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陸川導演舞劇《天工開物》,讓工藝百科全書“活”起來
從《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導演陸川在影視界深耕多年。如今,他從電影領域跨越到舞臺藝術,把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傳奇故事搬上舞臺。
10月25日-27日,陸川導演的舞劇《天工開物》將登臺上海文化廣場,通過舞蹈、影像、現代科技的結合,讓《天工開物》這本記錄中國古代科技與工藝的百科全書“活”起來。
《天工開物》劇照
《天工開物》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宋應星則被譽為“中國的狄德羅”。
人生的前四十五年,宋應星有志于科舉入仕,苦考六次,一次次期待,又一次次失落。雖然每一次都落第而返,宋應星卻滿載而歸。六次水陸兼具、長途跋涉的趕考,讓他得以走訪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實地考察生產現場、手工作坊,對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有透徹的觀察。
脫下長衫,他開始用雙足丈量大地,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工藝。從一頁白紙、一行字,再到10萬字、123幅插畫、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30多個行業科學數據……他將中國農業、手工業、制造業幾千年來的實踐技巧,記錄于《天工開物》,很多生產技術沿用至今,甚至對亞洲、歐洲各國影響極深,代表著當時世界科學文明的最高水平。
《天工開物》劇照
“如何讓《天工開物》記載的各種農技,活化為惟妙惟肖的舞蹈語言,用舞劇去呈現一部科學巨著和一位科學匠人的身影?”為此,陸川和主創團隊下了很多功夫。
從農夫耕種、織女養蠶、酒曲制作到工人冶煉、打鐵、抽拉風箱、澆筑……主創團隊從勞作中提取出的種種動作,凝練、升華為舞者的形體和舞蹈語言。
音樂兼顧明代雅樂與民樂,以絲弦樂器為主,輔以笙、簫、鐘等吹奏和打擊樂。此外,音樂和聲效中采集了大量勞作的原始聲音素材,打鐵、抽拉風箱、稻浪、耕作、勞動號子、織絲等聲音素材,被巧妙運用于音樂旋律中,突出這是一部勞動人民之舞。
《天工開物》劇照
舞美設計通過對明代畫卷、建筑、器物、服飾、家具等資料的研究,總結出“大、簡、巧”的美學特征,“明制美學”應用于全劇。原書中123幅白描繡像的插圖,具有明代版畫的典型特點,也成為貫穿全劇的美學元素。
燈光和色調的設計也有講究。明黃色的景片,亞麻色的服裝,在“大考”一章中猩紅的考官服裝和灰暗考桌的撞色,凸顯了體制的沉重感。中場過后,色調由明轉暗,六次落榜如夢魘般纏繞,將觀眾帶入宋應星的掙扎與醒悟中。
服裝設計參照了明代中晚期的服飾特點,官員、百姓、工匠、農夫等人物的服裝造型各有行業特色。劇中還有一個細節,大量的農夫工匠的服裝設計靈感源于“中國第一陶”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兼具原始的生命力與行業特點。
《天工開物》劇照
“硬核理工男”宋應星的傳奇人生,細分為兩個階段。
青年宋應星,青春洋溢,有著滿滿的少年氣和生命力。扮演者呂科鏑是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超絕的身體控制力,讓他的每一個動作都輕盈飄逸,“他真的會飛!”有觀眾說。
老年宋應星的扮演者馬蛟龍,是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蹈演員、教師,也是坐擁中外百萬粉絲的舞蹈博主。他在巴黎、倫敦等地普及中國古典舞,火爆全網,讓外國人驚呼“果然中國人都會功夫”。
《天工開物》劇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