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博物館成旅游打卡新晉“頂流”,“潑天流量”下要做的還很多
今年暑期,博物館再迎“潑天流量”,各地“文博熱”持續升溫,博物館成為旅游打卡的新晉“頂流”,熱得發燙。
然而,“人從眾”模式下,不少問題也隨之滋生,如預約困難、參觀體驗感下降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公眾的文化體驗,也對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挑戰。如何在應對這些挑戰的同時抓住發展機遇,實現“博物館熱”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黃牛橫行、體驗感差等多重難題待解
“幫忙預約國博,多少錢?”
“大人85,小孩100。”
“小孩為啥貴一些?”
“小孩難約啊。”
……
8月16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某社交平臺隨機采訪了20位游客,其中僅有一位表示是靠自己搶到的博物館免費門票。
原本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卻不得不花上幾十甚至上百元的預約進館費,有網友還發出了“免費的竟然是最貴的”的感慨。有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透露:“黃牛通常采用多種手段獲取門票。有的利用技術手段,通過編寫腳本或使用搶票軟件,在門票開售的瞬間大量搶購;還有的雇用大量人員,通過人海戰術增加搶票成功的幾率,然后將門票高價賣給游客,牟取暴利。”
“講解像吆喝,感覺像菜市場一樣,體驗非常不好。”游客黃女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談道。隨著游客對歷史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一些博物館的講解員數量不足,導致游客在參觀過程中無法獲得充分的講解服務。在博物館講解人員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些觀眾選擇購買非館方的講解服務。“1小時收費1000元”“預約講解服務被無故取消”“霸著中心展柜,聲音還特別大”……由于缺乏有效監管,相關講解服務不僅影響了游客的參觀體驗,也干擾了正常的參觀秩序。
除此之外,展覽同質化現象明顯。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博物館的年度績效評估往往包含展覽數量的硬性指標,這使得博物館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策劃多個展覽,難以保證每個展覽都能獨具特色。因為高質量的展覽往往需要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精心打磨。部分博物館的確存在展覽同質化等問題。
根源在于供需失衡
伴隨著旅游熱,作為城市文化歷史符號的博物館迎來了游客量的爆發式增長,一些知名博物館,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因其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文化價值,吸引了大量游客。每逢節假日或特殊展覽期間,游客訪問量會呈幾何級數增長,遠遠超出系統的承載能力,使得正常預約變得異常困難。
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寧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陜西歷史博物館每日的參觀接待能力為1.2萬人次,然而,每日預約門票的游客數量卻高達約60萬人次,遠遠超出了博物館的實際接待能力。”
“隨著博物館越來越受歡迎,出現了參觀人數超預期、預約難度增加以及黃牛現象猖獗等問題,這對游客參觀感受和博物館服務質量等都產生了顯著影響。”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文化遺產系副教授張祖群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來自湖北的游客陳先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每件好看的展品前都擠滿了人,根本擠不進,從入館開始就不是我自己在前進,而是人群推著我前進,我感覺我在北京趕春運,還是無座票!”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博物館越來越熱,問題的根源在于供需關系出現矛盾。預約難主要集中在一些頭部熱門場館,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每天就有近160萬人預約26000張門票,博物館觀眾承載量遠遠不能滿足觀眾需求。
“供需矛盾巨大,自然會導致預約困難、觀展體驗感大大下降。”上述業內人士指出,這是大部分知名博物館共同面臨的難題。
博物館需要探尋更多“打開方式”
面對大眾“洶涌而來”的熱情,博物館需要探尋更多“打開方式”。
