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個稅APP現大量“被就業”,專家建議多部門“一站式”解決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這兩天,中國之聲持續關注個人所得稅申報過程中出現的多種異常狀況。比如,自己“被開公司”了,莫名其妙地成為多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高管。有人發現自己“被就業”了,名下出現了從來沒有見過的供職單位;有人發現自己的供職單位還是已經離職多年前的信息等等情況。這些異常狀況,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又該怎么去解決?
“被老板”、“被就業”:填報個稅專項扣除發現身份被冒用一位被冒名注冊了十家公司的人質疑,工商部門在當初辦理企業注冊登記時,有沒有切實履行核查基本信息的職責:“畢竟人家盜用我們的信息,他是有頭像、有簽字還有確認的,他們那邊辦理人員肯定是沒有按流程在走。因為身份證上是完全是有我的相片的,不可能他看都不看,他就能申請了,十家公司啊。還不是一家,資本還很嚇人,5500萬,5400萬,900萬,全是那種大資本的。”
除了“被注冊公司”之外,最近一段時間,也有不少人向媒體反映,他們在填報個人所得稅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還“受雇”于從來沒聽過的公司。
“我被賦予了某企業的辦稅權限或者管理權限,這兩家公司根本就不在四川省,我根本就沒去過那兩個地方。所以我就特別詫異。”
“我查了一下這家公司的法人、董事什么的我都不認識,這個公司我也沒有聽過,跟這個公司也沒有任何的接觸。”
國稅總局回應:可在App上申訴 盡快核實處理
對于這種“被入職”的情況,國家稅務總局此前回應稱,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是個人身份信息被冒用了。一方面可以在App上點擊該單位名稱,并通過右上角的“申訴”按鍵發起申訴;另一方面,稅務部門將盡快核實處理涉稅信息冒用問題,如果屬實,稅務部門將對冒用單位或個人的涉稅違法問題依法處理。
個稅App上線半個月以來,一些此前很難得知的信息,逐漸暴露出來。以被注冊企業的群眾為例,記者目前掌握的有70多人,而且這一數字還在增長中。
發生在全國各地的群眾被注冊公司一事,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企業注冊登記機關當初有沒有盡到審慎核查的義務?身份證遺失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能切實保證已經丟失的身份證不被一些人用來實施不法行為?兩天之前,央廣記者聯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公安部,截止發稿前,依然沒有得到任何答復。
專家:監管部門不能懶政 多部門應合力解決公民身份信息被濫用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分析,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首先就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幾乎是零成本、零風險、高收益:“如果出現了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由于他是隱名股東,自己不用承擔責任。如果是公司掙錢了有好處,因為實際控制著公司的公章和印鑒,以及其他相關的公司賬簿的隱名股東,能夠易如反掌地控制公司。所以對于冒名頂替他人的隱名股東來說,用別人身份證注冊公司是一種無成本、零風險的一樁好買賣。”
此外,盜用他人信息注冊公司之所以如此猖獗,企業注冊登記部門也有一定的責任:“由于對于登記資料的審核采取形式審查的態度,所以有的時候就‘蘿卜急了不洗泥’,只要是開辦企業的人拿著材料來了,有身份證復印件,不管身份證復印件是不是注冊企業本人,馬上就給他接收材料,甚至發營業執照,也是說僅僅是想到了快注冊,而沒想到的安全注冊、依法注冊。”
在劉俊海看來,收集公民身份信息極端簡單,這也使得盜用者有恃無恐:“現在有很多的部門,很多的企業,大量索要他人的身份證原件,而且要拍照給人家,然后拿著這些身份證復印件,又不能夠確保它的安全性。所以導致身份證件提供了以后,究竟用在什么用途?流向哪些人?現在應當說一直還處于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有監管的盲區。”
劉俊海認為,如何合法、迅速、有效地解決這些群眾遇到的問題,不應該只是這些被冒名群眾的事情:“這種身份信息被濫用情況不是今天才存在的,只不過由于個人所得稅的APP沒有上線,自己的名字被別人盜用,自己不知道而已。市場會失靈,監管者不該失靈。企業和商人有可能不能慎獨自律,監管部門不能出現懶政惰政怠政的現象,不能采取一推二、二推三的方式,把群眾的投訴、舉報推到其他地方,或者是由本部門推到其他部門,每一個部門都應當實行首問負責制。我們的監管部門一定要發揮監管的合力,公民個人可以在自己戶籍所在地的任何一個部門,包括工商部門、稅務部門或者公安機關提交舉報信息,就應當建立一張全國的投訴網,專門解決公民身份信息被濫用的情況。”
(原題為:《個稅App現大量“被就業” 專家建議多部門一站式解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