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中國開發衛星的德國人高法睿:抓住商業航天機會將帶來更多希望
9月9日,在2024浦江創新論壇期間,中國科學院衛星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法睿(Farid Gamgami)對澎湃科技(www.6773257.com)表示,如果能夠抓住商業航天的機會,適時做出突破和改變,將為航天產業帶來更多機遇和希望。
中國科學院衛星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法睿。
高法睿來自德國,擁有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航空航天工程碩士學位和海德堡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曾在空間運輸、探索和地球觀測等領域工作。一直從事大衛星開發的高法睿后來進入柏林一家太空中小型企業,擔任首席戰略官,這是他第一次踏入小衛星研發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原先開發大衛星時的大規模、長周期不同。這段經歷也讓他感到充實。
高法睿表示,商業航天起源于美國,中國快速崛起,歐洲也緊隨其后。“中國是第一批航天商業化的國家,中國的戰略非常好。”他表示,如果能夠抓住商業航天的機會,適時做出突破和改變,將為航天產業帶來更多機遇和希望。中國有很多成功的商業航天企業,雖然面臨著非常多的競爭,但中國的商業航天公司有著良好合作伙伴關系,詳細的商業計劃,以及政府的支持,這些都將驅動商業航天領域的創新,讓商業航天產業變得更有活力。
今年6月,高法睿加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擔任衛星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已經是崛起的國家,而且它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實力是非常強的,中國正在為全人類探索太空做出非常領先和卓越的貢獻。”高法睿表示,中國非常期待與他國開展合作,這與他產生了共鳴,“在中國,之前沒有外國人有這么大的殊榮可以在航空航天領域來擔任高管,所以我感覺特別榮耀,不能拒絕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高法睿說,目前其所在實驗室的重點工作是在衛星開發中采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設計方法、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數字孿生技術。“衛星生產需要這些技術,衛星的穩定和穩健運行也需要這些技術。”
高法睿對于人工智能對衛星領域的影響非常有感觸。他表示,有了人工智能,就可以在衛星上直接儲存或處理數據,而無需把數據帶回地面處理,減緩了存儲壓力。
空天海洋等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汽車等傳統行業不同,前者是無法實現規模生產的定制化行業,“比如帶著特殊使命的衛星都是定制化的,如何減少衛星的運營成本,是衛星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高法睿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高研發衛星、空間飛行器的設計效率,從而減少研發時間、提高研發質量。但他同時也表示,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也要警惕完全依賴計算。
高法睿來到中國已經有兩個月時間,他正在努力學習中文,希望探索更多的中國文化,“除了上海,我還希望有機會能夠去其他省份多看一看,我已經非常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更多地了解中國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