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學生不及格率高,能怪老師“太嚴”嗎?
近日,浙大城市學院人文學院教師蔡淵迪公開發表的一篇題為《關于我所負責三門課卷面不及格率高的說明》的文章,引發關注和熱議,人們大多認為這位敢于負責、較真且課堂教學頗受學生認可的老師,值得尊重。與此同時,更值得人們反思和追問的,是這一事件背后的時代之變、學情及教學管理之變。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在重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學科與專業布局調整過程中,正視和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并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談及教育改革時,專門有一句“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我與蔡老師同齡,估計讀書和任教的時間節奏也相差不多。二十多年前我們讀大學時,大學語文仍然是一門必修課,現在則可能因專業而異了。
我們似乎默認了,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三年的磨礪,經過高考洗禮、作文內卷得一路生花的“05后”娃娃們,文筆定然不錯。其實不然。
我不教大學語文,但近年來幾乎每學期,都要花點時間給學生做一些基本提示:“請大家在提交課程作業或小論文的時候,如果按照中文習慣,段首空兩格,即便你按英文書寫或互聯網書寫習慣——不空格,至少段落之間應當在行距上有所顯示。”
我憋在內心沒說出來的是,難道僅僅一年前的800字作文,就是這么密密麻麻堆在一起的?
無怪乎這些年來,很多高校開設“寫作”主題的通識課程,往往叫好叫座,而這類課程有些還并不完全是聚焦學術寫作,甚至需要從頭講起。
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就很認可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那句話:“科學與藝術總是在山腳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頂相遇。”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茖W與人文、做事與做人,豈可截然分開?在這個AI科技爆炸的時代,我們恰恰需要更深厚的人文素養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觀海聽濤。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在“教育競賽”由基礎教育向更高階段內卷升級后,通過更加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提升綜合素質?
任教15年來,我的教育對象從90后逐漸到了05后,每一屆學生都是特定環境共同塑造的獨特群體。十多年前錢理群先生提出“精致利己主義”,說的是學生課堂上會非常體面優雅地獲得老師的表揚,然而給出高分的授課老師會發現“錯付”了,因為學生對課程的熱愛是一種假象,還是為了那一分兩分。
應當說,這種分分計較的傳統,我們每一代人都不陌生。蔡老師講授的幾門課,在不少大學的課程體系中,大體會歸入通識教育類別。在不少學校,對于這類“非硬核”(非專業核心)課程,學生私下口耳相傳的選課金標準,是不點名、事兒少(不布置作業)、給分高。
今天的大學生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的焦慮期,從邁入大學校門甚至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享受大學生活?不存在的。保研也好,出國也罷,都需要漂亮的分數和績點,這在十幾年前還不普遍,今天則成為一種廣泛的自覺。
需求側已悄無聲息卷成這般模樣,供給側自然也不會無動于衷。當下,各高校的績點改革方案,總的方向是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更加注重過程評價、多元評價、綜合評價。改革過程中也必然會遭遇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問題,甚或很快會有新的“績點通脹”問題。
或許正是在整體放松的大趨勢下,蔡老師的“從緊”甚至“通縮”,才引起了熱議。
這樣理下來,我們就會發現,這不是個案,實際上是新的學科專業布局調整背景下,內卷升級波瀾中的一朵浪花,是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需要攻堅破冰的冰山一角。而無論如何改革,遵循教書育人和學生成長規律,都是基本的出發點。(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