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棗村,農村養老困境的現實一種

從西安咸陽機場出發,車行約兩個半小時便到達了渭南市合陽縣太棗村。這是一個位于黃河畔,有2000余戶人口的“大村”。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村子里多數房屋的大門緊閉,門口的裝飾破敗,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偶有兩三位老人坐在路邊閑聊。當日天氣炎熱,記者走進一家小鋪買冷飲,老板或是許久未見到外來年輕人,便與記者攀談起來。他說早年生意好的時候,每天都要去鎮上進貨。而現在一周進一次貨都賣不完,村里一年里只有過年那幾天熱鬧。

在村口,記者看到一家修建齊整的幼兒園,但走近卻發現大門已被緊鎖,園內操場上也雜草叢生。繼續走到下一個路口,只見馬路旁接連開了幾家殯葬用品店。

到太棗村,是為了采訪在村里開養老院的張小鳳。她1997年出生在這里,自嘲自己是唯一在村里就業的“90后”。2016年,她父親在村里建了這家養老院,小鳳在2020年大學畢業后不久就回鄉負責經營。談起初衷,張小鳳說爺爺當時罹患癌癥,而父親要在外賺錢給爺爺治病,無法回家。子女在外謀生計,老人無人照料的情況在村里很常見,張小鳳認定在農村開養老院不僅有市場,也能幫到有困難的老人。

但等到養老院開起來后,現實卻與張小鳳的設想相差甚遠。當時小鳳家拿出了30萬元,還向銀行貸款了近200萬元。養老院開業至今,才勉強達到收支平衡。目前養老院一個床位每月最低收費1200元,大約有20位老人入住。農村老人大多沒有穩定收入,住院錢需由子女承擔,或幾個子女分攤。因此養老院老人一般隔幾個月就會搬回家,隔段時間再來。

比如75歲的郝奶奶去年冬天在家摔了一跤,當時臥床不能自理,遠在新疆的兒子就聯系到小鳳給母親辦了入住。一個月后,郝奶奶身體恢復,老人家為省錢又搬回了家。郝奶奶獨居在家,平日自己撿柴、做飯。她告訴記者,要是再遇到意外,只能打電話給在外打工的子女,讓他們去找人幫忙。

記者又走進80歲的王奶奶家,她已經臥床不能走路。平日里,她由四個子女輪流照護,每人負責兩個月。輪到外出務工的兒子時,王奶奶便由兒子出錢入住養老院。而輪到沒有工作的女兒時,王奶奶便出院住進女兒家。如此這般,王奶奶就在養老院和子女的家中來回輾轉。

雖然村里的老人不少,但花錢住養老院的卻很少。為了延攬客戶,張小鳳經常去鄉里的集市上發名片和傳單。記者跟隨她一道發傳單,見到有當地老人聽到價格后,一邊擺手一邊表示“1200元一個季度還差不多”。

除了客戶難找,小鳳的另一個難題是員工難招。很少有人愿意回村工作,因此養老院長期缺人手。小鳳經常要和護工一起為不能自理的老人擦身、換藥,唯一的廚師若是請假,小鳳也要下廚為老人們做一日三餐。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全國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為12136萬人,約占全國老人的45%,但農村養老院床位只占全國約20%。相較于城市老人,農村老人的年齡結構、空巢率、健康狀況等指標均更加嚴峻,經濟收入水平和養老服務費用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較大差距,養老人才缺口也更大。
太棗村不過是中國千萬個村子中普通的一個,但這里正在遭遇的養老困境,卻是中國農村普遍面臨的“空心化”疊加“老齡化”問題的現實縮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