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50萬增高1厘米,真的值嗎?
在中國人成長過程中,身高是無法避免的永恒的話題。小時候長得高被夸聽話、吃嘛嘛香,長大了高個子成了求職的加分項,婚戀市場的硬指標。
人們對高個子的渴望,逐漸催生出了龐大的消費市場:月售過萬的增高墊、規(guī)模超百億的生長激素市場......甚至帶起了“斷骨增高”這一黑色產(chǎn)業(yè)。
事實上,中國人其實已經(jīng)在越長越高了。2020年,18-44歲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厘米和158.0厘米,與2015年發(fā)布結果相比分別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在全球范圍內(nèi),中國人的身高漲幅都是領先的。
但中國人的身高焦慮為何沒有減少?誰在借著身高焦慮發(fā)財?
身高這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有的人高挑出眾,有的人小巧玲瓏,但總歸是各有千秋。
今年初,隨著哈爾濱旅游的爆火,“南方小土豆”成為紅極一時的網(wǎng)絡熱詞。對南北方人“身高差”的調(diào)侃熱火朝天。
在我國,由于受到遺傳、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地區(qū)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省份人群的身高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jù)相關調(diào)查顯示,在身高上,北方人確實普遍比南方人更“高大”。
2002年發(fā)布的《2019年中國學生體質(zhì)與健康調(diào)研報告》顯示,我國19-22歲男性身高中,黑龍江省的平均身高為178.17厘米,位居榜首,遼寧省以176.72厘米的平均身高緊隨其后,山東省則以176.38厘米位列第三位。19-22歲女性身高的順位也是是如此,黑龍江省女性平均身高最高,為166.23,遼寧省為164.45,山東省為163.87。平均身高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只有一個江蘇為南方省份。
盡管南北方在身高上有著相對明顯的差別,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中國人其實在越長越高。
《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表明,中國成人平均身高在繼續(xù)增長。18-44歲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厘米和158.0厘米,與2015年發(fā)布結果相比分別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
到2022年,《第五次國民體質(zhì)監(jiān)測公報》數(shù)據(jù)顯示,20-44歲男性的平均身高達171.18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則為159.22厘米。其中,男、女性均在20-24歲年齡組平均身高最高,平均值分別為172.6厘米、160.6厘米。
甚至在全球范圍內(nèi),中國人的身高增幅都是領先的。
醫(yī)學刊物《柳葉刀》一項覆蓋200個國家/地區(qū),涵6500萬名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高和體重情況的調(diào)查表明,近35年來,中國人的身高在越長越高。
研究指出,中國19歲男性的平均身高從1985年的167.6厘米增長到了2019年的175.7厘米,女性則從157.4厘米增長到了163.5厘米。中國男孩平均身高增幅在200個國家和地區(qū)中位列第一,增長近9cm,而中國女孩身高的增幅排在第三位。中國成為全世界身高增幅最高的國家,大有”趕英超美”的趨勢。
長久以來,高個子都被看作是硬實力。
小時候長得高被夸聽話、吃嘛嘛香,長大了高個子成了求職的加分項,婚戀市場的硬指標。
在婚戀市場上,高個子的確有優(yōu)勢。一項研究表明,身高較高總體上有助于降低大齡未婚的可能性,其中男性最優(yōu)的身高為179.2cm,女性最優(yōu)的身高為167.4cm。
當然,但兩者之間并非單調(diào)遞減的關系,而是存在非線性,即身高過高也會削弱身高帶來的好處,增加大齡未婚的概率。
在職場上,身高也是區(qū)分能力和地位的維度。一方面,不少崗位有身高限制,比如飛行員、模特、空乘等都對身高有嚴格要求。另一方面,身材高挑有時會得到隱形優(yōu)待,比如當多人競爭同一崗位時,能力不相上下,身材高挑、形象姣好的則更有優(yōu)勢。
“身高溢價”效應,描述的就是身高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的外貌歧視現(xiàn)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男性勞動者身高每增加1cm,小時工資會提高4.81%;女性勞動者身高每增加1cm,小時工資會提高10.73%。
當然,高個子不代表萬事大吉,身高也不是越高越好。
但如今,父母對子女未來身高的期望確是實打?qū)嵉摹R豁椕襟w調(diào)查顯示,67.0%的受訪者覺得周圍人對身高的要求提高了。在受訪者看來,成年女子的平均理想身高為163.8cm,成年男子的平均理想身高為175.8cm。
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年女子理想身高分別為165cm(26.4%)、160cm(17.7%)、168cm(8.5%)。成年男子的平均理想身高為175.8cm,排在前三位的成年男子理想身高分別為175cm(21.9%)、180cm(21.2%)、178cm(11.5%)。
為了讓孩子長高,家長們也是想盡辦法。70.4%的受訪者讓孩子合理睡眠,例如增加睡眠時長、早睡等,68.7%的受訪者通過運動手段,例如增加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等。22.9%的受訪者甚至通過醫(yī)療手段,讓孩子打增高針長高。
不可否認,從婚戀市場到職場,身高優(yōu)勢的觀念正在被有意無意地放大。很多個頭不夠高的人,把生活中諸多不順歸結于身高,甚至認為自己的人生被身高毀掉了。
近期被媒體頻繁報道的“斷骨增高”,是他們重啟人生的救命稻草嗎?
