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3歲馬玉如首次個展:見證中國美院文脈與學風
馬玉如,1931年出生于杭州,早年師從倪貽德、蘇天賜、胡善馀、關良諸先生,后在國美畢業留校任教。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畢生精力投入新中國油畫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
8月15日,展覽“長樂未央——馬玉如的藝術與心脈”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呈現其油畫、水彩作品123件,意在通過其畫作、手稿、筆記等形式,展現其藝術與教育思想的痕跡。
馬玉如,1931年出生于杭州,1948年7月-1949年8月,他在杭州西湖藝術研究所學習,啟蒙于倪貽德先生。1949年9月考入國立藝專(中國美院前身)繪畫系,受教于蘇天賜、胡善馀、關良等諸位先生。1955年畢業留校。 1988-1991年,馬玉如在油畫系任教至退休。1991年赴法國、阿爾及利亞進行藝術考察。1992年獲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和終生津貼。
馬玉如
馬玉如的學習正是新中國初創時期,濡染著這個豐繁時代的文化上的印記。既重素描的造型基礎,又強調油彩的風色;既重時代生活的采擷,又重詩性傳統的積累。馬玉如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畢生精力投入新中國油畫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
馬玉如為人低調,盡管在油畫創作上孜孜不倦,成就很高,但因不喜宣傳,很少舉辦展覽。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是馬玉如從藝和從教以來的首次個展,共展出油畫、水彩作品123件,輔以素描、手稿、文獻、視頻資料,完整展現其繪畫語言的探索、教育教學的思考。開幕現場,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說,油畫的特點是濃郁,東方的油畫如何發其風采、振其風色、展示獨特風韻?馬玉如老師的畫中正體現了這種山壑疊翠、霞光滿天的濃郁風華。
馬玉如的展覽涵蓋筆記文本、速寫、水彩等,內容豐富。在其眾多臨摹繪本中,臨摹對象集中在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諸多大師,尤其是博納爾、盧奧,梅原龍三郎。這些臨摹盡管繁多,卻貫穿著色彩濃烈、用筆渾厚的主線,展現了馬玉如對這些大師的鐘愛和獨特方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從臨摹到創作,從摹寫到意寫,馬玉如逐漸化合而成自己的語言,化合而成山壑疊翠、云霞滿天的大風景的卓然氣象。“這種氣象中存有油畫的滿目風采,又有中國山水的渾茫氣象,還有印象派冷暖互補、紅綠相生的色韻。所有這些,組成了馬玉如老師的中國式風景的蔚然大觀。既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華彩,又有夕陽如火、山川如染的濃烈;既有默然成醉的靜氣,又有抗懷千古的浩氣。在今天油畫語言趨于單一化的情境中,馬玉如老師的這一方法實戰很值得我們的學習和借鑒。這也正是“長樂未央”的真正意涵。”許江說。
馬玉如《瓶花》,布面油畫
馬玉如《群峭摩天》,油畫
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則表示,他的作品現出濃郁東方性的現代繪畫風格。“馬玉如老師的作品承續了倪貽德、關良的傳統,又獨具面貌,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路徑。”
馬玉如也是深受學生敬仰的老師。從1955年留校任教附中開始,受教于他的學生無數,許多已經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力量。在學生們的眼中,馬老師瘦弱卻堅定的形象從來不曾改變。馬老師尊重師長、關愛學生,同國美歷史上的許多先生一樣——“半生為師,終生為徒”。
他一生低調做人,盡心做事,傾心育人,從不參與藝術界的紛紛擾擾。退休后,他更安居一隅,在這一片湖山之間照見自己的內心,構建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這一方天地寧靜雋永、興味悠長,安安靜靜,也干干凈凈。
馬玉如《西湖之冬之一》,紙本水彩,1950年
馬玉如《素描技法》示范圖
馬玉如《川西途中》,紙板油畫,2011年
作為學生代表,浙江省油畫院院長常青則表達了對馬玉如老師的深切敬意。“馬玉如老師作為教育者和藝術家的嚴謹、自律與謙遜,盡管為人低調,但其對教學與繪畫的執著追求令人敬仰。馬玉如老師的創作過程寧靜而純粹,始終追求質樸之美,這種追求在任何時代都具有永恒的價值。”
在展覽開幕當天,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代表學校接受馬玉如無償捐獻的51件油畫、水彩、素描作品,并向他頒發捐贈證書。馬玉如女兒馬寧表示,這是父親首次舉辦個展,凝聚了他對學校的眷戀、對師生的情懷,以及通過作品與觀眾心靈交流的期許。馬寧回顧父親從少年時期至今對繪畫的熱愛與執著,他在退休后依然心系校園,并將自己的畫作捐贈給美院作為對藝術與教育事業的回應。
馬玉如《自畫像》
據悉,此次展覽為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承辦。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市雕塑院、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共同支持。
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
延伸閱讀:
馬玉如的為人為藝
文/高世名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剛到美院的時候,南山路校園里時常看到一個消瘦的身影,走路的狀態專注而堅定,仿佛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這就是馬玉如老師。那時我在讀本科,和馬老師沒有什么交集。只是記得很多展覽的現場,總能遇到馬老師在特別認真地看展。
馬玉如在寫生
我單獨和馬老師交流大約是在10年前。機緣巧合我看到了馬老師的幾幅畫,很受震動,同時也驚訝于馬老師居然一直沒有做過像樣的個展。于是我專程登門拜訪馬老師,動員他。簡單質樸的斗室中,我和馬老師長聊,他的淡泊名利、他的謙虛真誠,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也有很深的啟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所謂“為己之學”。
在那天的暢聊之中,馬老師談到他關心的藝術家,也是他藝術創作的參照系,大都是莫奈、塞尚、波納爾這些東西方藝術史上重要的大師巨匠,所以他才會一直“自視甚低”。
馬玉如與蘇天賜
馬老師的作品氣質與民國油畫息息相通。在個人自述《從小馬到老馬》中,馬老師回憶了1940年代末他跟隨倪貽德先生初入畫門的情形。作為民國油畫的代表人物倪貽德先生,包括長期任教于國立藝專的關良先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作為具有留學背景的油畫家,卻以中國傳統文人的筆性和心態作畫,這使得他們的作品天然具有兩個道統,一個接續到歐洲的現代繪畫,另一個通達至以文人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馬老師的作品,正是承續了倪貽德、關良一脈,同時又有自己的面貌,以現代繪畫的語言,彰顯中國的古典精神,二者在面對自然物像時融為一體,充分展開,這是非常獨特的一條道路。這條道路與林風眠、趙無極一脈中西融合的道路氣息相通,又有所不同,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馬玉如《迎年》,布面油畫,1994
馬玉如《遠航》,紙本水粉
有一件小事我印象深刻:1998年學校70周年校慶,慶典現場高朋滿座,包括文化部、省里的領導和藝術界的嘉賓名流。蘇天賜先生也在座,位置并不在最中心。年過七旬的馬老師走到蘇先生面前,深深鞠了一躬,道一聲:蘇先生好!然后轉身離開,旁若無人。快三十年過去了,這個畫面我記憶猶新。一方面,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先生,恭敬真誠的向自己多年不見的老師執弟子禮,這是一個學術家族學脈傳承生生不息的生動體現。另一方面,那一刻蘇先生和馬老師二位同樣瘦弱的身影,映出一種無比動人的舊時月色,很美,很珍貴。現在想來——真是“云屋去來天姥客,一肩明月舊山河。”。
(本文摘編自高世名《靜水流深——馬玉如先生的為人為藝》一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