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研學游不該成為新的“教育焦慮”
7月24日,參加研學的學生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尹棟遜 攝
近幾年每到寒暑假,研學游總是能引起多方討論。8月27日,澎湃新聞刊發了一組調查報道,聚焦研學游中的亂象。比如,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去國外,好多研學團行程都很水,經常有孩子們“清一色坐在路邊或草坪上玩手機游戲、刷視頻”。這也再次引發研學游就是“割韭菜”“智商稅”的感慨,甚至被批評為針對中等收入家庭的“教育焦慮”營銷。
打卡式趕場、管理粗放、孩子學不到東西……關于研學游的各種吐槽,可以說一直伴隨著這種新業態的誕生和發展。面對諸多負面報道或傳言,為什么還是有這么多家長趨之若鶩?筆者身邊也有朋友送孩子去研學游,他的考量或許能代表一部分家長的心理。
朋友家是開飯店的,暑假如果要自己帶孩子出去旅游,就得關門歇業,直接損失幾天的收入不說,還擔心熟悉的客源流失。再說如果一家三口出去旅游一周,開支動輒兩三萬,而給孩子報名一個研學班,只要交一個人的費用。里外里一算,讓孩子去研學是最省錢的。至于能不能學到東西,孩子出去一躺,多少總能見點世面,起碼比天天在家玩手機看電視好。
這可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家長的心理。在長達兩個月的暑假里,他們想盡力給孩子安排一點豐富多彩的活動,可囿于時間和經濟條件,無法做到家庭出游,報名研學團就成為次優選擇。很多網友說父母陪孩子出游的效果,要遠勝研學團跟游。道理自然沒錯,可現實是,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條件。也就是說,研學游市場不管存在多少問題,但整體還是滿足了一部分家庭的剛需。
當然,筆者朋友可能想象不到,可能孩子即便報了研學團,還是只不過換了個地方玩手機游戲、刷視頻。這些研學團收費不菲,卻沒有在研學的行程以及管理上花太多心思,這就是沒有行業規范和職業道德。這是研學團組織方的事情,不能反過來指責家長盲目。家長在家庭綜合能力范圍內,希望給孩子提供研學的機會,這是為人父母的一片善意,無可厚非。相比于嘲諷家長,重要的還是提升研學游本身的性價比、規范性。
現在各地研學相關的企業數量猛增,可總體服務還處于野蠻發展階段,看起來“萬物皆可研學”,可實際上很多研學團組織粗放、路線隨意拼湊,孩子跟著游或者疲于奔命,或者換個地方玩手機。研學是不是只能盯著一些熱門博物館、網紅人文景點?能不能根據孩子年齡等特征,去一些看起來小眾其實能有所收獲的路線?這需要相關機構和家長的不斷磨合。
對于一個還算比較新的細分市場,不斷規范才是方向,因為有一些亂象,就大加嘲諷、抵制,也未必明智。有些地方已經在規范方面做出探索,比如公布研學機構“白名單”,推薦靠譜的研學路線等,這對于研學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是會有一些積極幫助。
家長也要放平心態,不要被一些研學機構牽著鼻子走,別被“教育焦慮感”推著盲目消費。家長本身要有穩定的教育觀,對于研學游的目的、孩子成長的路徑有清晰的認識,別被一些研學游的廣告忽悠,認為去了一次美國名校,孩子的人生就會改變;排隊參觀了一次北大、清華,孩子開學就成了學霸。“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的長情相伴,千萬不要對研學有急功近利的想法。
此外,一些家庭之間的確有攀比心態,“你家孩子去了北京,我家孩子就得去美國”,反而相互強化了教育焦慮,更是讓研學成為自以為的暑假剛需,其實這大可不必。
總之,研學游是教育類旅游的選項之一,不是必選項,別讓它成了負擔,別讓它成了新的焦慮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