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盛夏觀潮”:一周城市生活
2024年初,我們曾經關注過專注扶持潮汕電影的非營利性活動“觀潮”,彼時是新春佳節,影像創作者和文藝愛好者齊聚汕頭,探討本土影像作品,探索城市空間。
每年夏天,“觀潮”也會發起“盛夏觀潮”活動。2024年,“盛夏觀潮”為期近半個月,包含30余場訓練營、公開課、影像交流等活動,為業界人士與文藝愛好者創造了豐富的參與場景,也吸引了多位海外潮汕裔導演的加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在現代語境下,以影像為媒,塑造潮汕共同體的過程。
本期回顧的作者長期關注華人身份認同議題,她帶來的見聞中,可一窺來自海外潮汕裔導演、工作坊學員和主辦方等不同群體對“盛夏觀潮”的思考和感想。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顧
來自馬來西亞的楊毅恒(Edmund Yeo)導演和來自新加坡的許紋鸞(Sun Koh)導演,共享同一個故鄉——他們的祖屋剛好在廣東潮汕地區同一座山頭的兩邊。
許紋鸞是新加坡潮州裔電影人,這次她懷抱著探索自己身份議題和了解父母輩離散創傷的想法,來到祖父母輩的故鄉潮汕參加“盛夏觀潮2024”。借著這個機會,她還與“素不相識”的遠房親戚們見了個面。許紋鸞說見到這些親戚們后最難忘的是他們用潮汕俗語告訴她他們分別是誰,與她的關系是什么。對她來說,這是一個彌合隔閡的過程,也能滋養她的創作。
對許紋鸞來說,“觀潮”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她了解到哪些電影人是潮汕人。比如她沒有料到不會講潮州話的楊毅恒是潮汕人。在她看來,潮汕地區的身份認同與離散在全球的潮汕人群體密切相關。
“觀潮”聯合創辦人陳功銘分享了來自法國的杜來順與許紋鸞在“觀潮”碰面的場景:“他們見面也沒有什么太多的寒暄,杜來順坐下來就開始講他最近在開發的一個關于潮州媽媽的故事,信息密度超高,彼此越聽越精神。他們也會感受到彼此間潮州口音的差別,也會在潮汕人的身份之外討論彼此電影制作環境的差別,還有族群帶來的影響。”
2024年7月22日,盛夏觀潮,杜來順(DenisDO)與許紋鸞(Sun Koh)交流。翁楷 圖;回顧部分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由觀潮Kwanteo提供
創作從連接開始
以訓練營為主體的“盛夏觀潮”,在人和人的連接中發現潮汕地區更多正在創作的項目——有以英歌舞為切入點的女子青春冒險,有瞄準父子關系的自我剖析,有描摹母親身影的影像實驗,也有暢游生死兩界的溫情旅途,有人創造陌生人在汕頭的奇遇情景,有人卷起潮汕家族代際間的情感漩渦。經過一次次的評析、討論、修改、展示,這些創意迭出的項目洗練出更堅定的內核。有更進一步,也有知難而退。最后一刻有學員坦陳自己想要放棄,各種原因疊加導致很難完成既定計劃,現場沒有騷動,大家報以掌聲。
2024年7月28日,盛夏觀潮,活動殺青宴在潮汕經典民宅中進行。陳功銘 圖
受益于“觀潮”的不止于影像創作者,工作坊學員與眾多對潮汕文化感興趣的人也逐漸被連接起來。有學員表示,借由潮汕人的圈層輻射,能讓他這樣的年輕人接觸到平時感覺遙不可及的影像從業者。
今年觀潮之夜,粥粥(化名)看了法籍潮汕裔導演 Kevin Te 的短片《千千闋歌》,片中居住在法國的潮汕女人日復一日,只講她“通勤”這件事,充滿緊張、風險和不自在感的日常鏡頭,如一套力透紙背的語言,呈現出作為移民的潮汕女性復雜的處境。
盛夏觀潮,《千千闋歌》影片靜幀。Kevin Te 供圖
放映過后,粥粥留意到,有觀眾自發去豆瓣建立了豆瓣條目,并在標記中留下自己的感想。“觀潮”也收集了關于《千千闋歌》的反饋并發給千里之外的導演。終于,一部影片得以遇見懂得它講述的那些觀眾。
粥粥認為“觀潮”的意義在于“能看到意料之外的影像作品,而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作品會因為地方性、集體潛意識或共同的文化認同而找到共鳴。我很開心看到人們那么渴望在這里抱團相聚,也很喜歡這種因從事創作、支持創作而相聚的氛圍。”
新加坡導演許紋鸞也認為“‘觀潮’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首先是他們為潮汕電影愛好者社群服務,活動都是免費的;其次也能感受到他們在全流程的誠意。”
Kevin Te的《千千闋歌》經由杜來順介紹而來到“觀潮”。這是Te導演在法國電影學院La Femis的畢業作品,完成時在巴黎沒有激起太多水花,如今卻在千里外影片主角的故鄉潮汕激起了滿廳熱烈的掌聲與持續的討論。杜來順之所以會介紹這部作品給“觀潮”,也是因為他自己參加了“觀潮”后“覺得十分感動,家鄉在擁抱我”。
潮汕作為方法
“觀潮”策展人陳柏麒說,“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看到潮汕文化中的具體性,也能夠看到這里的人要面對的無論是歷史的處境,還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困境、去路困境,或者說傳統宗族、家庭、性別等意識,對于創作者或者本地人的壓迫等等,都是通過具體的故事、例子和人慢慢展開的。我們覺得這樣的普遍性有被看到的價值。”
2024年7月18日,盛夏觀潮,林培源講座。翁楷 圖