2024年7月1日,國家文物局要求各地做好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能取消預約的應取消,確需預約的要優化并為特定人群提供便利。安徽博物院7月16日起全面取消線上實名制預約,西安鐘鼓樓博物館7月24日起至8月31日取消“參觀預約”要求。各地博物館紛紛響應,但部分博物館因流量高位等因素,目前還無法取消預約制。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對于已經實行實名制預約的博物館,有技術操作的黃牛搶票行為,可采用分階段搶票或抽簽制加以解決。例如,不是一次性搶票,可隨時抽簽,限定每日中簽數量,使搶票軟件失去作用。”張祖群認為,“博物館可引入更為先進和靈活的大數據精準預約系統。借助大數據分析預測參觀高峰期、低谷期,從而調整開放時間與票務策略,實現有效的客流導流與精細化管理。這種系統基于大數據與智能模型,具備動態監測和調整功能,根據實際人流情況動態調節入館人數,有效減少高峰時段的擁擠等問題。”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滿足龐大的參觀需求、提供優質服務,是擺在博物館管理者面前的另一道難題。張祖群建議:“博物館不僅要在展覽設計方面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提升‘人—機—環’互動性和參與感。可以引入3R數字化、互動展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塑造體驗式文化場景,增強展覽表現力。”在張祖群看來,從旅游到觀光,滿足游客對深度文化體驗的需求尤為重要。
“近年來,為了更好滿足無法親臨博物館的觀眾需求,陜西歷史博物館采取了線上展覽、虛擬導覽等多種措施,讓公眾能夠多渠道感受博物館文化。”侯寧彬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例如,將館內高人氣文物或藏品拍攝成短視頻,通過短視頻形式解讀文物本身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這種方式旨在以簡短而精煉的內容,傳達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及時代價值,讓更多人群能及時了解博物館的重要藏品或展品的相關信息。
同時,陜西歷史博物館近日還與全國其他13家博物館一起入駐了數字文博大平臺“山海”App,希望通過數字文博大平臺,使公眾即便未能親臨博物館,也能在線上“逛”博物館。目前,其在“山海”App首批上線的文物約為300件,以二維信息為主。未來,將采集更多的三維數據,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在全球“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博物館如何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是能否將“流量”變為“留量”的關鍵。
科技賦能,實現智能化高效管理。張祖群認為,在運營與資源管理方面,博物館應采用智能化技術,提升效率、實現優化升級。另外,博物館應高度重視數字化轉型。開發移動應用和增強現實技術,為觀眾提供個性化導覽服務,增加觀眾的互動感和沉浸感。大力發展虛擬展覽和“線上+線下”互動平臺。
建立穩健的財政體系,實現收入多元化。陳少峰建議,“門票免費使得博物館缺乏支撐系統,服務難以提升。應調整免費政策,僅對兒童、老人、貧困人口等特定人群免費,初中生、高中生半票。”
張祖群也認為,“在財政撥款與補貼等基礎上,通過會員制度、贊助合作、捐贈和特色文創銷售等方式增加收入,以減少對單一收入渠道的依賴。多樣化的財政收支有助于提高博物館的經濟韌性,保障其長期穩定發展。”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面對‘博物館熱’的現狀,不應簡單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恢復收費政策。相反,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博物館的具體情況,靈活應對。對于共性供需矛盾特別突出的博物館,可以從國家層面考慮恢復收費,并觀察其對緩解供需矛盾的實際效果,但前提是必須做好充分的市場分析和公眾意見收集工作。”
注重員工培訓和團隊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和專業能力。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博物館專業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與博物館數量的增長不成比例。對此,張祖群建議,博物館不光要培育精通博物館業務又能掌握高新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還需要培養熟悉傳統業務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而提升整體運營質量。
差異化發展,提升游客體驗質量。專家表示,當前,并非所有博物館觀眾都因濃厚的興趣而來,部分觀眾可能僅受從眾心理驅使,如追逐明星展品或文創產品。這類觀眾往往匆匆參觀,拍照留念后便離開,未能深入體驗展覽所傳遞的價值觀。因此,博物館需要通過有效的宣傳策略,引導公眾認真閱讀展覽內容,理解其傳遞的文化意義與價值觀,從而提升公眾在博物館中的文化體驗質量。
(原題為《“潑天流量”下 博物館要做的還很多 》)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