斷骨增高手術學名“肢體延長術”,原理簡單來說就是把腿打折使其重新生長。手術過程極其殘忍,醫(yī)生會人為讓病人小腿或大腿的骨頭骨折,并借助外部固定裝置逐漸拉長裂縫,不停激發(fā)骨骼的自然生長機制,身體用新骨頭填充裂縫,人也就長高了。
來源:央視新聞
然而,這種手術風險極高,切勿嘗試。手術過程中,患者的雙腿會被外固定裝置的鋼針穿透,可能導致傷口感染,損傷血管和神經(jīng)組織,甚至引發(fā)骨髓炎,造成嚴重的殘疾。
鑒于此,我國對此類手術實施了嚴格的監(jiān)管。早在2006年,衛(wèi)生部就頒布《衛(wèi)生部關于對“肢體延長術”實施嚴格管理的通知》(衛(wèi)醫(yī)發(fā)[2006]428號),明確禁止將該技術用于美容項目。在國內(nèi),肢體延長術僅適用于治療由先天畸形、外傷、腫瘤、感染等原因引起的骨缺損或肢體不等長,以及由疾病引起的肢體畸形。對于不符合這些適應癥的情況,嚴格禁止使用肢體延長術。
從報道來看,近年“出海增高”的非法黑產(chǎn)在冒頭。一些健康的年輕人在網(wǎng)上了解到這一手術,被醫(yī)托和中介騙得砸鍋賣鐵,賭上后半生的健康和幸福,卻換來半殘的雙腿。
斷骨增高的極端案例之外,針對普通消費者的身高焦慮,商家紛紛推出五花八門的增高產(chǎn)品,價格從幾十元至幾千元不等。
在某購物軟件搜索“增高”,熱門產(chǎn)品有宣稱“邊睡邊長高”的中藥秘方,有“重新激活骨骼發(fā)育”的增高藥物,還有“拉長頸椎縫隙”的增高拉伸機……賣得最好的“進口變高長骨素”,售價200元,已賣出超過10萬單,可謂是“悶聲大發(fā)財”。
這些產(chǎn)品大多數(shù)缺乏科學依據(jù),盲目消費都不能帶來預期效果,反而容易被割了智商稅。
指望“二十三,竄一竄”,真的不現(xiàn)實。人類身高的“黃金生長期”共有2個,一個是嬰兒期,一個是青春期,青春期結束身高也基本定型了。
出生后到1周歲,是人生中身高增長最快的時期,平均能增長約25厘米。而到了青春期,在性激素和生長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孩子出現(xiàn)“躥高”現(xiàn)象,每年可增高7-10厘米,整個青春期女性總增高約為20至25厘米,男性為25至28厘米左右。青春后期(女孩月經(jīng)初潮、男孩首次遺精),性激素使骨骺逐漸閉合,生長速度減慢直至不再生長。
所以,長高要從娃娃抓起,不少焦慮的家長,打起“干預激素”的主意,成就了另一個百億生意。
一份生長激素行業(yè)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生長激素市場規(guī)模已突破百億元,2022年超過120億元。其中,龍頭企業(yè)金賽藥業(yè)憑借著入局時間早和獲批生長激素數(shù)量最多等優(yōu)勢,多年占據(jù)著70%以上的市場份額,“增高針”一度支撐起母公司長春高新的千億市值。
到2023年,僅金賽藥業(yè)一家的營收,就高達111億元。不過近年隨著其他品牌藥物的獲批,以及部分生長激素產(chǎn)品被納入集中采購,金賽的壟斷優(yōu)勢逐漸減弱,營收增速放緩。
不過,生長激素作為一種藥物,也有嚴格的適應癥規(guī)定,近年有被濫用的苗頭。
報告顯示,我國兒童矮小癥的發(fā)病率約為3%,這意味著,97%的孩子不需要打激素長個子。家長出于應對焦慮的揠苗助長,不僅是一種醫(yī)療資源浪費,還可能帶給孩子內(nèi)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而真正罹患矮小癥的700多萬兒童,得到規(guī)范化診療的比例不到5%。
一生要強的中國人,時時刻刻都是關鍵節(jié)點,小時候比個子,比分數(shù),比體重,長大后比工作、房子、車子……從童年的身體發(fā)育到成年的物質(zhì)成就,似乎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推動著人們?nèi)ケ容^。
無止境地追求超越,就會讓上進心變味,反而容易迷失在消費陷阱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