“具體的故事、例子和人”凝結在一部部影像作品中。成立九年以來,“觀潮”收集到的潮汕相關影像超過100部,介紹過六七十部,在國際征片平臺Film Freeway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的影像作品超過3000部。
非盈利持續運作的幕后,是由10位志愿者組成的核心團隊,絕大部分有潮汕背景。團隊成員分散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汕頭和英國倫敦,通過在線文檔和視頻會議實現異步合作與同步討論。
2024年7月29日,盛夏觀潮,工作團隊收拾打包活動物品。陳功銘 圖
在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王垚看來,“觀潮”是一個世界性的電影活動,完全可以在世界電影史的框架里被解讀和研究。“為什么潮汕電影可以是一種全球電影,因為這是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實踐。”
“我們一開始就知道,潮汕所面臨的處境有某種普遍性的可能。了解潮汕一段時間之后,我到泉州、福州,甚至臺灣或者東南亞,會發現這種普遍性的確存在。例如作為港口的城市特性,作為鄉村社會的遺存,都能找到一些連接點。我覺得這個過程很有意思。當東南沿海甚至是環南中國海的華人社群連接起來,共同來挖掘、理解這些問題的時候,它們也會被更好地看見。”陳柏麒說。
2024年7月26日 盛夏觀潮 《人海同游》映后。曹煌煌 圖
8月末即將登陸全國院線的《人海同游》,該片導演蔡杰(亦是嶺南電影的研究者)可能是“從家鄉,到新的家鄉”的案例。潮州是他的底色,但廣州是他更為顯眼的色彩。蔡杰的第一部短片《歸省》曾在“觀潮”交流過,講的是廣州女孩回家省親的故事。從那之后,無論是《云上佛童》(紀錄片),還是《人海同游》(劇情長片),都與潮州沒有太大關系。廣州是他創作中更顯眼的地域標簽。在現實中,他生活在廣州、工作在廣州。
但他對南方電影的深切洞察、在視聽語言中的細膩把控、影片中不溫不火的情感濃度、現實中溫文爾雅的人格魅力,很難讓人不聯想,這或許是潮汕這片土地對于他的滋養。
陳功銘介紹,基于過去沉淀的數據與資料,“觀潮”目前正在籌備“潮汕影像資料館”,第一階段目標是實現網頁端的線上瀏覽和查詢,為創作者、研究者、制作者、投資者和愛好者打造獲取潮汕影像資料和創作信息的窗口,讓潮汕影像作品和創作者們得到更直觀且更易觸達的呈現。同時,它也為無法實地到訪潮汕的人士提供了解的窗口。
(文/黃若旻 文化藝術類自由撰稿人,畢業于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系與香港大學新聞系碩士,現居廣州)
本周主題推薦
影|《人海同游》
影片中,近而立之年的麥婉婷在結婚前從廣州到香港尋找二十年前不辭而別的父親,在發現一段過往“借來的時光”的真相之余,自己也經歷了借來的一夜時光:謊言的本質也許就是借來的時間,人海中同游的法則不外乎有借有還。
影|《神人之家》
三年前,年邁的母親打來電話,讓“我”給她拍張照片當遺像。父親沉迷彩票,家產散盡。最離奇的是哥哥,他從小就認為自己可以通靈,是神明的媒介。面對死亡的時候,“我”是否準備好失去父母?帶著隔閡與心結,導演回了一次家。而隨著拍攝與生活,他發現自己與家庭的關系竟發生了變化。
影|《海外尋夫》
首部泰國實地取景的華語電影,《海外尋夫》改編自南洋熱演逾二百場的同名舞臺劇,在原著精粹上,加入曼谷和潮汕景致,寫實呈現泰國華僑和僑眷的滄桑史。
影|《媽媽和七天的時間》
本片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農村七天里發生的故事。故事里記載了小咸,一個十二歲女孩對家庭和村莊的記憶。在這七天里,發生了三次死亡和兩次出生。
活動推薦
上海·講座|走,去野外,去野泳
詳情請關注 陸家嘴讀書會LUJIAZUIBOOKCLUB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列城志·倫敦:一個國際大都市的成長印跡與想象
詳情請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守望者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海上遺珍:永嘉路》新書發布會暨“打開永嘉路”主題活動
詳情請關注 徐匯文旅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中國油畫的國家記憶
詳情請關注 劉海粟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會|老上海流行歌曲的幕后群像——《為時代曲寫的藍色情歌》新書分享會
詳情請關注 上海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戲”上加喜——喜劇(滑稽戲)戲單收藏文獻展
詳情請關注 上海市長寧區圖書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我(們)
詳情請關注 上海玻璃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此地彼時 史怡然 黃寶瑩雙人展
詳情請關注 摩天輪畫廊微信公眾號
廣州·分享|語境&困境—如何在海外展出中國當代藝術?以白兔美術館為例
詳情請關注 前臺osf微信公眾號
杭州·分享會|蚊子遍布的野和沒有蚊子的田
詳情請關注 卡斯普多特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