存在顯著的特性差異。它具有非排他性、非損耗性和規模報酬遞增性等特點。這意味著,數字要素可以在多個生產過程中同時使用,不會被耗盡,且其價值隨著應用場景的增多而增加。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要素在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不僅有助于擴大生產、節約資源和降低成本,還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進而從基底上變革傳統的經濟活動方式、經濟運行規則和治理方式,正因為如此,數字革命在影響深度和廣度上遠超以往的工業革命,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融合發展、協同轉型,數字時代產業發展呈現新特征
數字時代,產業發展正在經歷一系列深刻變革,呈現諸多新特征。這不僅重塑了產業結構和發展路徑,也為全球經濟的未來增長注入了新活力。
首先是數字產業的崛起和產業數字化的加速。由于數字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長,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逐步由自然資源要素產業、金融業轉換為電子信息產業。這不僅推動了新興產業的繁榮,還通過技術創新顯著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現在,全球數字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已達到20%左右,成為驅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正成為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企業不僅需要開展數字化運營,更需要通過數字化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在此過程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讓企業能夠進行更為精準的智能決策,從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智能制造為例,其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資源浪費,并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這種數字化的進程,不僅提升了企業內部資源配置的效率,還促進了整個產業鏈的高效循環。
數字經濟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融合式發展逐漸成為新的增長動力。傳統的分工模式正被打破,產業融合、產品融合和市場融合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眾多新業態和新模式,改變了產業之間的關聯性。例如,數字技術加速了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緩解了制造業的長尾效應,并有效抑制了過度服務化的現象。這種跨界融合正在模糊三次產業之間的界限,促使經濟理論框架需要重新構建,以適應數字經濟帶來的新變化。
此外,產業鏈協同發展與平臺企業的重要性在數字經濟中日益凸顯。產業組織方式正在從傳統的垂直分工模式,演變為更加網絡化和平臺化的分工體系,平臺企業因此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通過高效對接市場供需,甚至能夠影響市場價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然而,隨著平臺企業的飛速發展,如何有效監管這些平臺以防止壟斷行為的出現,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挑戰。
最后,數字化與綠色化的協同轉型成為數字時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日益加深,數字產業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面臨著綠色低碳發展的壓力。盡管數字技術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但其高耗能特性導致能源需求大幅增長。因此,未來的產業轉型必須向綠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方向發展,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以實現數字化與綠色化的協同發展。
直面技術、人才和政策挑戰,實現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盡管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亟需通過有針對性的策略來應對和克服,以進一步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首先,數字經濟增速波動較大,城鄉之間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差距顯著。盡管中國數字產業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城鄉之間仍然存在較大鴻溝,尤其是在觸網率、數字技能普及和工作業態的數字化轉型上。經濟增速的波動和不均衡不僅限制了數字經濟的整體發展,還導致市場占有率不高,產業鏈較短,數字產業引擎帶動力不足。這些問題共同削弱了中國數字經濟在全球競爭中的整體實力。因此,當前迫切需要通過加快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布局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產業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較為薄弱,核心技術和第三方服務供應不足。在關鍵技術方面,智能傳感器和核心工業軟件等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仍然依賴于進口。當前,美國、日本和德國占據了全球傳感器市場的70%左右,而中國僅占10%,這一現狀顯然不利于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此外,市場缺乏將戰略咨詢、架構設計和數據處理等關鍵任務集中起來,并能實現“總集成”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這使得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難以找到一站式解決方案。要應對這些挑戰,必須通過實施舉國攻關,強化數字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韌性,推進關鍵技術和設備的自主可控。同時,鼓勵平臺企業通過大數據平臺、開發者平臺和開源社區等載體,促進企業間的知識共享與協同創新,推動平臺經濟蓬勃發展。
此外,數字人才缺口巨大,體制機制和行業監管尚未完全適應數字化發展需要,也是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企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數字化運營、大數據分析、商業智能深度分析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卻供不應求。當前,數字化運營人才僅占7%,而大數據分析、商業智能深度分析等人才的占比更是只有5%,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要緩解這一問題,需要加大對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投入,完善數字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優化數字技術研發投入結構,以基礎研究投入帶動數字技術的應用研究發展。通過培育和引進人才,打通數字創新鏈、數字人才鏈和數字產業鏈,進一步發揮數字經濟政策的最大效用。
在市場層面,數據壁壘依然存在,數字要素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也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障礙。盡管數字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但數據孤島和平臺壟斷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阻礙了數字要素在各個產業之間的流通與共享。因此,必須通過提升數字技術滲透率,連接數據孤島,打破數據壁壘和平臺壟斷,營造有序競爭的市場和營商環境,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流通。此外,還需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確保產業鏈數字共享的順利實施,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總結來看,數字革命不僅推動了產業的全面數字化轉型,還催生了新型生產要素——數字要素,對產業升級、資源配置和綠色協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中國的數字經濟在全球已處于領先地位,但仍面臨關鍵技術突破、人才培養和市場規范等多重挑戰。未來,中國需要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數字技術的深入應用和跨領域協同,確保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保持優勢,并實現高質量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