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與科技如何“雙向奔赴”?這場論壇上專家熱議
特定的文化環境有利于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反過來又有利于社會文化的塑造。如何在理解科技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發現并培育能夠促進科技創新的文化,是世界各國在推動科技事業發展時共同面臨的命題。
9月8日上午,2024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專題論壇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舉辦。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攝
9月8日上午,2024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專題論壇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什么是創新文化”、“如何培育創新文化”以及“誰來培育創新文化”等關鍵議題,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展開討論。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湯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在論壇上作“英國的科技創新文化”主旨報告。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湯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在“英國的科技創新文化”主旨報告中,對英國的科研文化進行反思和批評。他說,創新文化不只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在推動科技事業發展時共同面臨的命題。英國擁有豐富的工業和科學遺產,在世界領先的大學領域內擁有成熟而多樣的研究文化。要想成功維持并鞏固英國科研的聲譽,就必須應對21世紀科研文化所面臨的挑戰和批評。他在報告中回顧了英國科研領域當前的一些挑戰——過度競爭和過重的工作量、就業不穩定、不正當的評價標準、缺乏透明度、研究成果的不可復制性以及對國際合作的威脅,并提出了前進的方向。
清華大學教授李正風作“科學的進化:科學文化與創新文化的合流”主旨報告
文化與科技息息相關,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科學文化和創新文化又如何塑造新的科技時代的文化形態?清華大學教授李正風在“科學的進化:科學文化與創新文化的合流”主旨報告中給出了解釋。他說,人類的科學事業不斷進化并產生深刻影響,這不僅表現為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的進步與革命,而且體現于科學知識生產的方法與技術的不斷發展、科研范式及其組織形態和制度設計的不斷變革。更重要的是,科學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地融匯到企業創新系統、社會創新網絡、國家創新體系之中,推動人類社會逐漸進入知識社會、科技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科學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展,而且科學文化與創新文化相互交織、合流,共同塑造科技時代的新型文化形態。
論壇上,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作了“架設科技文明交流互鑒的‘拱頂石’”主題演講。
那么,創新文化的價值體現在何處,又該如何培育?論壇上,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作了“架設科技文明交流互鑒的‘拱頂石’”主題演講,他的觀點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呈現的“四極”特點,推動科學的無盡疆界不斷向“四度”演進。學科交叉集成的空前活躍、科技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深刻塑造著人類文明的新形態。跨越歷史時空,以最大限度實現人類福祉,必須秉持共生共榮的理念,搭建跨國家地區科技交流的“拱頂石”,有效破解科學文化的古今中西之爭。他同時指出,循中華文脈開啟溯源之旅,察古今東西科學文化之道,求得最大公約數,將是促進科學繁榮之大道,為開辟科技新文明提供不竭源泉。
世界工業技術研究組織協會秘書長保羅·博若思(Paul Burrows)作“文化鏈接與全球創新”主旨報告。
世界工業技術研究組織協會秘書長保羅·博若思(Paul Burrows)在“文化鏈接與全球創新”主旨報告中則重點談了在全球創新文化的培育中保持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在當今快速發展的全球格局中,創新不僅是一個流行詞,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命脈。當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和社會挑戰時,對創新解決方案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全球市場和合作伙伴關系在促進創新文化、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作為他山之石,硅谷知名投資人、Founders Space創始人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和匈牙利(主賓國)塞格德大學技術轉讓公司業務開發部部長布爾丘·格德里(Bulcsu G?dri)分別在其主旨報告“培育創新文化”以及“跨學科的力量:打通學科之間的隔閡以驅動創新”中給到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經驗做法。
匈牙利(主賓國)塞格德大學技術轉讓公司業務開發部部長布爾丘·格德里(Bulcsu G?dri)在作“跨學科的力量:打通學科之間的隔閡以驅動創新”主旨報告。
史蒂文·霍夫曼在論壇上講述了如何實現企業創新、如何創造企業的創新文化,并給出四點建議:一是作為企業的領導者,要學會挑選正確的人才以及打造一個自由、互相信任的環境。在一個公司里,大部分人是仿效者,跟隨者而不是創新者,領導者要準確挑選這樣的人,給予其充分表達觀點的自由,同時營造一種彼此信任的文化環境。因為,人們在感到恐懼的環境里很難創新。二是傾聽創新者的想法。創新是一個學習和發現的過程,失敗是常態。不要只聚焦于大想法而忽略小想法,小想法一旦可行,可實現大突破。傾聽創新者的想法,讓他們不斷地去試驗,創新閉環就此形成。三是創新團隊不宜過大。當一個團隊過于龐大時,容易形成官僚作風,進而導致工作的效率降低,扼殺創新。四是不同學科的交叉點是最好的想法誕生的地方。不同學科的人集聚在一起,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從而有利于創新方案的提出。
布爾丘·格德里也認為,最具變革性的創新產生于不同學科和觀點的交會點。當人們彌合看似不同領域之間的差距時,創新就會蓬勃發展。這種跨學科的方法使我們能夠利用不同視角的優勢,產生技術先進、文化共鳴和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解決方案。隨著對創新核心驅動力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文化與技術之間的協同不僅是可取的,而且在復雜而又相互關聯的世界中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愿景是設想一個未來,技術與文化不再對立,而是無縫融合,共同推動有意義且可持續的進步。”
一個城市的創新文化需要哪些要素,如何培育城市的創新文化?針對這一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徐劍分享了城市空間與創新孕育的觀點。在他看來,上海是全世界咖啡館最多的城市,也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從城市聚集的創新空間視角來看,開放思想、網絡協同是創新文化的靈魂,創新文化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科創IP,并助力上海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