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書展|《王運熙中古文學課堂》新書發布
8月14日,以“追憶王運熙先生的學術與人生”為題,《王運熙中古文學課堂》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現場、上海展覽中心東二館舉行。
王運熙先生,1926年生,2014年病逝。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曾任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古代文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文心雕龍學會會長、李白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及文學批評。著有五卷本《王運熙文集》,合作主編三卷本《中國文學批評史》、七卷本《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在王運熙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際,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其精選集《王運熙中古文學課堂》,以志紀念。王運熙先生哲嗣王宏圖教授和本書的導讀者、王運熙先生學術傳人楊焄教授(均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受邀主講。
楊焄教授談到,23年年末,他受邀編選本書,并撰寫導言,編選的過程對他來說也是對王運熙先生學術歷程的溫習與回顧。
王運熙先生從1947年畢業留校起,就致力于南北朝文學研究,不久就以樂府詩研究的成就蜚聲學界。到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他將學術研究擴展到隋唐五代文學,尤其是李白研究,60年代起,進一步延伸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可以說,他的學術是具有通貫性的,由漢魏六朝到隋唐五代,且遍及諸文體,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文集》有五卷之多,初學者或許很難從中找到頭緒。
為幫助一般文史愛好者了解王運熙先生的學術成就,精選集的編選兼顧了學術性、代表性和普及性,分為奠基篇、進階篇和拓展篇三個塊面,循序漸進地進行展開:奠基篇選錄學術札記,說明常識與方法;進階篇收錄作家作品的專論;拓展篇則收錄對某一時段或文體的通論。
楊焄教授為讀者簽書
至于撰寫導言,楊焄教授說,自己師從楊明老師,從學生時代起,就熟讀王運熙先生的文章,后來還有機會當面獲得教誨。工作之后,由于自己對近代學術史甚感興趣,所以導言多側重結合學術發展的歷程,闡釋入選論文的影響與意義。
他以《陶淵明詩歌的語言特色和當時詩風的關系》一文為例,這篇發表于1961年的文章并沒有遵循以階級分析為先行判斷的學術風尚。當時的主流表述是肯定陶淵明的人民性和進步性,否定同時代的其他文學風潮。當時的文學史論著都聲稱陶淵明以質樸的語言風格反對駢辭麗藻。王運熙先生從排比文獻出發,論證了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正值玄言詩盛行,本不講究駢儷華飾,而駢辭麗藻要遲至年輩稍微的謝靈運等人登上詩壇后才逐漸興起,說“陶詩語言特色與當時形式主義詩風對立”是混淆時代先后的錯誤論斷。此外,當時的論者均以玄言詩為腐朽沒落的代表,而贊美陶淵明沖破玄言桎梏的革命精神。王運熙先生梳理了陶詩與玄言詩的離合異同,指出其濡染玄風的特色。在特殊的時代氛圍中,這無疑需要莫大的勇氣。
如果要簡單地理解、概括王運熙先生的學術,楊焄教授拈出“釋古的態度”“中觀的立場”和“綜合的方法”三點。所謂“釋古”,是與“疑古”相對的。眾所周知,近代學術中“古史辨”派以近乎懷疑一切的態度審視傳世文獻,取得了很大的學術突破,但也滋生了一些過猶不及的問題。而王運熙先生力求既不迷信古人,又能設身處地理解和闡釋文獻的本意。所謂“中觀”是與“宏觀”“微觀”相對的,這是來自王運熙先生自己的說法。他并不熱衷于直接下大的論斷,或者只排比瑣細的考證,而是著力從一些具體的問題入手,通過平實的論證,揭示一個更大的結論。所謂“綜合的方法”,一方面是文史結合。王運熙先生論學時注重讀“前四史”,還曾參與了點校二十四史的工作,他的樂府詩研究就多得益于對史籍的勾稽考索。另一方面是將文學批評和具體的作家、作品結合。他的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從不脫離論述的作家與作品,而是結合具體創作實踐來理解批評術語的內涵。
王宏圖教授的專業方向側重于外國文學和創意寫作,他的追憶不僅有家人的視角,還包含著從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回望中國古代文學及文批史的意味。
他說,父親對哲學的興趣不及文史,也不是那么擅長純粹的理論思辨,不會去構建黑格爾式的宏大歷史敘事,做學問就是從具體史實出發的辨析,追求言之有據,從傳播的角度看,這樣樸實的學術取徑是缺乏轟動效應的,但父親的特色正在此。
在王宏圖教授看來,父親沒有什么讀書之外的愛好,也只以做學問為事業,年輕時因為身體弱,便沒有上學,在家接受祖父的教導。祖父參與過金山方志的修纂,舊學根底深厚,父親在他的指點下受傳統教育,讀古文的語感特別好。同樣因為身體弱,眼部供血不足,二十歲以后王運熙先生就不能在晚間、在陰雨天閱讀、做文字工作了,因而尤其珍惜讀書的光陰,就這樣日積月累、細水長流地做學問。
關于具體的研究,王宏圖教授覺得父親晚年鉆研中國文學批評史,正是因為西方的理論不能夠很好地解釋中國的文學現象。比如從前學界一度執著追問中國為什么沒有史詩,王宏圖教授認為這可能本就是個偽命題,中國有著不同于印度、希臘、羅馬,和后來中世紀史詩的文學起源。對于父親的研究方向,王宏圖教授以巴洛克風格為喻體,表達了對六朝駢體文深深的欣賞,他認為只看到古文運動的成果和對后世的巨大影響,只欣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風格,是對中國文學傳統的片面理解。長久遭到貶責的駢文,其實是獨具中國特色的美文學,將漢字的特性和漢語文學的形式美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對駢文的評價,需要從中國文學傳統自身的發展脈胳來加以觀照、理解。
王宏圖教授為讀者簽書
王宏圖教授還透露說父親也有小說創作,很遺憾在編五卷本《文集》時未能找到,未來文集的新版中可以增收。王運熙先生還做過比較文學研究,考證魯迅小說受俄羅斯作家契訶夫的影響。王宏圖教授說,比較文學領域,做影響研究的學者一般都偏好為本國文學爭得更大的話語權,似乎如此方能在世界文學的功勞簿上為本國多記幾筆,父親這個論述方向也是有違時俗的,所以當年文章也沒有發表。
他還說,父親生性淡泊,為人為學風格統一。年輕時他好奇父親為什么總能推辭掉很多要參加的會議和活動,王運熙先生說,一次兩次不去,人家就再不叫了。
兩位老師的講述為精選集的閱讀做了鋪墊,讓我們得以感受到了王運熙先生為人為學的標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